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銀行宣布在前期山東、廣東開展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形成可復制經驗的基礎上,在上海、天津、遼寧、江蘇、湖北、四川、陜西、北京、重慶等9省(市)推廣試點。
所謂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是指銀行將達標企業的信貸資產打包,建立質押品資產池,向央行預先申請備案。央行從銀行備案的信貸資產池中選擇適當的信貸資產,按照一定比例折扣后用于質押,然后向銀行發放再貸款資金。早在2014年四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即提出了通過該渠道盤活信貸資產的設想。
而此時,央行開展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擴圍,進一步表明了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用意。
一方面,盡管第三季度經濟數據尚未公布,但多方普遍預期該數據恐難以盡如人意。在當前全球發達經濟體復蘇疲軟、新興經濟體發展遇到瓶頸的大背景下,國際貿易不斷萎縮,對于長期倚重對外貿易的中國而言,穩增長的難度加大。同時,“三期疊加”階段的國內經濟形勢也不容樂觀,包括PPI(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鐵路貨運量在內的多項宏觀經濟指標長期在低位徘徊,盡管用電量增速數據8月份略有回暖,但整體而言,現階段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仍然不減,實體經濟亟待資金活水支持。
另一方面,當前,我國實施宏觀刺激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降息、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之外,亟需拓展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等新渠道。同時,雖然財政支出逐漸開始發力,但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仍顯著低于年初目標。
特別是進入2015年以來,隨著地方債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的分量愈發沉重,地方債債務置換成為緩解短期償債壓力的關鍵途徑。財政部先后于今年3月和6月份推出兩批l萬億元規模的地方債置換債券,并于8月27日披露今年將下達6000億元新增地方政府債券和總規模為3.2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額度。可以說,借助債務置換,政府實現了降低債務成本、催生市場認購熱情、以長換短緩解償債壓力等多重目標,但是對于置換債券的主要承接方銀行而言,此舉卻并二作全然利好。
實際上,經過兩輪的債務置換,銀行在吸納置換債券的同時,資產結構也發生著變化。可以看到,購買地方債占用了銀行的部分流動性,如果銀行無法以信貸資產獲得進一步質押,以PSL(抵押補充貸款)、SLF(常備借貸便利)、國庫現金等多種方式獲取較低成本資金,或將對銀行持續放貸能力及購買其他債市產品形成擠出效應。而且,地方債務的存量大、期限長,不斷將債務滾動后移的過程,也是使債務體量在本息滾動中不斷膨脹的過程。隨著更多的資金沉淀在債券置換領域,銀行通過信貸渠道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力量則愈發薄弱。
這顯然有違相關政策的初衷。去年以來,央行通過降準、定向再貸款、SLF、MLF(中期借貸便利)等貨幣政策工具釋放流動性,正是希望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發展,從而為中國經濟增長增添新動力。如果這些信貸資源被地方政府用于債務的借新還舊,將會影響貨幣政策效果,也不利于穩增長、調結構等戰略目標的實現。
在這一背景下,央行果斷推出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擴圍,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對于銀行而言,目前,存貸比的緊箍咒已經松綁,但是3.2萬億元的地方債務置換規模難免會限制其流動性。通過擴大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范圍,銀行得以向央行進行抵押再貸款,如此可進一步增強商業銀行的放貸能力,為實體經濟增加信貸支撐。
而且,落實這一政策的受益者遠不止銀行一方。從央行的角度來看,開展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擴圍可以增加基礎貨幣的投放渠道。在目前外匯占款增速趨勢性下降的情況下,央行也需要利用新渠道投放基礎貨幣,解決保增長面臨的資金問題,支撐整體市場的流動性。
此外,地方政府也樂見其成。將銀行從流動性壓力中釋放出來的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有利于提升地方債的吸引力,從而使其能夠以較低的價格吸引潛在購買者,降低融資成本,增強發行地方債的動力,同時,也可緩釋信用風險。
其實,通過質押再貸款試點的有序、穩步擴圍,無論是提升地方債券的吸引力、緩釋償債壓力,還是增加基礎貨幣投放渠道,抑或是盤活銀行信貸資產,其根本目的都是為托底中國實體經濟,并為中國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贏得時間。
可以預期,隨著試點的擴圍,實體經濟將迎來更多的資金活水。在此基礎上,隨著政府各項改革措施的不斷落實,新舊引擎發力,未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將隨之提高,中國經濟結構將更加平衡,實體經濟也將迎來更加穩健、持續的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