梁超 李學虎 任永吉
(武警黃金第六支隊,河南三門峽 472000)
青海省北巴顏喀拉地區金礦地質特征及成礦規律
梁超 李學虎 任永吉
(武警黃金第六支隊,河南三門峽 472000)
北巴顏喀拉地區處在青海省西南部,區內廣泛出露早三疊世昌馬河組地層,NW向斷裂構造發育,成礦條件優越,現已發現多處超大型、大-中型金礦床。但目前發現的金礦床主要集中在該區西段大場金礦田一帶,東段除個別小型金礦床、砂金礦床外,未發現較大規模的巖金礦床。為了擴大該區找礦成果,為下步工作提供可靠的地質依據和工作方法,本文在認真分析北巴地區地質特征的基礎上,結合已發現的典型礦床特征和多年工作經驗,總結出了北巴地區金礦成礦規律,對后期找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地質特征 成規規律 北巴顏喀拉山地區
近年來,隨著青海省地質找礦工作的大力推進,省內主要的成礦帶相繼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勘查工作,并發現了許多具有經濟價值的大中型金屬礦床。北巴顏喀拉山(以下簡稱北巴)地區作為青海省主要的金、銻成礦帶,成礦條件優越,物化探異常遍布,砂金礦豐富,找礦線索很多。但受自然交通和社會環境影響,目前在西段發現大場特大型金礦床,加給隴洼、東大灘中型金礦床,扎家同哪、東乘公麻、上紅科小型金礦床外,其它地段僅僅發現中小型砂金礦床和金銻礦點,找礦工作一直未能取得更大突破。本文在綜合研究該區地質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多年來找礦經驗,對北巴地區金礦地質特征進行總結,對成礦規律進行了探討。
青海省北巴顏喀拉山地區大地構造位置隸屬于巴顏喀拉晚印支造山帶的北巴顏喀拉晚印支造山亞帶。北以雅木烏蘭-長石頭山口-索乎多斷裂帶為界,與阿尼瑪卿晚華力西造山帶毗鄰,南以卡拉尕瑪斷裂帶為界,與南巴顏喀拉山造山帶相鄰(圖1)。它的自然形態呈西北斂合、向東和東南撒開的楔形體。
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有石炭-中二疊世布青山群(CP2B)和三疊紀地層。布青山群(CP2B)為區內出露最老的地層,沿昆侖山口-久治區域性斷裂呈斷塊狀分布,巖性為一套混雜巖,正常沉積巖為砂巖、粉砂巖、板巖、灰巖組合,以灰巖居多;火山巖則為玄武巖-安山巖組合類型,出現由熔巖-含火山角礫的熔巖-火山角礫巖的噴發序列,顯示由噴溢過渡到爆發的漸變特征;火山巖與不同巖性的正常沉積巖整合接觸。三疊紀地層廣泛分布,構成巴顏喀拉造山帶的主體,占全區面積的70%以上。三疊紀地層按巖石地層劃分為早三疊世昌馬河組、中三疊世甘德組和晚三疊世清水河組[1]。三疊紀地層為一套砂泥質復理石-類復理石沉積,巖性簡單,顏色單調,巖石淺變質,具活動型沉積特點,多為淺海-深海相濁流沉積環境,是區內的主要賦礦地層。地層中金含量豐度值較高,一般在31.5-90×10-9,高者可達367.5×10-9。[2]該套地層分布區地球化學特征表現為Au、As、Sb、Hg等元素的高背景值,區內大場金礦田、東大灘金銻礦床、加給隴洼金礦和東乘公麻、奪爾貢瑪、青珍等金礦點均賦存在該套地層中。


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以NW向為主,NE向次之(見圖2),NW向斷裂形成時間較早,多為印支晚期產物,斷裂規模大,斷面以北傾為主。沿斷裂帶構造巖發育,并有大量脈巖貫入,具延伸長,切割深,多期次活動特點。有明顯的控巖、控礦作用。其內以昆侖山口-瑪多-久治、達日-班瑪、麻多-野牛溝-達卡三條斷裂帶為主,與構造單位的邊界斷裂帶聯合,依次形成向西北斂合的梯級層次。其斂合部位有利于成礦和聚礦,且層次越高聚礦規模越大。北東向斷裂性質為平移斷層,形成時間較晚,橫切地層及NW向構造。區內三疊紀砂板巖地層中褶皺構造十分發育,多以復式褶皺為代表,規模不大,軸向北西-南東向。
侵入巖時代為印支-燕山期,巖體零星分布于扎日加、兩湖、阿尼瑪卿南以及年保等地,出露形態呈巖株和脈狀產出。巖性主要為花崗閃長巖、二長巖、正長巖。接觸帶及其附近圍巖中廣泛發育有硅化、角巖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并伴隨有W、Au、Sb、Cu等礦化。火山巖僅在石炭紀-中二疊世布青山群中局部發育,以中基性熔巖為主,局部有少量火山碎屑巖。
區內除新生代地層外,石炭紀-中二疊世和三疊紀地層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質作用,石炭紀-中二疊世地層為高壓低溫變質作用,形成了藍閃-綠片巖相,三疊紀地層變質程度相對較低,為低綠片巖相。

表1 北巴顏喀拉地區典型礦床地質特征
北巴顏喀拉山地區典型礦床地質特征,見表1。
從表中可以看出,該區金成礦具有以下特征:
(1)金礦床(點)主要控制因素為北西西向斷裂構造。
區內主要的北西西向大斷裂昆侖山口-瑪多-甘德-久治、達日-班瑪、麻多-野牛溝-達卡等多形成于前造山期和造山期,具有生成期長、時空延續性好、復合程度高、活動頻度大等特點,早期為韌性,經過造山后期脆韌性轉化之后,到造山期后全都成了脆性變形帶。此種生成變化規律和產出特征,是本區金礦成礦的有利因素,對造山型金礦床的產出和分布具有導控意義。斷裂破碎帶為負壓開放體系,在成礦過程中,斷裂破碎帶含礦質流體必然向低壓的構造裂隙運移、富集,同時伴隨溫度壓力的降低和揮發分的逸出,金的絡合物分解,從而導致金的沉積富集。區內主要的金礦床均賦存在北西西向斷裂帶兩側的次級斷裂構造內,金礦體本身就是斷裂構造的一部分,主要為層間斷裂,順層產出。礦體嚴格受破碎蝕變帶控制,破碎蝕變帶的規模框定著礦體的規模,破碎蝕變帶中礦體的寬度與蝕變帶中巖石的礦化蝕變程度成正比,礦化蝕變寬度越大,礦體寬度越大。
(2)早三疊世昌馬河組(T1c)地層對礦體的產出有一定的專屬性。
區內早三疊世昌馬河組(T1c)地層巖性主要為泥質板巖和巖屑長石砂巖。沉積巖巖石的孔隙性和滲透性,對礦液的運移和沉淀富集有重要影響。巨厚的砂巖或砂礫質巖石,雖滲透性好,但因其中沒有泥質巖夾層,故礦液可以任意滲流而不易沉淀富集成為礦床;相反,地層或巖層中泥質巖石占絕對優勢,砂巖夾層少而薄,則因可滲透礦液的巖石(層)太少和薄,亦不易富集成礦。據有關文獻稱,最有利于礦液富集的砂巖型礦床,砂巖與泥質巖的比例是1∶1-1∶4。[3]此外,區內砂巖含鐵較高、板巖含炭質較高,并富含黃鐵礦,形成金的高背景,是區內的主要賦礦層位。地層中Au、As、Sb、Pb、Zn 等元素有明顯富集趨勢,Au、As、Sb含量遠高于地殼豐度值,大場、加給隴洼、東乘公瑪等金礦就賦存在該套地層中。在北巴其它單元的地層中,雖然就有相似的構造條件,但金礦床(點)產出較少。說明早三疊世昌馬河組地層對該區的成礦有一定的專屬性。
(3)金銻礦體多順層產出,礦體形態、產狀受地層變化影響明顯。
北巴地區內金銻礦體多以蝕變碎裂巖脈的形式產出。部分礦體產于脈巖的上、下盤。因此,礦體與斷裂構造是“只在其中,不離其蹤”的關系。同時,北巴地區的成礦斷裂構造多為北西西向,發育在地層層理面內,與地層產狀一致。北巴地區分布的主要巖石類型為砂巖、板巖,兩者互層產出。巖石沉積層理發育,層理面、尤其是兩種不同巖性的層理面內,巖石易于滑動、位移。巖層的層里面往往也是構造應力的薄弱帶,區域內發生的南東至北西向巨大推覆作用,使得三疊系地層中沿層理面的北西西向斷裂及其發育,從而提供了區內成礦熱液的運移和富集場所。因此區內礦體多產于層間破碎帶內,礦體的規模、產狀和品位受地層影響明顯,礦體形態在剖面上呈舒緩波狀,部分陡傾斜礦體易發生反傾現象(見圖3)。

⑷區內礦體金屬礦化多以黃鐵礦、毒砂、輝銻礦為主。形成的礦種主要為金礦,局部地段銻富集成礦,但多以小型為主。
區內金銻礦床中主要的金屬礦物為黃鐵礦化、毒砂、輝銻礦,次有黃銅礦、褐鐵礦、孔雀石、雄黃、雌黃等,局部還見有自然金。礦石中金的含量變化明顯與黃鐵礦、輝銻礦、毒砂含量呈正消長關系,金多以顯微包裹體形式(包體金、晶體金)存在。黃鐵礦以自形粒狀結構為主,晶形以五角十二面體為主,少量立方體。在礦石中黃鐵礦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以浸染狀散布在礦石中,多為單晶粒;另一種以細脈狀和細脈浸染狀分布在礦石中,多為團塊狀、網脈狀。輝銻礦多以不規則狀、脈狀、團塊狀、薄層狀集合體出現,局部呈放射狀、針狀。毒砂多以星散狀、針狀,少數為團塊狀分布于碎裂巖石中,常與黃鐵礦密切共生。自然金淺金黃色,粒狀、片狀、棒狀,金屬光澤,粒徑最大者0.1×0.6mm,最小≤0.003mm,一般為0.04mm,常呈粒隙金產出,亦有含于毒砂、黃鐵礦晶格中的,有的與褐鐵礦連生。受成礦條件綜合因素影響,區內形成的主要礦床為金礦床。如大場金礦田、東乘公瑪金礦床、上紅科金礦床等。銻礦除了東大灘銻金礦床外,在多數地段如東乘公麻、奪爾貢瑪等,表現為規模較小的銻礦(化)體,工業利用價值不大。
⑸金礦床(點)沿北西-南東向呈等間距產出。
北巴地區在成礦區帶上屬于北巴顏喀拉印支-燕山期金銻(稀
土、鎢、錫、汞)成礦帶(Ⅲ級)。成礦帶的北側主要分布以金、銻成礦系列為主的金、銻礦床、礦點及砂金礦(床)點,南側主要分布有與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巖和淺成巖脈(株)有關的金、銻、銅、鎢、錫、 鉍、鈦礦床(點)和砂金礦床(點)。本成礦帶內已知礦產地共有62處,礦種有:金、銻、汞、砷、銅、鎢和砂金。巖金(銻、汞、砷、 銅)礦產地38處,其中有特大型礦床1處(大場),中型礦床2處(加給隴洼、東大灘)、小型礦床3處(扎家同哪、東乘公麻、上紅科)。礦(化)點32處;砂金礦產地24處,其中中型礦床5處(大場、柯爾咱程、洛曲、多卡、吉卡),小型礦床3處(清水川、拉浪情曲、年渣隴巴),礦點16處(圖4)[4]。從金礦床(點)和砂金礦床(點)的分布情況看,礦床產出呈等間距,在北側金、銻成礦系表現明顯,礦床(點)距離約50-80km。如東大灘銻金礦-西藏大溝砂金礦點約55km,西藏大溝砂金礦點-六道溝砂金礦點約60km,六道溝砂金礦點-大場金礦田約50km,大場金礦田-錯尼金礦點約80km。清水川砂金礦-奪爾貢瑪銻金礦點約70km。
[1]韓英善,王國生,張以茀,等.青海省北巴顏喀拉山金礦成礦環境及預測研究[R].青海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2009.22.
[2]張大明,曲光菊.青海省甘德縣東乘公麻金床礦床成因及控礦因素探討.西部探礦工程[R],2012.120-121.
[3]韓英善,王國生,張以茀,等.2009,青海省北巴顏喀拉山金礦成礦環境及預測研究[R].青海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167.
[4]韓英善,王國生,張以茀,等.青海省北巴顏喀拉山金礦成礦環境及預測研究[R].青海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2009.77.
[5]范桂忠.淺析北巴顏喀拉造山型金銻礦特征.青海國土經略[R],2007.36.
梁超(1967—),女,河南新安人,高級工程師,本科學歷,學士學位.研究方向:區域地質成礦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