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李冰漪
把握三大戰略新常態的轉型
——專訪中物華商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景福
文/本刊記者李冰漪
特別策劃|“一帶一路”——大國韜略強國強企
“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是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三大戰略,為今后的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引發了物流業人士積極的響應和熱烈的探討。這其中,中物華商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景福的觀點深刻而獨特,為此本刊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這是在“新常態”的基調之下今后國家經濟工作十分重要的內容。
這其中“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而京津冀地區同屬京畿重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當前區域總人口已超過1億人,面臨著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城鎮體系發展失衡、區域與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等突出問題。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創新驅動,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是面向未來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將長江經濟帶定位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
可見“三大戰略”的立足點都是區域協同發展。無論是“一帶一路”的跨國界,還是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的跨省界,其最終目的都是要解決區域的協同發展問題,從而使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協調、更加平衡,最終達到更加和諧的目的,而今后的中國的改革措施也會在這三大戰略的帶領下推進。

區域協同發展問題是三大戰略的焦點,劉景福對此展現出學者的冷靜和深刻,他認為,這些構想都很及時,歷屆政府對此都提出過一些設想,上一屆溫政府時推出的振興東北經濟,也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構想成為現實的關鍵在于實施和總結,中國很多發展思路過多停留在政府層面率先提出,研究機構跟著闡釋,而缺少對內在內生性的規律性因素的探索。
對于三大戰略中的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劉景福表示,長江經濟帶前景廣闊,而絲綢之路實施還是需要一段時間。以西部重鎮重慶為例,本可以成就絲綢之路與長江經濟帶的樞紐地位,但重慶缺少內生性發展,那里向歐洲發集裝箱都要有政府補貼,真正的良性發展是要使市場規律起作用,而不能只靠政策和補貼。這里最大的問題是從重慶對外貿易態勢較好,但國外往重慶貿易就有些問題——那里消費能力有限。比如豪華汽車,當地銷售很少,而且運到重慶要面臨出入川的問題,還要經過多次倒運,從內陸再走長江或鐵路的成本很高,周期很長,增加了很多費用。
現在中國的經濟帶很多,而劉景福認為,這里成就最突出的就是“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兩地成功背后深層次的內涵是什么值得我們探討。劉景福說,我覺得這其中人文的因素很多。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成功,是因為有大批商人在里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如珠三角有大量的廣東潮州籍的商人,他們做生意的影響能排在世界前列;而長三角則有很多浙商。這些成功的背后都是商人在推動。經濟發展不能只靠政府層面帶動,更要靠這些商人的實干作為推手。就目前來看,京津冀一體化缺少的就是商人這個群體。相比長三角和珠三角而言,河北、天津、北京的商人走向世界的數量很少,這也使得京津冀一體化的進程缺少動力。

劉景福坦言,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天津以前稱作碼頭文化,是極其強調地域文化的,可以說是一個開放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的文化。我們也都感受到,天津對外的人才流動較少,而且主要是在北京發展。那么天津經濟何時能實現大發展?我認為只有全國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認為這里是創業熱土,都想這里聚集的時候,才能發生大的改觀。由此可以看出,由中央政府倡導的頂層設計,如果能夠結合這些具體的因素,吸引大量商人參與才能更好地使經濟發展起來。
很多人都期待不斷出臺的政策能為物流業帶來利好,而在劉景福看來,中國物流環境并沒有太好或者不好的時期,雖然很多人都希望政策調整有利于自己,但并不能完全寄托于政策,還需要創新,探討新的模式研究新的發展規律。他說,中物華商在剛組建時我就認為中國物流進程和世界很大不同,世界是從專業化到規模化,美國的UPS最早就是一個快遞公司,后來加上供應鏈管理,走上了規模化。但中國一開始就是高度競爭,所以我在中物華商提出要搞復合狀態,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多流合一,走供應鏈集成服務商模式,這就是先走規模化再走專業化。只有這種方式在中國國情下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這和UPS是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
現在我國經濟處在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新常態時期。在此形勢下,今后物流業會出現哪些變化呢?物流企業又該如何應對呢?劉景福表示,隨著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生產資料在物流中的所占比重增幅下降,生活資料消費領域增幅加大,物流企業要積極應對。從中物華商來說,開始有意識地在消費領域加大投入,以此超前應對中國經濟的調整。中國最早的物流供需是從沿海一線發達城市發展起來的,現在我們逐步向次發達城市轉移,目前安徽一些城市發展得就很快,很有潛力。中國經濟早晚要走向全球化,我們要及早做好這方面的準備。
記者后記
“三大戰略”的實施不只是在實現區域協同發展,更能為解決中國經濟深層次問題帶來契機。“三大戰略”所承擔的任務以及需要發揮的功能各有不同,因此需要結合各自不同特點,最大限度地發揮效應,從而對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產生強大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