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凱
奶粉焦“氯”,大可不必
◎鐘凱
在近期的一項獨立評測中,9款進口奶粉5款被評為D-,其中“氯酸鹽/高氯酸鹽”是重要的扣分項,作為一種常見污染物,它們對孩子的健康有何影響呢?
氯是一種生活中常見的元素,比如我們吃的鹽里就有氯離子。自來水消毒也要用到氯,不過不是氯離子,而是可以釋放游離氯原子的消毒劑,比如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氯原子對微生物有很強的殺傷力,但是它們在奮勇殺敵的同時,也會和水里的有機質發生反應,產生多種“消毒副產物”,其中之一就是氯酸鹽。
從奶牛到奶粉的全過程中有許多環節需要用到清潔的水,氯酸鹽作為水中的消毒劑殘留進入奶粉就難以完全避免。盡管國際上沒有奶粉中氯酸鹽的限量標準可供參考,但世界衛生組織專門組織評估并確定了氯酸鹽的“安全劑量”(TDI,終生每天攝入也不會有事的劑量):每千克體重10微克。
對于一個7千克重的嬰兒(6月齡)來說,相當于每天攝入量不超過70微克就不會有任何事。至于破壞紅細胞、影響輸氧功能,需要一口氣吃15~35克氯酸鹽,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相對而言,國際上更加關注的是高氯酸鹽,因為它擴散快、難降解,是持久性污染物。自然界可以產生一些高氯酸鹽,比如在閃電和臭氧環境下,但它的主要來源是火箭、軍火、爆竹中燃料的生產和釋放,以及在汽車、電化工、皮革、冶煉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水的消毒副產物中也有它的身影。
高氯酸鹽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大規模應用,如今它已經是全球性的污染物。奶粉中檢出高氯酸鹽并不是稀奇的事情,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它在嬰幼兒奶粉中的平均含量是每千克10微克。
此外還有數據顯示,美國和中國媽媽的母乳中高氯酸鹽平均含量分別為每升9微克和20微克。由于奶粉沖成奶還需要稀釋8倍,也就是說母乳里的高氯酸鹽遠多于奶粉,也許環境的污染才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
高氯酸鹽對甲狀腺的負面影響廣受關注(甲狀腺對氯酸鹽的敏感性相對弱一些),但科學界還存在很多爭論,甚至有不少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論。通常來講,充足的碘營養完全可以平衡掉奶粉中高氯酸鹽和氯酸鹽殘留的影響。
雖然國內國外均沒有奶粉中高氯酸鹽的限量指標,但世界衛生組織設定了它的“安全劑量”:每日每千克體重10微克。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高氯酸鹽風險評估文件,我國科學家是該項目的主審。他們分析了大量研究證據后認為:即使按照最壞估計,人們從食物和水中攝入的高氯酸鹽也沒有超過“安全劑量”,因此不會產生健康風險,也不需要采取風險控制的措施。
其實控制和清除氯酸鹽、高氯酸鹽污染并不存在簡單粗暴且長效的解決方案。國際勞工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份有關消毒劑及其副產物的報告中指出:盡管消毒副產物也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但“殺滅微生物”的重要性永遠要排在最突出的位置。
科學界對氯酸鹽和高氯酸鹽的關注和研究還將繼續,但公眾不必對它們過于苛責,畢竟微量的消毒殘留物是可接受的,而致命微生物的污染是不可接受的。
責任編輯/鄒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