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islav Naumov
(蘭州交通大學,甘肅蘭州 730000)
基于電子商務物流快遞配送方式的選擇研究
Stanislav Naumov
(蘭州交通大學,甘肅蘭州 730000)
電子商務是在傳統商業交易模式以及互聯網應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商業交易模式,能夠有效的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運輸成本、簡化企業的運作流程,幫助企業拓展業務,更直接簡單的跟顧客進行交流溝通,提高企業的影響力、競爭力。但是,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網絡基礎設施、支付手段、安全認證和物流快遞配送等問題不斷浮出水面,成為顧客網上商務交易頻繁遇到的問題。尤其是物流快遞的配送,不可避免的成為了顧客網上交易最擔心和最大的問題。同時,中國目前電子商務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尚需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打開其在物流配送方面的瓶頸。本研究就針對電子商務下物流快遞配送方式的選擇進行探討分析,并重點從電子商務物流快遞配送的概念、中國物流快遞配送的現狀以及其在電子商務下的未來發展趨勢和應用措施三個方面進行描寫。
電子商務 物流 快遞配送方式 選擇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預示著這是一個信息化與數字化相結合的時代。網絡經濟下,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商務運作模式,結合了網上信息傳遞、網上交易、網上結算、物流快遞配送,迅速發展并已經逐漸深入到越來越多的行業,成為企業線上服務和線下運輸一體化的商務交易和拓展模式[1]。但是,物流運輸一直是顧客最為擔心的問題和電子商務發展的最大瓶頸。如何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強有力的競爭力,打破商務發展瓶頸,更好的服務于顧客,提高企業的整體物流水平,對企業來說將會是一個新的挑戰和機遇。
(1)電子商務,與傳統的商務運作模式比較,是一種創新,改變了原有的紙質交易、面對面交易,跨越了時間、空間上的距離,有成本低、操作程序簡單、資源配制高效率、工作高效率、虛擬化等特點。具體過程為[2]: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涉及到網絡基礎設施—支付手段—安全認證—物流快遞配送等問題。
(2)物流,傳統的物流是指將顧客購買的商品從出發地到消費地進行流動運輸,實現商品的空間轉移。但是隨著現代競爭壓力的加劇,物流更多的是在傳輸一種服務和效率,旨在以最快的速度滿足顧客的需求,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此外,物流的選擇模式,對企業的品牌影響力較大。
(3)快遞配送,是將庫存、集貨、配貨、分揀、裝卸、運輸等一系列活動相結合,以配貨、送貨的形式對顧客購買的商品做出的物流服務,不僅僅代表著物流位置的物理性變化,還包含著企業的服務宗旨和文化,是一種新的物流模式。
(4)電子商務物流快遞配送就是將電子商務、物流和快遞配送相結合,形成一種方便快捷、資源高效率、服務高質量的商業運作模式,具體運作過程為:網上交易—物流選擇—快遞配送。
電子商務雖然對傳統的商業模式做出了創新和改進,但是商品交易形式的轉變,并不能跨越商品本身的物理位置,故而仍然需要各類物流進行實體物質的運輸[3]。目前,中國的物流快遞配送模式分為四種:第三方物流模式、自營物流模式、物流聯盟模式、物流一體化。下面具體從各個物流模式的優特點和現狀問題兩方面體現出的中國物流快遞配送現狀進行簡單的描述。
(1)第三方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物流模式,是指企業與第三方合作,由第三方代為提供部分或全部的物流服務。這種物流模式中,第三方可以充分應用其相對專業性的管理,形成規模效應從而達到提高服務效率、降低企業成本的目的。但是,目前中國第三方物流模式發展尚不成熟,各個體系建立尚不完整,沒有完整的一套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化。因此,在提供物流的服務過程中,由于合同簽約、條款糾紛和自身專業性不到位等問題,常常引發糾葛紛爭,影響顧客的服務質量和企業的整體形象。
(2)自營物流模式。自營物流即企業內部自身構建一個物流體系,供企業內部的整體物流運輸,具有高協調性、保密性和穩定性的特點。但是,自營物流所需耗費的資金較大,不利于企業自身資金的運轉,降低了企業的柔韌性。同時,自營物流還需要大量的儲備專業性的物流知識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提高了企業運作的成本,且目前中國物流專業性人才缺乏,不能應對電子商務中出現的各種復雜性問題,容易使得企業運作出現問題。
(3)物流聯盟模式。物流聯盟模式既結合了自營物流模式又包含了第三方物流模式,是一種在二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并介于二者之間的物流運輸模式。物流聯盟實際上是指,企業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流公司進行長期的合作,具有依賴性、較少機會主義、避免受制于人、達到共贏等特點。目前,中國電子商務企業的物流選擇正在逐漸向物流聯盟模式發展,并漸漸占領物流市場。但是,電子商務企業由于與物流公司建立了長期的物流聯盟合作,依賴性很大,故而很難更換合作伙伴。
(4)物流一體化。物流一體化模式是對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和創新,是指將物流系統貫穿到企業生產、銷售、物流運輸等各個環節,與生產和銷售企業形成穩定的契約,并通過資源整合起到經濟效益明顯、資源共享的作用,是一種較為成熟完整的物流快遞配送模式[4]。但是,目前中國很少有形成物流一體化的企業,同時要求物流管理水平較高,中國技術水平、專業人才還較為匱乏,很難達到。
根據上述四種物流模式優缺點的描述,物流聯盟模式和物流一體化是當前較為完整的物流快遞配送模式。但是中國物流水平發展不到位、物流體系建立不完善、物流市場不明朗等各個因素,嚴重制約著物流業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只有妥善的解決物流快遞配送問題,才能從很本上突破電子商務的門檻,實現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1)未來的發展趨勢。電子商務的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但目前物流配送問題是其最大的發展阻礙。各個電子商務企業也正在尋找一種適合自身企業,既能給顧客帶去最好的服務又能降低投資成本的物流配送模式。根據目前中國物流發展以及物流管理的水平,并綜合各種物流快遞配送模式的優缺點,物流聯盟模式和物流一體化將成為物流快遞配送未來的發展趨勢,能夠使得電子商務企業自身限制性減少、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物流市場有序化進行。
(2)具體的應用措施。1)利用互聯網優化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物流運輸過程中,既涉及時間、空間的距離,又要時刻幫助顧客解答疑問,還可能因貨物較多導致貨物發送錯誤或未及時到達,引發顧客抱怨或投訴,影響整個企業的形象和商譽。物流管理系統雜亂無章,效率低下,物流管理技術不到位,是引起中國物流業發展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將互聯網應用到物流信息管理系統中,對其進行優化,能夠較為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較少工作差錯率,便于物流信息的查詢和管理,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和電子商務企業的競爭力。2)物流快遞配送系統結合網絡數字化。隨著科技的發展,物流快遞配送模式應結合網絡數字化以及現代設備,應用先進的物流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對物流快遞配送系統進行改革和創新。設計出適合電子商務企業自身發展的物流快遞配送系統,包括評估配送資源、選擇最佳的配送方案和配送路線、衡量配送資源的成本、利潤等[5]。此外,還應設計出物流快遞配送系統的管理制度,使得操作統一化具體化,便于管理。
信息化、網絡化、商業化、社會化的時代下,電子商務發展迅速,為人們的生活帶了極大的便利,給顧客提供了一個較為方便,足不跨戶就能購到自己所需商品的平臺,因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但是,漫長的物流過程、收到商品與購買商品不符以及商品受到損壞等服務問題,則是電子商務最突出的缺陷和發展阻礙。目前,物流聯盟模式以及物流一體化模式,發展較為成熟完整,能滿足顧客的
需要,又能降低企業的整體成本,將成為電子商務下,物流快遞配送的最佳選擇[6]。同時,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將互聯網應用與物流系統相結合,也將會成為物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提高電子商務下的物流水平,進而促進物流快遞配送模式向完善成熟的物流一體化模式發展,提高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率。
[1]孔艷.淺析電子商務之下企業物流配送問題[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4,(08):63.
[2]董娜.快遞公司電子商務配送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宿州學院學報,2015,(03):27-31.
[3]韓江.中國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5,(02):18-19.
[4]梁淑慧,榮聚嶺,周永圣.電子商務物流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15,(12):164-168.
[5]劉鶴.電子商務下物流配送優化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5,(14):47-48.
[6]許英.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快遞的發展對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4,(11):59-60.
實現精細地形測繪的技術探究
李立1陳浦軍2(1.江西省測繪成果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江西新余 338000;2.新余市規劃設計院,江西新余 338000)
【摘 要】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迅速提升,測繪技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的大范圍運用,其能夠高精準度詳細快速的優勢,縮減測繪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時間及工作強度,促使測繪效率得到顯著的提升,具有非常顯著的優勢。接下來,文章針對地面三維激光掃描實現精細地形測繪開展具體的論述,望能夠有一定的參考性價值。
【關鍵詞】地形測繪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 測繪技術
在以前的地面地形測繪工作當中,主要是采用GPS設備、人工攜帶全站儀等相關設備,對野外現有的測點信息進行采集,通過專業軟件處理之后生成地形圖,與新興的地形測繪技術相比,固有的測繪方法即使較為穩定,可是,測繪工作人員需面對一些比較危險的狀況、不容易達到邊坡的標準高度,在采集數據信息的時候所需時間也比較長,測繪工作人員工作強度大、特別容易有意外事故的發生。然而,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完全更改了以往的測繪工作方式,縮短了外業工作時間,有效的縮減測繪強度,使得測繪困難獲得顯著的降低,使得總體測繪質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1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概述
1.1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
地面地形測繪工作中,相繼GPS技術之后便迎來了三維激光掃描技術這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性革新,該技術完全突破傳統的單一式測量,與以往傳統的GPS測量技術對比來看具有較高的測繪效果,并且能保證測繪數據的準確無誤,同時還能夠提供在物體外表之外的三維點云數據信息。所以,在日常的地面地形測繪工作當中可運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來實現高精確度及高分辨率的準確測繪成果。按照基本測量原則將其劃分為:基于三角測距原理、基于脈沖式和基于相位差。遵循用途的不同將其劃分為室內外兩種,是從不同的長短距離原理入手進行的劃分。
1.2 特征
進行三維快速掃描是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的獨特之處,而以往傳統的測量概念中得知,地形測繪所輸出的數據屬于二維數據。
隨掃描儀之后形成了快速掃描,通過快速掃描之后測量速度能夠高達1000點每秒,然而,通過一般的測繪技術會有2-5秒的浪費情況存在,而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的出現完全更克服上述的問題,促使測量工作效率及工作質量得到顯著的提升。
1.3 工作原理
地面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地形測繪中的運用,促使光得到有效的利用,實現目標外表點的三維坐標,以此可以較好的達到三維場景重建、提取地面詳細信息數據的目的。一般情況下,完整的三維激光掃描系統包含以下三方面內容:激光測距系統、高精度動態GPS差分定位系統(DGPS)和高精度動態載體姿態測量系統(INS)。首先是激光脈沖二極管把激光脈沖信號發射出去,在通過旋轉棱鏡射至目標物,可使用探測器把反射形成的激光脈沖信號進行信息數據的接收,而記錄器將全部的發展變化過程中的所有信號進行全部的記錄,將其轉換為有用的數據信息,作為測繪工作者則需學會對數據信息的認真識別,將信息軟件進行科學處理,從而進行實體模型的建立。
1.4 數據信息的采集與處理
其中,在進行點云數據處理的過程當中,需要將點云數據反射強度與地面物體對激光的作用信息當做以后運用點云數據來創建三維模型的重要參考因素,其中,對于三維模型的創建質量也會遭受較大程度的作用及影響。
數據采集具體流程:現場勘查——相掃——精掃反射體——對目標區域的精掃——拍攝場景照片。
數據處理具體流程:(1)校準。對掃描儀坐標系與相機坐標系進行統一,因唯有將坐標系進行統一之后,才能夠使得地貼紋理的精準度得到保證;(2)噪點清除。在受到一系列不可抵抗要素或者來自測量設備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必然會有一些噪點的出現,這對于數據質量將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為此,進行云數據操作之前,需完全清理掉不干凈的噪點;(3)點云拼接。針對坐標系實施統一的點云拼接基礎設施,可為工程精準性測量提供充分的技術支持,得出高準確度的數據信息。
2 通過地面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實現精細地形測繪
2.1 野外數據的采集
對測繪周邊區域的環境進行全面的考察,做出測站數量、標靶及掃描儀的實際方位,最大限度上挑選比較少的測站,這樣才能夠使得原始數據量得到相應的縮減,促使測量范圍之內所使用的掃描得出完整的數據信息,與此同時,獲取紋理數據與點云數據,這對于今后數據的匹配處理有著很大的輔助作用,同時根據采樣進展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比例尺寸要求,采取逐站掃描的方式。
2.2 相關數據的預處理
一般情況下,掃描點云數據是非常復雜的,通常是由不同的站點來最終獲得的數據信息,如果將相關數據統一在同一個坐標系上,那么就需要在將點云數據進行掃描之后進行科學的匹配,這對于今后定量化的淺析及模型的建立是非常有幫助的,并且在進行匹配方法的選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精準度較高的地理坐標前提下,能夠利用GPS供應各個掃描站點,這樣便能夠達到在固定的地理坐標體系下包含全部的點云數據信息,此種辦法可以得到非常精準的地理方位,便于今后的數據統計。
2.3 地物的繪制與提取
可以運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來對點云數據進行提取以及后期的相關處理,其中,在地物提取的時候可以從地物的具體特點入手,利用Gyclone軟件從點云視圖當中進行相關數據的提取,從而在文本文件當中進行對應格式的傳輸,同時也可以直接導入測繪圖軟件來進行地物的具體繪制。
3 結語
總而言之,在具體的地形測繪過程當中,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的有效運用能夠促使一些存在一定困難的數據采集工作可以在短時間內順利完成。針對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的探究對我國社會經濟的未來可持續發展來講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可是,運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的過程會受到外界環境、目標物體反射面等因素的影響,為此,三維激光掃描技術運用過程當中最大限度上彌補客觀方面存在的不足,這樣才能夠獲得準確的測繪成果。
參考文獻:
[1]孫德鴻,王占超.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地形地質研究中的應用(二)[J].測繪通報,2011,(4):85-86.
[2]曹璽,梁俊,王延洪,等.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地形測繪成圖中的應用[J].人民長江,2011,42(21):22-24.
[3]于廣婷,劉嘉,白立飛,等.基于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的大比例尺地形圖繪制方法[C].第十四屆華東六省一市測繪學會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1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