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唐國平
(攀枝花學院外國語學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同音異義幽默的模因闡釋
李斐,唐國平
(攀枝花學院外國語學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同音異義幽默的理解模式是指聽話人對說話人交際意圖的理解,實際上是通過模音的同音異義橫向嫁接,在臨時概念(ad hoc)的基礎上再次使用模因的同構異義橫向嫁接等手段來形成新的語境集C1…Cn幫助聽話人實現說話人意圖的逆向同構。聽話人的認知狀態和心理空間隨著說話人的強模因形成的新語境集而或明或暗地不斷建構、解構或再建構,聽話人的心理狀態或認知環境等隨著新的語境集而增強、削弱、修改甚至完全改變,最終完成意義的傳遞。但聽話人對說話人意圖的逆向同構并不是交際活動的終點,與之匹配的適合說話人意圖的行動才是該類幽默言語行為的最終目的。
同音異義;模因;自創語境;言后之果
朗文高階英語詞典(外研社:2003)給Homophone的定義是:一個詞與另一個詞發音一樣,但拼寫形式、意義和起源不同。例如,動詞“knew”和形容詞“new”就是同音異義詞(a word that sounds the same as another but is different in spelling,meaning,or origin.For example,the verb“knew”andtheadjective“new”arehomophone)。
模因(meme)一詞最早出現在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中,根據Dawkins的觀點,模音是一個文化信息單位,不斷復制、傳播語言、文化習俗、觀念或社會行為等。人們的觀念可以經由與生物進化相類似的方式進化。有些觀念比另外一些觀念更具有生存力;觀念可以因人們的傳播得到流傳,并可能在流傳過程中發生變異。兩種觀念可以通過重組或整合產生新的觀念,而新的觀念經常包含了原先舊觀念中的某些因子[1]129。在Dawkins看來模因是人類文化進化的基本單位也是文化遺傳單位,也可以看作是復制因子(replicator),兩種觀念可以通過重組或整合產生新的觀念,而新的觀念經常包含了原先舊觀念中的某些因子。語言模因復制和傳播的方式有:1)內容相同形式各異——模因基因型傳播;2)形式相同內容各異——模因表現型傳播。而模因表現型傳播又有不同的形式:a)同音異義橫向嫁接;b)同形聯想嫁接;c)同構異義橫向嫁接等。
關聯理論指出,人們通常把關聯視為話語(utterance)的特征,或話語與會話(discourse)之間的關系,而實際上關聯是命題(proposition)特征,是命題對語境(context)、而非對會話的關聯[2]。這樣關聯在關聯理論中就被定義為命題P同語境集合C1…Cn之間的關系[3]380。關聯理論將關聯性與語境含意(contextual implication)相聯系,認為語境含意不是命題本身的產物,而是命題與語境集合相結合而產生的含意。所以P與C1…Cn間不同程度的關聯性必然會產生不同的語境含意。
王傳經[4]5認為會話關聯并非僅對語境的關聯,會話中話語的關聯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盡管話語的會話關聯是多維的、多方位的,它卻主要表現為語義關聯和語用關聯。前者指t+1話語與t話語在語言形式和語法意義上的關聯;而后者指兩話語在語用意義、會話目的等方面的關聯,也指t+1話語對語境的關聯。我們把王傳經“會話關聯的層次”表豐富歸納為下表:

李軍[5]38認為:修辭的成功不僅在于言語的組合,更在于對組合及語境因素的巧妙利用,各種復雜的因素制約著話語修辭。這是從說話人的角度考慮的,從聽話人的角度看,修辭調控的對象不僅僅是局限于語言本身的修飾、加工、調整、選擇與組織等。我們認為:在同音異義幽默里,這種修辭控效的主要手段是聽話人根據符合聽話人認知水平的明示刺激來自創語境,把語言因素與語境因素、百科知識等有機配合,從而調整、改變聽話人的認知環境,重構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在這一過程中,對新的語境集合C1…Cn的重組、加工、調整、選擇與組織依據的標準是:語言手段與語境創新的有機配合促成對說話人創造性思維過程的逆構,遵循的是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效果顯現的最優化原則,是外在環境與聽話人主觀認知的再次統一。實際操作的規律與模式是:由模因表現型傳播方式產生同音異義現象,通過改變命題內容來改變語境因素,借助臨時概念(ad hoc)的搭橋再次使用模因手段尋找在新的語境集合C1…Cn中的主題潛在關聯,通過主題潛在關聯來得出最佳關聯,并催生出與說話人意圖一致的聽話人的行動,最終實現幽默的言后之果。
在日常對話中,人們經常利用同音異義的模因表現型傳播來構成幽默效果。在該現象中,命題與語境的關聯通常都不是那么明顯。本文通過從雙向動態話語過程來描寫話語取效過程,結合關聯論分析隱藏在該模因現象背后的概念、預設、情感、意義、思想、意圖、信念或知識等,從而試圖探討對同音異義現象的理解性推理機制。
(一)同音異義幽默自創語境
Sperber&Wilson[6]14指出:話語的理解過程就是語境的建立過程,一個回合的交際結束時,這一回合的話語意義組成一個即刻語境,構成下一回合釋義所需語境的一個組成部分。
新的語境的建立需要有明示刺激和相關推理,關聯論認為明示推理交際由兩部分組成:1)信息意圖:傳達給受話人信息的意圖;2)交際意圖:傳達給受話人信息意圖的意圖[7]。在下例同音異義幽默中的相鄰語對的答語中,信息意圖不是說話人的重點,想達到幽默效果,讓聽話人愉悅發笑的交際意圖才是交際的最終目的。說話人交際意圖的實現要讓聽話人通過明示推論,經歷詞匯語義表征的充實、故意增歧而不是減歧來實現同音異義的轉換、模因的同音異義橫向嫁接或同構異義橫向嫁接的過程,最終才達到捧腹大笑的言后之果。例如:
A:——Whydomermaids wear seashells
B:——Because B-shells are too small and D-shells are toobig.
在上例中,t話語A由于可及性原則(accessibility principle)里的由上及下凸顯(top-down salience)程度可知,“mermaids”沒有歧義,帶給聽話人美麗的心里意象(mental image)就是“美人魚”為何有“貝殼”而已。根據王傳經“會話關聯的層次”表,聽話人無法在t和t+1話語中找到明顯的語義關聯和語用關聯,但由于交際具有最大關聯取向,聽話人仍希望能從不關聯中找出最相關聯的說話人的會話含意。因此,同音異義幽默話語理解的關鍵就是在語義和語用表面不關聯中找出話語潛在的最佳關聯,并在此過程中去感受說話人的智慧、分享話語創造性思維的快感。
上例中說話人B在t+1話語里通過語義場B-shells、D-shells、small、big等明示刺激改變了t話語里的命題P的內容,聽話人在無法找到話語t+1和話語t的關聯,只好在新的語義場中尋求命題P與新的語境集合C1…Cn之間的關系而自創語境。聽話人頭腦中無歧義概念“mermaids”在一系列明示刺激之下,開始部分調整自己的心里狀態,放棄具有最大關聯的“美人魚”,通過重構,轉移到“女子游泳健將”的意思上來,此時增歧的方法改變了聽話人的認知環境,聽話人在新的語境集合C1…Cn中逐步推導說話人的話語內容和意圖。
聽話人堅信Sperber和Wilson的每個明示刺激都蘊含有最佳關聯假設,所以在太小的B-shell和太大的D-shells之間,說話人一定借助于模因的聯想特征,先有個介于兩者之間的C-shell的預設,然后才能形成一個由A、B、C、D等字母加上shell組成的一個表示類型的語義場。這一預設模因背后的概念、情感、意義、思想、意圖、知識等是聽話人要逐步解讀的內容。因為高明的說話人輸出的模因一定要符合聽話人的認知狀態和意向性,才能或明或暗地對聽話人的心理空間進行建構、解構或再建構,C-shell預設就根據語音表征相同而詞匯實現形式不同,由語音關聯來實現從sea到C的轉換,然后保留原來概念中的shell因子而復制出新的模因B-shell和D-shell,進一步改變聽話人的心理狀態和認知環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話語的職能表現在它對語境具有操縱和重構作用[8]93,但該同音異義幽默要催生的言后之果還遠未達到,B-shell、C-shell和D-shell還只是一個臨時概念(ad hoc),僅只構成新的語境集合C1…Cn中的一環,對聽話人的心理空間和心理認知控制還不夠,因為其具體指稱對象在現實世界中還有待實現。聽話人只好再借助語境里的太大(toobig)和太?。╰oosmall)等明示刺激,通過各種方法進行選擇、具化、豐富補充來形成話語所表達的命題內容,C-shell應該是表示某種東西的尺碼或型號。維索爾倫認為:語言使用者通過進出于心里空間而具有很強的操縱語境的能力[9]140。為了找到C-shell的具體指稱,話語進入聽話人的心里空間,重構語境,再次借助于模音的聯想特征,聯想到女人胸罩的尺碼和型號,通過shells的搭橋,在保留B、C、D等因子的前提下,使用模因的同構異義橫向嫁接手段復制出B-cup,C-cup和D-cup,從而與現實世界中的概念C-cup接軌,確定空泛指稱C-shell的指稱對象,此時聽話人才真正理解說話人的意圖并最終產生符合說話人意圖的動作——捧腹大笑這樣的行動來驗證說話人的意圖,讓說話人感知到他交際的成功。
在上例這一說話人意圖推導過程中,我們認為:模因重創語境起著關鍵的作用。聽話人對說話人交際意圖的理解,實際上是通過模音的同音異義橫向嫁接,在臨時概念(ad hoc)C-shell的基礎上再次使用模因的同構異義橫向嫁接等手段來形成新的語境集合C1…Cn幫助聽話人實現說話人意圖的逆向同構(back-formation)。聽話人的認知狀態和心里空間隨著說話人的強模因B-shells、D-shells形成的新的語境集合C1…Cn而或明或暗地建構、解構或再建構,聽話人的心理狀態、思想、行為、信念、愿望或認知環境等隨著新的語境集合C1…Cn而增強、削弱、修改甚至完全改變,最終完成交際目的。
(二)同音異義幽默交際的目的是催生行動
從說話人角度看,交際不但要傳遞意義,更重要的是要催生行動,催生出符合說話人意圖的行動[1]184。同音異義幽默更是如此:說話人傳遞的意義不是該類話語的核心,聽話人理解符合說話人的意圖之后捧腹大笑這一行動才是幽默話語的關鍵,標志著交際的成功。在同音異義幽默現象中,語音形式的詞匯實現實際上是一種模因現象。理解該現象的心理動因或取效動機是借助語音關聯,從語境集合C1…Cn中按照關聯從高到低的凸顯性程度,從一個相同語音表征到不同的詞匯實現而導致主題偏離,同時使用模因表現型傳播手段來實現話題的潛在關聯,聽話人在完成這一系列的心里空間的重構之后,聽話人的笑神經受到刺激而開懷大笑來體現言后之果(perlocution),最終完成交際的目的。例如:
A:——Did you hear about the man who spent his life collectingmemorabilia of Wonder Woman,Joan of Arc and Florence Nightingale?
B:——Apparently,he was a heroine addict.
該例既可以歸入模因表現型中的同音異義橫向嫁接,也可歸入模因表現型中的同構異義橫向嫁接。說它是同音異義橫向嫁接是因為語言模因在保留原來結構的基礎上,以發音相同而詞匯表征不同的heroin來嫁接在heroine上。把它歸入同構異義橫向嫁接是因為該表達式結構相同,在聽話人的認知空間里先有heroine addict這一結構,在結構和形式不變的情況下,用heroin取代了heroine而使內容改變。
不管是那種模因表現型,根據沈家煊[10]6的觀點:前面一小句是一問句,表示詢問,屬于語言世界/交際世界,用于話題的接續或緣起,而后一小句中的標記詞“Apparently”把說話人從言語/交際世界轉移到心理世界,這一轉換是結構層次的順應[1]100,是說話人根據已有的百科知識形成一種判斷或說話人的信念,依據的是“認知語言學”的核心觀點:語言世界不是直接對應于物理世界,而是有一個心理世界作為中介[10]。而與此心理世界相對應的物理世界中的a heroine addict是帶標記的,如果在聽話人大腦里首先凸顯的是a heroine addict,根據王傳經“會話關聯的層次”量表,t+1話語就是在語義和語用方面都和t話語完全關聯的,讀者即便是花費更多的處理努力來處理這一帶標記的話語,此時只能產生規約意義,是不可能產生會話含義的。所以聽話人只好放棄這一語境假設,重新調整心理結構,尋找新的語境集合C1…Cn。調用百科知識,附屬于短語a/her?uin/addict的私人語境按凸顯的程度等級順序從上到下被激活[11]385-406,其中意義凸顯程度最高的是不帶標記的a heroin addict。雖然花費的處理努力更小,但在該語境中,t話語和t+1話語不僅語義不關聯,語用也不關聯,聽話人只好依靠自己心理世界中的背景知識來自創語境從而解構或再建構了聽話人的心理空間。聽話人僅靠語音關聯來尋求蘊涵在/her uin/中一個音位(phoneme)/in/下面可以對應兩個詞素(morphome)heroin和heroine,即通過字面話語語音相同而拼寫形式不同,或利用處理努力最小、最具凸顯意義的heroin來形成最大認知效果,而轉向另一個命題he was a heroin addict,從而改變主題的方式來尋求主題潛在關聯,同時也改變了語境因素。這是因為語言交際中,當我們聽別人講話時,我們注意的是他所講話語的整體內容,而不是單個的語詞或語句[12]3。所以聽話人由于心理達及的距離近[10],說話人提供的明示刺激首先達及的是處理努力小的a heroin addict,而不是a heroine addict,正是這種省力原則改變了聽話人的認知環境,使聽話內容從a heroine addict凸顯為a heroin addict而增大認知效果,縮小處理努力,形成最佳關聯,產生額外的幽默效果引發聽話人發笑而轉入物理世界。而在這3個世界的轉移過程是很容易形成的,筆者曾就由heroine通過模因轉化為heroin測試過幾個高年級的小學生,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都根據發音就順利完成了相關過渡,因為“海洛因”是英語heroin的讀音拷貝,也是一種模音現象,然后通過母語“海洛因”的正遷移就順利完成對該幽默的成功解讀。新的語境的職能表現在它對話語的制約和釋義作用[8]89,說話人從弱模因a heroine addict過渡到新語境中的強模因a heroin addict,借助該強模因的聯想特征,把“吸毒上癮”“著迷”“難以擺脫”等語義特征通過隱喻的方式不著痕跡地映射到a heroine addict上面,聽話人心理空間中的信念、意義、情感、思想等或明或暗地重新進行不斷的建構、解構或再建構。同時通過增強認知效果的方式尋求更大關聯,此處雖然a heroin addict在聽話人心里首先激活的是貶義的情感,但在這個臨時語境中的臨時概念a heroine addict改變了聽話人的信念,貶義的情感不再堅守。聽話人就在這從貶義到中性或褒義的情感意義的轉化過程中完全改變了認知語境集合,從而成功地對說話人話語意圖進行逆向同構。
在同音異義幽默理解過程中,聽話人對說話人意圖的逆向同構似乎是交際活動的終點,因為聽話人在完成該過程以后就充分明白說話人傳遞的意義。但言后之果的表現形式還需要由此催生出來的行動——捧腹大笑來佐證,所以我們認為:與之匹配的適合說話人意圖的行動才是該類言語行為交際的最終目的。
綜上所述,在同音異義幽默中,聽話人對說話人交際意圖的理解,實際上是通過模音的同音異義橫向嫁接,在臨時概念(ad hoc)的基礎上再次使用模因的同構異義橫向嫁接等手段來形成新的語境集合C1…Cn來幫助聽話人實現說話人意圖的逆向同構(back-formation)。聽話人的認知狀態和心理空間隨著說話人的強模因形成的新的語境集合C1…Cn而或明或暗地不斷建構、解構或再建構,聽話人的心理狀態、思想、行為、信念、愿望或認知環境等隨著新的語境集合C1…Cn而增強、削弱、修改甚至完全改變,最終完成意義的傳遞。但聽話人對說話人意圖的逆向同構并不是交際活動的終點,言后之果的表現形式還需要由此催生出來的行動——捧腹大笑來佐證,與之匹配的適合說話人意圖的行動才是該類幽默言語行為的最終目的。我們把同音異義幽默言后之果的實現過程形式化為:

[1]謝朝群,陳新仁.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音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9.
[2]Sperber,D&D,Wilson.Pragmatics and Modularity[M].In S.Davis(ed.),1986.
[3]何自然.語用與認知——關聯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380.
[4]王傳經.論會話關聯[J].外語學刊,1994(5):37-45.
[5]李軍.語用修辭探索[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38.
[6]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lackwell:Oxford,1986b:14.
[7]Yan,Huang.Pragmatics[M].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7.
[8]胡庚申.國際交流語用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93.
[9]Verschueren,J.Un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ord Arnold,1999:140.
[10]沈家煊.三個世界[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6):3-9.
[11]Kecskes,Dueling Contexts:A Dynamic Model of Meaning[J]. Journal ofPragmatics,2008(40):385-406.
[12]周建安.論語用推理機制的認知心理理據[J].外國語,1997(3):32-36.
【責任編輯楊抱樸】
H15
A
1674-5450(2015)03-0095-04
2015-01-23
李斐,女,云南大理人,攀枝花學院副教授;唐國平,男,四川平昌人,攀枝花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語用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