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利,蘆楊
(1.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遼寧沈陽110034;2.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吉林長春130024)
新課改中農村課堂教學方式的調查——以遼寧省朝陽縣為例
劉學利1,蘆楊2
(1.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遼寧沈陽110034;2.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吉林長春130024)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倡教學方式的變革,而這項變革在一些農村地區的適應性問題有待考證。對遼寧省朝陽縣農村中小學課堂教學方式進行調查,發現教師和學生對教學方式改革在觀念上高度認同,但在行動上滯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農村地區還只是一種口號;課改后教學方式變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流于形式。為此,要革新農村教師的教學觀念,提高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加大農村地區教育投入。
課程改革;教學方式;農村地區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保?]新課程改革主張教學要由“知識本位”轉向“學生發展本位”,強調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注重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在這些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課堂教學發生了諸多變化。為此,筆者深入遼寧省西北地區朝陽縣農村中小學,針對新課程改革過程中農村課堂教學方式問題展開調查,力求了解該地區農村教學改革狀況及其問題,以期對農村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提出可行性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選取遼寧省朝陽縣12所農村中小學為研究對象,其中7所小學,5所中學。訪談對象為從中隨機選取的中小學各科教師共56人。問卷對象為從各個中小學隨機選取的不同學科教師共200人,中小學生共100人。從學段來看,初中教師74人,占教師比例的37%,小學教師126人,占63%,中學生43人,占學生比例的43%,小學生57人,占57%;從性別結構來看,男女教師比例基本相當,男教師103人,占51.5%,女教師97人,占48.5%;從教師所教科目來看,涵蓋數學、語文、英語、科學、物理、化學、地理等學科。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觀察法和調查法,以教師的授課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師生的互動方式三個主要維度為基礎展開調查研究。
在調查過程中,筆者到班級聽課并做記錄。調查法包括個別訪談和問卷兩種方法。首先,做好訪談提綱,設置開放性問題,通過與教師談話的方法了解農村課堂教學方式改革的現狀,同時,設計初始問卷,經過試測、修改設計出最終問卷。共發放問卷300份,其中教師問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184份,占回收問卷總數的92%;學生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97份,占回收問卷總數的97%。本次調查問卷采用團體測試的方式發放,運用SPSS(18.0版)軟件和描述統計方法處理分析數據。
(一)教師對教學方式改革觀念上的認識
從問卷結果來看,農村地區教師對教學方式改革觀念上的認識較全面,90%以上教師認為教學方式的改革非常有必要,勢在必行。對于影響教學改革的因素,大部分教師選擇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新課程理念的指引”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變化”,其中“人才培養目標的變化”占最大比重,為76.60%(參見下表)。農村地區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發展充滿信心,認為要改革教學方式,以適應教育事業的發展。

影響教學方式改革的因素分析
(二)教學方式改革在行動上的表現
本研究調查的重點是教師教學方式的現狀。筆者將其劃分為三個維度,即教師的教授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的互動方式,具體分析如下:
1.教師教授方式的現狀
第一,講授。講授法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知識與技能的獲得離不開教師的講授與指導。從教師的問卷調查中可以看出,新課改以來講授法所占的比重降低,教師按照課程內容和學生狀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
第二,演示。調查結果顯示,40%以上的教師和學生認為教師偶爾使用實物教具,35%左右的師生認為教師經常運用實物教學,選擇“總是”和“從不”的占極少數。在訪談中,教師愿意按照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能力,但是農村地區教育基礎設施落后有礙于實現這一理念。
第三,提問。教師認為上課經常提問的占50%,“偶爾”占30%,“總是”占20%;學生認為教師上課經常提問的占48%。訪談中學生表示教師上課經常提問,但涉及的問題大多都是在幫助學生復習和記憶所學的知識點,很少拓展和延伸課外的知識。
第四,指導。調查結果顯示一半以上教師認為自己能夠對學生學習給以一定指導,但不夠積極;67%的學生則認為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會給以積極的指導。但通過課堂觀察發現,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基本沒有時間對學生進行細致的指導,學生也很少尋求指導。
第五,布置任務。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接近80%的教師會針對課程內容有計劃地布置課后任務。農村教師在布置課后任務方面有較大進步,不再拘泥于書本上的課后習題。
2.學生學習方式的現狀
第一,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改革提倡的學習方式。調查結果顯示,對自主學習持“非常贊同”態度的比例,教師占總數的57%,學生占總數43%;持“比較贊同”態度的比例,教師占總數的35%,學生占總數的40%。可見,大多數師生贊同自主學習。但通過課堂觀察,自主學習在具體實施中并不樂觀。教師一般嚴格依教材教學,很少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問題去研究。自主學習被狹隘地理解為學生自己知道去學習,具備自己學習書本上知識的能力,而沒有真正作為學習的主體,去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其針對某一問題進行交流討論,這種學習方式也是新課改倡導的。由調查數據看出,對合作學習持“非常贊同”態度的比例,教師占總數的47%,學生占總數61%;持“比較贊同”態度的比例,教師占44%,學生占32%。可見,大多數教師和學生比較贊同合作學習,與教師相比,學生更傾向于與同伴交流學習。從實施情況來看,一半以上的教師對于組織合作學習,認為“比較符合”,70%左右的學生認為教師“經常”或“總是”組織小組交流、討論。再結合課堂觀察,發現教師在這一方面做得不錯,經常讓學生進行交流,合作學習模式在農村地區實施效果較好。
第三,探究學習。調查結果顯示,對探究學習持“非常贊同”態度的比例,教師占總數的52%,學生占41%;持“比較贊同”態度的比例,教師占總數的42%,學生占43%。這說明大多數教師和學生也比較贊同探究學習,與教師相比,學生對探究學習方式持“一般贊同”和“不贊同”的比例要大一些,原因有可能是學生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對探究方式不了解或不感興趣。在實施過程中,35%以上的教師不經常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探究活動,大部分學生認為實施效果不是很好。在與教師訪談中得知家長由于安全等原因不愿讓孩子參加課外探究,探究學習實施起來有一定困難。
3.師生互動方式的現狀
第一,課堂氣氛的營造。課堂氣氛對師生之間學習與交流起重要作用,課堂氣氛活躍有助于師生共同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從教師問卷可以看出,50%以上的教師認為課堂氣氛一般,時而活躍時而安靜;從學生問卷結果看,70%的學生認為課堂氣氛活躍,選擇“氣氛一般”和“氣氛安靜”的學生各自約占20%。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有一些教師能很好帶動課堂氣氛,鼓勵學生積極發言。
第二,師生關系(地位)的處理。10%左右的教師和學生都認為“老師是中心,師生關系不融洽”,45%左右的教師和學生認為“學生是中心,關系很融洽”,45%左右的教師和學生都認為“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師生關系民主、互動、融洽”。筆者發現,教師和學生很淳樸、很實在,教師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師生關系融洽。
第三,師生交流與討論。從統計結果看,在“教師是否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這一問題上,教師和學生的選項基本一致。50%左右的師生認為“非常符合”,40%左右的師生認為“比較符合”。在課堂教學中,70%以上的教師認為會就某一問題與學生一起交流和討論,而80%以上的學生認為教師會與其交流、討論問題。教師能夠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師生之間交流和溝通較順暢。
通過調查研究,該地區教學方式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在授課方式上,教師會按照課程內容和學生狀況來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同時也會經常提問學生,課后給予學生指導,并能針對不同的學生布置作業。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偶爾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傊虒W內容和形式比以前更加豐富多樣。但同時,在本次調查中也發現了農村課堂教學方式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在教師的授課方式上,仍表現出傳統化和單一化
調查發現,雖然該地區的教師和學生對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給予了普遍的認可,但是由于農村學校環境、教學設施落后,教師老齡化、教學技能較低等原因,教師很少能夠真正實施多樣化的授課方式,只能“穿新鞋、走老路”,按部就班地講授書本知識,完成即定教學計劃。在農村地區,組織學生參觀工廠、博物館等更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因此,大多數農村中小學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授課方式——講授法。在這里并不是否認講授法的作用,講授法延續至今,對教育教學和學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在筆者走訪的學校里,教師處于中心地位,仍以傳統的講授式教學為主,向學生一味“灌輸”知識,學生只顧接受和記憶。
(二)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仍流于形式
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墒窃谵r村,很多教師仍以傳統的方式對待新教材,“他們把課本看成教學的工具,不善于以課本為基礎開發和拓寬課程資源”[2]。為了完成教學計劃,他們仍然以課本為唯一的知識來源,嚴格按照教材結構原封不動地進行傳授。調查結果顯示,相比于自主、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方式在農村中小學實施得較好。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師不可能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課題去研究,必須跟著教材走,這樣自主學習實施不了;而且受外部教育環境、基礎設施的限制,探究學習實施也存在一定難度。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前后桌討論很常見,但討論的問題往往是課后題的答案??傮w來說,自主、合作、探究這些新的學習方式仍流于形式,成為一種口號,真正實施起來還需要有個過程。
(三)在師生互動方式上,教師專制,學生服從,課堂氣氛低沉
在本次調查中當地中小學在師生互動方面做得較好,尤其是在師生關系比較融洽。但也存在一定問題,筆者通過課堂觀察發現有些教師對學生的問題反饋不及時或不予反饋,甚至直接批評學生不認真聽課。偶爾有領導來聽課,教師會組織課堂討論,但事先教師已經規定好了學生如何回答,學生們被剝奪了“言論自由”。可見,雖然師生關系較好,但在課堂上教師還處于絕對權威的地位。此外,大部分教師在問卷中選擇了“課堂氣氛活躍”,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課堂死氣沉沉,一節課下來沒有聽到學生的發言,有時甚至是教師不講課只讓學生自己看書。而且教室里沒有多媒體設備,學生不能獲得直觀感受,這樣就達不到通過聲音、圖片帶動學生進入情境以及烘托課堂氣氛的作用。
針對以上問題,首要的是積極革新農村教師的教學觀念。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教師是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關鍵。教師必須更新陳舊的教學觀念,改革原有的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啟發引導、教學相長。其次,切實提高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3]。通過組織教師培訓、進修等方式造就一批農村教師的領軍人才。再次,大力加強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農村教育的落后可以部分地歸因于城鄉二元結構[4]。相比于城市,農村的人口比重大、經濟發展落后導致教育發展落后。為了加快縮小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根本措施在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3]。比如,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農村中小學校舍改造、現代化教學設備引進等等,真正讓農村地區的孩子們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N].中國教育報,2001-07-27(2).
[2]呂麗艷.教育卸責問題研究——基于農村教育實踐的考察[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
[3]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人民日報,2010-07-30(13).
[4]杜廣強,劉彥松.城鄉統籌下遼寧農村教育問題分析及其對策[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48-52.
【責任編輯趙穎】
G632.3
A
1674-5450(2015)03-0021-03
2014-12-15
劉學利,女,遼寧昌圖人,沈陽師范大學講師,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