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飛,王雪艷
(1.遼寧大學公共基礎學院,遼寧沈陽110036;2.遼寧大學商學院,遼寧沈陽110036)
【管理學與經濟學】
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及優化策略
白雪飛1,王雪艷2
(1.遼寧大學公共基礎學院,遼寧沈陽110036;2.遼寧大學商學院,遼寧沈陽110036)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活動的新趨勢,是有效整合創新資源、持續提升創新效率的根本途徑。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中,運行模式的正確選擇是決定創新資源整合、創新效率提升和創新目標實現的關鍵因素。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是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各創新要素在全員參與和全時空域的框架下進行全方位的協同匹配的方式。根據產學研合作方式的多樣化、創新主體的地位、合作主體的多樣性、合作程度的高低等因素的不同,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為此,有必要對一些典型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并探尋各種運行模式所適用的范圍。
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比較分析;適應范圍;優化策略
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創新日益重要。產學研協同創新作為科技創新的有效形式,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適應科技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各項方針政策的指引下,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取得了較大發展,增強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加快了經濟社會建設的步伐。但在實際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中,利益主體行為方式、創新機制與運行模式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運行模式選擇不當問題,嚴重影響著創新的效率和創新目標的實現。因此,采用什么樣的協同創新運行模式,實施什么樣的發展策略確保協同創新走向成功并持續發展,成為提高產學研協同創新績效,推動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是指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各創新要素在全員參與和全時空域的框架下進行全方位的協同匹配的方式,包括科技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信息資源和時間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流動等。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各自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其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產學研協同創新結構圖
根據產學研合作方式的多樣化、創新主體的主導地位、合作主體的多樣性、合作程度的高低等因素的不同,我們將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運行模式分為四大類,每種協同創新運行模式都具有其顯著的特征及適用范圍。
(一)基于產學研合作方式多樣化的角度劃分
根據產學研合作方式多樣化的角度將協同創新模式劃分為:技術轉讓模式、委托研究模式、合作開發模式、聯合一體化模式和共建實體模式五種模式。
1.技術轉讓模式
技術轉讓模式是指技術商品包括專利技術、專利申請、非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從學研(技術供給方)輸出,然后通過技術貿易的形式輸入給企業(技術需求方)的一種經濟行為模式。對供給方來說是技術轉讓,對需求方來說技術市場是技術引進。其中,最常見的形式是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將其擁有的技術成果提供給需求方,然后通過契約的形式明確相互之間的權責利。一般情況下,供給方只是將技術成果的使用權過渡給需求方,卻還保有對技術成果的所有權。
2.委托研究模式
委托研究模式是指委托方(企業)依據市場和自身生產的需求將所要研發的技術委托給從事相關技術研究的受托方(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而企業只負責提供資金和驗收相應的研究成果的一種合作模式。其中,最常見的形式是企業委托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等對其所需的特定的技術和產品等進行研究開發。
3.合作開發模式
合作開發模式是指產學研各方針對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以企業為主導,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為依托,利用各自的優勢要素,進行分工協作共同完成一項技術創新的合作模式。
4.聯合一體化模式
聯合一體化模式包括產學研內部一體化和外部一體化兩種形式。所謂的內部一體化是指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將自身研發的科研成果通過一定的條件內部化進而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產學研外部一體化是指單個產學研單位,以市場為導向,結合自身的需求,通過自發組織或是政府引導的形式,與其他產學研單位整合成一個規模更強大、研發能力更強的一體化組織。
5.共建實體模式
共建實體模式可以分為共建科研基地模式和組建研發實體模式。共建科研基地模式是指企業、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等主體以建立科研方面的長期合作關系為目標,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別投入自己具有相對優勢的要素,共同組建實驗室、科技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組建研發實體模式是指產學研各方從各自的利益和需求出發,以共同的目標為依托,采用資金、設備、科研成果、實驗室、技術等多種方式入股的形式而共同組建的研發實體。

表1 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的優缺點及適用范圍(一)
(二)基于各主體在創新過程中的地位劃分
資源稟賦的不同決定了產學研合作主體在協同創新過程中地位的不同。根據各主體在創新過程中的地位將協同創新模式劃分為:企業主導模式和學研主導模式兩種模式。
1.企業主導模式
企業主導模式是指以企業擁有的資金、設備等為主導,其實質是企業在創新的過程中擁有主導權,但它卻沒有能力完成技術創新的全過程,需要以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運行模式來轉化生產力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在這種模式下企業處于創新活動的主導地位,利用科研機構和大學的科研實力協助自己實現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企業憑借自身資源要素方面的優勢在合作過程中做出獨立的決策,并對學研機構的行為做出限制。
2.學研主導模式
學研主導模式是指學研機構利用自身的技術、科研等的優勢,通過與企業合作成立研發基地,或以技術轉讓、專利出售等形式促進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科研人才的培養以及科研成果的轉化。在這種模式下,學研機構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有權決定研發的方向和具體內容,而企業主要是配合學研機構進行技術的開發和轉化。

表2 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的優缺點及適用范圍(二)
(三)基于合作主體多樣性的角度劃分
根據合作主體多樣性的角度,將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劃分為:單一結構模式、鏈式結構模式和網狀結構模式三種模式。
1.單一結構模式
單一結構模式是指企業、高等學校或科研機構之間以契約的方式就某一特定的科技創新的研發或科研成果的轉讓等進行的的一對一的合作模式。如圖2所示:
應用SPSS18.0軟件處理數據,用“率”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圖2 單一結構模式
2.鏈式結構模式
鏈式結構是指一個企業與若干個學研機構進行的合作創新,或者一個學研機構與若干個企業進行的合作創新。前者要求企業擁有較大的規模和雄厚的資金,并且獨立承擔相應的風險。企業處于核心地位,決定其研發活動的具體內容和形式,而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技術創新活動則根據企業的要求進行。后者要求學研機構有很強的綜合實力包括科研實力、科技、人才等,并且利用自身的優勢在合作中處于主導方,有選擇地與一些企業在某些領域進行合作。一個企業與若干學研機構合作的鏈式結構模式如圖3所示:

圖3 鏈式結構模式
3.多對多的網狀結構
網狀結構是指由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多個子系統共同構成的組織結構。在這個網絡組織結構中,信息、技術等資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網絡結構通過對創新要素的重組和設計,使組織的創新能力起到了1+1>2的效果。如圖4所示:

圖4 多對多的網狀結構合作模式

表3 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的優缺點及適用范圍(三)
(四)基于產學研合作程度的高低劃分
產學研合作程度的高低可以從橫向的廣泛度和縱向的深入度兩個方面來考量。橫向的廣泛度是指產學研合作主體的多樣性以及合作發生的頻率;縱向的深入度主要是指產學研合作期限的長短以及合作形式的規范化程度。根據合作程度的高低將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劃分為:淺層次合作模式和深層次合作模式兩種模式。
1.淺層次合作模式
淺層次合作模式是指合作主體多為一對一或一對多的簡單模式,且合作頻率較小,多數都只停留在表面層次,合作項目一般為企業需求的特殊的技術創新或學研機構現有的技術成果。
2.深層次合作模式
深層次合作模式是指企業與學研機構形成復雜的合作網絡關系,合作期限較長,合作有利于形成持續的創新動力以及穩定的科研團隊;并且具有較為嚴格的組織、管理以及運營模式。

表5 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的優缺點及適用范圍(五)
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中,各創新要素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它們將各自擁有的優勢資源進行全新的協調匹配,包括人員、技術、設備在內部的流動以及收益分配方案的確定等。因此,我們可以從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的主要參與主體: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層面來系統說明優化策略。
(一)從高校的層面對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進行優化
高校是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中知識創新的主體,同時還擔負著為社會教育和培養人才的責任,對智力資源的培育與創新水平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應該采取以下幾種策略來優化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首先,增強產學研協同創新意識,結合自身的基礎設備、學術隊伍、科研實力以及政策環境等條件進行合理的定位;其次,制定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相關制度,充分利用各方資源,借助地方政府、行業技術、人才設備等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縱深發展的創新體系;最后,高校應該積極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使高校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高新技術研發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
(二)從科研機構的角度對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進行優化
科研機構是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中技術的輸出方,具有豐富的科研人員、充裕的科研經費和先進的科研儀器設備等,具有基礎研究領域的獨特優勢。科研機構應該采取以下幾種措施來優化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首先,應該允許科研人員進入企業并按照企業的管理模式從事有效率的工作,這樣有利于雙方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促進人才的培養和知識的積累,減少各方面的差異;其次,在知識產權的歸屬問題上,應該采取事前約定或簽訂合同的方式來解決,避免合作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紛爭;最后,合作雙方應該在合作的過程中做到信息、資源、人才、設備等共享,共同開發研究新技術,共同承擔風險,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
(三)從企業的角度對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進行優化
企業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具有較強的技術產品化、市場化、產業化需求,同時具有廠房設備、生產工人、營運資金等優勢。企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來優化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首先,發揮企業在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領域的專業優勢,加大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激發自身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其次,建立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管理運行機制,切實做好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在創新過程中的分解定位工作,逐步深化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融合,形成風險共擔、成果共享、合作共贏的運行機制;最后,積極推行商業模式創新理念,有效對接科研導向與市場需求,系統安排成果研發與企業轉化,構建面向市場、面向用戶、更具活力的成果轉化鏈條。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產學研協同創新已經成為國家和地區構建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在產學研的結合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從理論上對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進行了總結,重點分析了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的優缺點和適用范圍,并提出了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的優化策略。隨著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的不斷深入,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模式也將呈現出新的趨勢,所以在具體的實踐中合作各主體應根據自身與合作對象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選擇適用于自己的運行模式。
[1]Guest Editors Kepa Mendibila,Umit Bititcia,Marisa Smitha&Dan Wangb.Special issue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J].Production Planning&Control,2013(24):143-144.
[2]Luis Berasategia,Joseba Aranaa&Eduardo Castellano.A ComprehensiveFrameworkforCollaborativeNetworkedInnovation[J]. Production Planning&Control,2011(22):581-593.
[3]David Romeroa,Arturo Molinaa&Luis M.Camarinha-Matosb. Co-innovation and collaborative networks[J].Production Planning &Control,2011(22):445-446.
[4]王文巖,孫福全,申強.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分類、特征及選擇[J].中國科技論壇,2008(5):37-40.
[5]吳茹菲,黃冕,王匯聯.產學研合作項目的問題和對策[J].高科技與產業化,2013(3):93-95.
[6]安慧娟.產學研合作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9.
[7]翟美榮.對我國產學研合作模式劃分的再思考[J].科技成果縱橫,2012(3):48-50.
[8]謝園園,梅姝娥,仲偉俊.產學研合作行為及模式選擇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3):35-43.
[9]全利平,蔣曉陽.協同創新網絡組織實現創新協同的路徑選擇[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9):15-19.
【責任編輯趙偉】
F061.5
A
1674-5450(2015)04-0054-04
2015-04-11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課題(GHYB13128);遼寧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L14BJY038)
白雪飛,女,遼寧阜新人,遼寧大學副教授,經濟學博士,遼寧大學統計學流動站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