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雷
“一帶一路看甘肅暨2015全國百家網媒絲綢之路行”活動即將啟程,《絲綢之路》雜志社作為此項重大文化活動的協辦單位,我們倍感喜悅,倍感榮幸!
今年6月,《絲綢之路》雜志社與中國甘肅網、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等單位聯合舉辦了“2015’草原玉石之路文化考察活動”,這也是我們近年來成功舉辦的第五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這些活動的最大特色是將社科機構、高等院校與地方文博機構緊密結合,將書齋里進行的探究與田野考察緊密結合,將高端學術研究與成果普及、產業化緊密結合,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能夠做到上述“三結合”,得力于我們由紙媒與網絡媒體共同鑄造的發展平臺。“一帶一路看甘肅暨2015全國百家網媒絲綢之路行”活動由甘肅省網信辦指導,天水市委宣傳部主辦,承辦方中國甘肅網又集結了南方網、黑龍江網、蘭州互聯網等省內外百家網絡媒體來甘肅考察、采訪,并邀請《絲綢之路》作為唯一紙媒協辦單位,意義重大。
甘肅地處絲綢之路黃金段,文化資源豐厚。眾所周知,溝通中國與域外的交通網絡主要由西北和西南兩個陸路網絡以及陸海相銜的東北網絡與海洋網絡四大交通板塊構成。古代典籍如《史記》、《漢書》及南北朝史籍中的“西域南道”、“西域中道”、“新北道”及“河西道”,隋唐時期《西域圖記》63卷、韋節《西番記》、王玄策《中天竺國行記》、程士章《西域道里記》、韋弘機《西征記》、玄奘和辯機著《大唐西域記》以及《隋西域志》、《諸蕃國記》等記載的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中受降城入回鶻道、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等,其中某些地區的路段甚至還有更細致的命名,如京畿道、關內道、陰山道、參天可汗道、關隴道、秦州路、大阪道、烏蘭路、河西道、弓月道、羌中道等。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絲綢之路”概念之后,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另有“對話之路”、“朝圣取經之路”、“瓷器之路”、“玉石之路”、“皮貨之路”、“茶葉之路”、“板聲之路”、“琥珀之路”、“玻璃之路”、“香料之路”、“銅器之路”、“經書之路”、“沙漠之路”、“駱駝隊之路”、“和番公主之路”等多種名稱。近年來,新的考古文物和研究成果不斷出現,它們將東西文化互動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拓展到距今5000年以上,有的學者還提出更早的觀點。這些古代歷史文獻和相關資料對絲綢之路名稱記載如此豐富,從客觀上生動地折射出絲綢之路內涵的深厚與博大。
2014年9月,甘肅省委宣傳部批準成立“中國玉文化高端論壇”。我們在政府的主導下,整合相關學術機構、《絲綢之路》雜志、網絡媒體以及文化團體、文化企業等社會各界力量,將學術研究、田野考察、學術著作出版、紀錄片制作、玉文化產品開發等結合起來,深度挖掘“一帶一路”各種資源,傳承、發展、弘揚人類優質文化遺產,使之成為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和聯結世界各族人民友誼的紐帶!今天在座的諸位,是分別來自海上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和綠洲絲綢之路等文化地域的媒體界朋友,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較大的影響力。
今年9月14日,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推動出版、發行、影視、演藝集團交叉持股或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并購重組,突出內容建設,強化技術支撐。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強化互聯網思維,實現跨媒體、全媒體發展。”我們舉辦的這次活動就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強化互聯網思維,實現跨媒體、全媒體發展”的探索。希望通過這次盛大的活動,能使大家不斷認識到絲綢之路文化在甘肅的積淀、創新及發展,并且為未來的合作、研究、開發奠定良好基礎!
預祝本次活動圓滿成功,祝各位朋友吉祥如意,健康美好!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