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燁婧 李 瑩 劉 慧 蔣愔澄
當代大學生對魯迅認知現(xiàn)狀考察與研究
——以南京高校為例
■李燁婧 李 瑩 劉 慧 蔣愔澄
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化與現(xiàn)代文學標桿式的人物。歷來關于魯迅的研究從未停止,而從接受與傳播的角度對魯迅進行的研究,也是魯迅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將是魯迅先生逝世80周年,他的作品被一代代的人不斷解讀,他的形象也因時代的不同在不同的接受人群中呈現(xiàn)出多樣的面貌。本文選取了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全面地梳理大學生對魯迅的總體認知狀況,分析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原因,并相應地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措施和對策。以期為今后的魯迅傳播與接受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首先,我們考察了大學生接觸魯迅的主要途徑,并且發(fā)現(xiàn)中學教科書及課堂傳授以絕對優(yōu)勢成為大學生獲得魯迅信息最多的渠道;而更多地通過電影、電視劇、話劇及網(wǎng)絡來獲得魯迅信息的同學則非常少。教科書及課堂傳授的地位本無可置疑,但大學生不同于中學生,課業(yè)負擔及升學壓力小很多,接觸社會和媒體的機會更多,因此獲得魯迅信息的渠道理應更為多樣化,比例相差較我們的預期更為懸殊。這正好反映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總體來說,大學生對魯迅的興趣不高,因此對魯迅的認知更多地還是被動地停留在通過以前高中的教科書和課堂傳授獲得的;二是魯迅長期的社會關注度和熱度不高,因而通過教科書以外的其他渠道介入大學生視野的頻率較低。
其次,為了量化衡量大學生對魯迅作品接受的深度和廣度,我們在問卷中共設計了四道關于魯迅作品的客觀細節(jié)題,內(nèi)容涉及魯迅的小說、散文、雜文、詩歌等課內(nèi)外不同體裁的作品里的具體人物形象、語句及所屬文集等。通過這四道題目正確率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于魯迅作品的了解程度呈現(xiàn)出“課內(nèi)高于課外”的特點,課內(nèi)被動接受較多,課外主動了解較少、興趣不高。
在考察過大學生對魯迅作品的閱讀情況之后,我們重點考察了大學生對魯迅總體形象的認知現(xiàn)狀,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盡管魯迅先生的形象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辨識度很高,大學生對魯迅“為人生而藝術”的整體思想走向把握得也比較準確,但對魯迅的總體形象認知存在批判性、革命性的片面突出的問題。
最后,我們考察了大學生對魯迅當代價值的認識程度。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學生們對魯迅的當代價值是較為認可的,92%的大學生認為在當下的現(xiàn)實世界中,魯迅先生沒有過時,并且雖然近年來中學教材對魯迅作品進行了三次刪減,但仍有86%的大學生認為魯迅作品不應該移出課本。
大部分大學生都能認識到魯迅對21世紀的中國文化建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對魯迅式的嚴肅的文學立場給予了高度的認可與期待,認為其人文精神和社會批判立場能夠和今天的大眾文化與通俗趣味相抗衡;并且還認識到魯迅的都市文化核心觀念對當代都市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認為魯迅在小說中對都市市民精神狀態(tài)的反思犀利精辟,可以參與到現(xiàn)代都市文化的建構,魯迅在雜文中對各類型都市人物的解剖,也對認識今天的中國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根據(jù)第二部分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雖然對魯迅的當代價值認識得較為充分,對魯迅的總體認知現(xiàn)狀呈現(xiàn)出片面化和單一化的特點。那么又是哪些原因造成了這一認知現(xiàn)狀呢?下文將從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1、學校教育的缺陷與不足
在現(xiàn)狀分析中我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魯迅及其作品的接受渠道過于單一,主要來源于中學教科書及課堂傳授,而通過各類大眾傳媒途徑認識魯迅則很少。而在作為主要接受渠道的課堂教育中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中學課堂時間有限,但老師的教學任務繁重,因此難以對全面,豐富的魯迅形象展開深入討論。二是中學語文教育一直按照“介紹作者—概括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總結寫作特點”這樣一種四步走的模式,學生對魯迅的形象認識便在老師多次反復加強之下固定在某一單一方面,從而忽略了人物及其思想的豐富性,復雜性。
在認知渠道上,還值得關注的是大學教育并沒有得到像中小學一樣應有的重視。當前魯迅并未廣泛地進入大學通識教育,《大學語文》只作為高職高專院校的基礎通識課,有的作為選修課有的作為必修課,課本也都僅選取魯迅的一兩篇文章,缺少相關專題的針對性研討。本科院校更是缺少相應的語文教育,僅有一些少之又少的研討課作為補充。
因此,中學課堂與課本教育的主導性和片面性,課外大眾傳媒的低利用性,大學教育的缺乏性,這些接觸渠道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導致了大學生對魯迅總體形象認識片面性的重要原因。
2、魯迅接受的歷史語境與形象選擇性建構
綜觀魯迅在不同年代的接受歷史,主流意識形態(tài)主導下的歷史語境與魯迅接受中的魯迅形象之間密不可分,即使是在當代這樣的關系也密不可分。新世紀中,魯迅的接受者們主要面臨著較為單一的歷史語境,即歷史認識的殘留。這主要是指作為一個中國人無意識中潛藏的民族主義情結和主流意識控制下的殘留思維方式。這兩者是相互關聯(lián),密不可分的。把魯迅先生抬至“民族魂”,卻不深究于民族魂的深意,以及魯迅先生文字中所指的民族魂到底為何物。這樣的做法,顯示出了魯迅所批判的這一民族的“自大”與“庸眾”,而這樣的思維模式卻是強大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控制下產(chǎn)生的不質疑、拜偶像、造神運動的結果。這是意識形態(tài)深處的封建性,或許人們只需要一個“神性”的魯迅,而并非一個活生生的“人性”的魯迅,以撐起他們對于“民族魂”的猜妄。
在這樣的歷史語境和媒體參與的文化表征下,大部分接受者心中的魯迅形象驚人的相似與單一,本應具有多元性的魯迅形象的建構也顯得片面化和扁平化。
3、讀者接受屏幕與大眾心理
“每一個讀者都是生活在一個縱的文化歷史發(fā)展與橫的文化接觸面構成的坐標之中。正是這一個坐標構成了他獨特的由文化修養(yǎng)、知識水平、欣賞趣味以及個人經(jīng)歷等所構成的‘接受屏幕’。”新世紀以來,受西方文化、經(jīng)濟的沖擊,讀者的審美傾向與閱讀心理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對于文學作品的選擇及對魯迅作品的感受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
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中形成了唯實唯利的價值觀,由此而形成的市儈的社會氛圍使身處其中的社會大眾很少關注 “抵抗消費主義”層面的閱讀。而魯迅作品中精神啟蒙、現(xiàn)代人格、反對功利主義的簡單發(fā)展與精神審美的萎縮等意義,顯然與這一時代潮流相違背。因而,當時代潮流與社會氛圍不斷導向功利主義與享樂主義,閱讀魯迅就變得無足輕重,即使那些較為主動的接受者,也因為社會強勢話語的裹挾力或自我解讀取向的盲目性而無法善終,而這樣的接受屏幕和大眾心理最終導致了對于魯迅接受的單一性與符號化的空洞。
綜合上述幾部分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學和大學教育的缺陷與不足、魯迅接受的歷史語境與媒體參與的文化表征所下的形象選擇性建構、新世紀以來接受者文化屏幕與大眾心理的功利主義與享樂主義趨向是導致大學生對魯迅的總體認知現(xiàn)狀呈現(xiàn)出片面化和單一化問題的主要原因。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認為應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提高大學生對魯迅的認知狀況,幫助大學生認識一個真實的魯迅,這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如中學教育中對教材選入篇目進行調整、教師改變僵化的授課方式;大學教育中增加與魯迅相關的內(nèi)容;注重影視藝術對魯迅作品的改編,更新改編觀念,拓寬改編內(nèi)涵,克服在改編過程中原作品、觀賞者和改編者造成的種種錯位現(xiàn)象,實現(xiàn)“忠于原著”和“再創(chuàng)造”的真正統(tǒng)一;各個魯迅博物館承載起繼承人物思想,宣傳人物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注重轉變展覽材料的排列,有主題、有重點地排列,增加音頻、音頻、行為藝術、裝置藝術等現(xiàn)代藝術方式,鮮活魯迅形象,并積極開發(fā)線上產(chǎn)品,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社交平臺特點等等。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