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慧連,呂桂華,李華雄,彭 麗,唐祈林?
(1.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校區,四川成都 611130;2.浙江省東陽玉米研究所,浙江東陽 322110;3.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四川內江 641000)
我國甜玉米研究相關文獻計量學分析
岑慧連1,呂桂華2,李華雄3,彭 麗1,唐祈林1?
(1.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校區,四川成都 611130;2.浙江省東陽玉米研究所,浙江東陽 322110;3.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四川內江 641000)
為了解我國近30年來甜玉米研究的發展情況,本研究基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數據源,查閱了1984-2013年甜玉米研究的中文文獻;利用NoteExpress文獻管理軟件分析工具,從論文年度變化趨勢、主要載文期刊分布、研究機構、研究內容、研究人員等5個方面進行了計量分析,可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參考。
甜玉米;文獻;計量學
文獻著錄格式:岑慧連,呂桂華,李華雄,等.我國甜玉米研究相關文獻計量學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1):137-14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143
甜玉米是玉米的一個亞種,是因胚乳中控制淀粉合成的一系列基因中有一個或幾個基因發生突變,當這些突變基因處于純合隱性狀態時,其基因信息切斷了部分還原性糖向淀粉轉化的過程,導致胚乳中不只有淀粉,還含有相對較高的水溶性多糖,促成其不同于普通玉米的可口甜味。有文獻記載,最早的甜玉米品種是1779年歐洲殖民者從美洲的易洛魁人那里收集到的Papoon玉米[1],據此可以推斷,甜玉米的出現時間較之還早,世界上廣泛種植和食用的甜玉米只有100多年的歷史。中國開展甜玉米研究和開發利用較晚,在20世紀30年代,曾從美國引種,但由于病害重、產量低、繁殖難和適應性差等原因沒有發展起來。甜玉米育種。但近30年來,我國甜玉米栽培、植物保護、遺傳育種和綜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得到快速發展,其中有關甜玉米研究的進展[2-3]也有了研究報道,但迄今尚未見利用文獻計量學追蹤甜玉米研究的報道。
文獻計量學是基于文獻事實,通過對研究的產出進行科學計量分析和比較分類,客觀定量地反映學科研究的宏觀層面,揭示新理論發展的方向[4],該方法已被廣泛用于農業、林業、環境科學和生態學等諸多領域[5-7]。為了全面了解我國在甜玉米方面的研究情況,本文利用文獻計量法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1984-2013年收錄的甜玉米文獻進行計量分析,旨在用文獻定量數據和研究領域分類揭示全國甜玉米研究概況、現狀和發展趨勢等,為從事甜玉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參考。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中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該庫收錄國內8 200多種重要期刊,其收錄的文獻能夠反映學科前沿的發展動態。
研究應用北京愛琴海軟件公司開發的NoteExpress專業文獻管理軟件,查詢1984-2013年所有期刊以“篇名”和“關鍵詞”為甜玉米檢索字段的文獻,將檢索得到的甜玉米文獻加以匯總,刪除重復文獻,結合人工檢查和糾錯共得到文獻3 877篇(檢索時間2013年9月20日)。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我國甜玉米研究文獻的數量和發文的期刊分布進行統計分析,并參照《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根據玉米研究特點,將甜玉米研究文獻分為生物學原理、品種資源、遺傳育種、栽培、施肥、植物保護、工業生產、農機工藝、綜合利用及其他等10大類,討論和分析甜玉米研究文獻在各領域中的分布和比例。
2.1 論文年度變化趨勢
該領域論文的年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研究狀況、研究水平及發展速度,并反映出某一時段內該領域研究的熱點。從1984-2013年近30年里,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集全國有關甜玉米研究的論文共計3 877篇,變化規律如圖1所示。

圖1 1984-2013年中國甜玉米研究文獻年度變化趨勢
圖1 顯示,各年度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文獻數量年度變化趨勢符合指數增長規律,說明全國學者對甜玉米的研究越來越重視,關注度也在迅速增強。
近30年來全國甜玉米研究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第1階段為1984-1997年,年發文量多在100篇以下,為甜玉米研究的起步階段,整體發展較為緩慢;第2階段為1998-2003年,6年間共有965篇文獻被CNKI收錄,年均發文量為160.83篇,為甜玉米研究的加速階段,甜玉米研究得到了較快發展;第3階段為2004-2012年,為甜玉米研究的沖刺階段,全國甜玉米研究得到迅猛發展,論文數量激增,年發文量都在200篇以上,年均發文量以38.22%的速度增長。依此態勢預測,在未來較長時間內,甜玉米仍將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之一。2.2 論文期刊分布情況
通過對所刊載論文出版期刊的統計,可以確定該領域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來源的核心期刊,有助于研究人員選擇重點期刊進行閱讀和投稿。本研究檢索到有關甜玉米研究文獻共計3 877篇,刊登在585種期刊上,平均每種期刊載文量為6.63篇,統計載文量前10名的期刊列于表1。

表1 甜玉米發文量居前10名的期刊
由表1可知,載文量前10名的期刊共計發文866篇,占全部文獻的22%,平均每種期刊載文量為86.6篇,平均影響因子為0.344;其中,廣東農業科學期刊發表該領域文獻最多,30年間共發表文獻136篇,占全部文獻的3.51%;而玉米科學是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和總被下載頻次最高的期刊,30年間共發表文獻106篇,2013年影響因子達到1.408,總被引頻次758次,總被下載頻次7 859次。
2.3 研究機構分析
統計分析表明,全國從事甜玉米研究機構約4 099個,其中以高校和科研機構為主,發文量前10的機構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廣東省有7個研究機構發文量較多,共發文129篇,占全部文獻量的2.25%;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近30年在甜玉米研究領域以發文量63篇,居全國第1位,占全部發文量的0.62%,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在我國甜玉米研究領域中占據主要地位。發文量居第2和3位的分別是吉林農業大學和浙江省東陽玉米研究所。
期刊被引頻次是評價期刊被關注度和質量的一個指標。從累計被引頻次來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的論文總被引頻次數也最高,接近400次;吉林農業大學的論文總被引頻次數居第2位,接近350次;而發文量居于第8位的廣西大學農學院,其論文總被引頻次列第3位,計230次。

表2 甜玉米發文量居前10位的研究機構
2.4 研究人員分析
通過對研究人員分析,可了解某領域的主要作者和核心作者,有利于了解作者的研究情況,促進該領域學術研究與合作。統計1984-2013年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發表甜玉米研究文獻所涉及作者,文獻共計3 877篇,作者為5 441人,平均每篇文獻作者數為1.40人(表3),說明在甜玉米研究領域呈現出團隊研究和多方合作的態勢。

表3 全國甜玉米發文量≥10篇的作者
由表3可知,全國甜玉米發文量大于10篇的作者共7位,7位作者發文量占中國全部作者發文量的2.89%,其中4位作者來自省級研究所,3位來自高校;沈陽農業大學特種玉米研究所的史振聲發表文獻最多,共25篇。
2.5 論文影響力分析
論文被引頻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對后續研究的影響程度。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984-2013年發表的3 877篇甜玉米研究文獻中,被引頻次在50次以上的論文有2篇;第1篇為胡建廣于2004年發表在玉米科學上的《我國甜玉米育種研究概況與發展方向》,被引次數達60次,被下載428次;第2篇為史振聲于1994發表在玉米科學上的《鉀肥對甜玉米籽粒品質和莖稈含糖量的影響》,被引次數達59次,被下載114次。在3 877篇甜玉米研究文獻中,以第1作者論文總被引頻次數在100次以上的有胡建廣和王玉蘭2位作者;其中,總被引頻次數最高的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的胡建廣,總被引頻次為138次,總被下載次數為1 641次;王玉蘭作者的總被引頻次為110次,總被下載次數為607次。總體來看,無論是文章引用或是作者被引頻次總體偏低,其原因可能在于論文本身的原創性不高,或與我國對甜玉米研究起步較晚有關。
2.6 研究內容分析
文章的關鍵詞是對論文主要內容的概括,一個關鍵詞出現的頻次等于附有該關鍵詞的學術論文數,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高,相關的研究成果數越多,研究內容的集中性就越強[8]。因此,通過對甜玉米研究相關文獻關鍵詞的分析,可反映該領域研究發展情況。通過文獻管理軟件NoteExpress對1984-2013年甜玉米發文關鍵詞進行統計,剔除甜玉米關鍵詞自身,并對同義詞進行了手工清理,統計列出了出現頻次前30的關鍵詞見表4。
表4顯示,前30個關鍵詞可歸類為甜玉米品種資源、遺傳育種、制種、栽培、品質、植物保護、綜合利用和農機工藝等幾大類研究;其中,綜合利用方面研究文獻出現頻次最多,其次依次是栽培、植物保護、遺傳育種、施肥和制種等5方面文獻相對較多,說明綜合利用、栽培、植物保護、遺傳育種、施肥和制種方面在甜玉米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甜玉米研究的熱點。由于我國研究起步較晚,在甜玉米的品種資源、品質和農機工藝等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而資源、品質和農機工業這幾方面恰恰是美、日等甜玉米現代產業大國最為重視的領域,我國還需要加大這些方面的研究力度。

表4 甜玉米研究出現頻次居前30的關鍵詞
3.1 我國甜玉米研究總體發展迅速
通過對1984-2013年國內甜玉米研究中文文獻計量學分析發現,盡管我國甜玉米研究起步較晚,但研究增速顯著,有關甜玉米研究的論文發表量近年來呈迅速上升趨勢,研究規模不斷擴大。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是中國關于甜玉米發文量最多的研究機構,總被引頻次和總被下載頻次最高,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該研究單位的甜玉米研究值得同行關注。玉米科學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和總被下載頻次最高,廣東農業科學刊載文量和篇均被引頻次最高。在涉及的研究內容方面,有關栽培技術的文獻最多,綜合利用方面的文獻大多數集中于用作鮮食的研究,遺傳育種方面的文獻以選育及品質鑒定最多,植物保護方面的文獻多集中于蟲害研究,施肥方面的文獻以氮磷鉀肥的文獻最多。
3.2 我國甜玉米研究以栽培推廣應用為主,基礎研究缺乏
我國甜玉米研究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較快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快速增長于21世紀初。從發表論文的機構、作者和刊物可以看出,甜玉米研究主要還是以栽培推廣應用研究為主,即主要集中于栽培技術、綜合利用、品種選育和植物保護等方面。而以甜玉米為研究載體的品質、基因資源、分子輔助選育、遺傳機理等基礎研究缺乏,也可能是導致論文發表刊物的影響因子均不高,中國農學類代表刊物如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遺傳、遺傳學報等刊物刊出的有關甜玉米研究的論文是寥寥無幾。甜玉米育種在產量上獲得突破比較容易,目前國內品種的產量已與國際品種相當,但食用品質提高不顯著,主要由于對品質相關的爽脆度、柔嫩度和皮渣率等影響因子的遺傳規律、遺傳改良基礎研究缺乏,從而缺少理論的研究與指導。從本研究文獻計量指標,如研究機構、研究隊伍和論文發表等方面均可看出,甜玉米研究主要以科研院所為主,在研究機構的前10位中,高校只有吉林農大和廣西大學,這也從另一側面說明了我國甜玉米基礎理論研究重視不夠。
[1] 劉立巖.甜玉米的研究進展[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0(3):94-96.
[2] 鄭洪建,顧衛紅,陳龍英,等.甜玉米遺傳育種研究進展及綜合利用(綜述)[J].上海農業學報,2002,18(2):28-31.
[3] 趙久然,滕海濤,張麗萍,等.國內外甜玉米產業現狀及發展前景[J].玉米科學,2003(專刊):98-100.
[4] 譚宗穎,龔旭.十二國科學產出影響及學科優勢的國際比較:基于引文計量的分析[J].中國基礎科學,2006(2):32-36.
[5] 李曉,陳春燕,鄭家奎,等.基于文獻計量學的超級稻研究動態[J].中國農業科學,2009(12):4197-4208.
[6] 葉充,蔡仕珍,胡庭興.“退耕還林”工程研究論文計量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2(2):204-207.
[7] 張波,曲建升,王金平.國際生態學研究發展態勢文獻計量分析[J].生態環境學報,2011,20(4):786-792.
[8] 程慧榮,張曉陽,孫坦,等.基于Web of Science的本體研究論文定量分析[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6(11):46-50.
[9] 安秀芬,黃曉鸝,張霞,等.期刊工作文獻計量學學術論文的關鍵詞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2(6):505-506.
[10] 李文蘭,楊祖國.1993-2002年情報學科研究主題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4,48(7):96-99.
(責任編輯:張瑞麟)
S 513
A
0528?9017(2015)01?0137?04
2014?09?14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2012BAD14B18)
岑慧連(1971-),女,助理研究員,學士,主要從事圖書情報研究工作。E?mail:cenhuilian71@163.com。
唐祈林。E?mail:tangqilin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