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2日,《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浦東新區行動方案(2015-2020年)》出爐。浦東新區科委介紹,《行動方案》從建設張江科技城,優化功能聯動互補的創新空間布局,完善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創新投入體系,以及構建功能完備的科技綜合服務體系等多角度,共同推進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區。
提升張江全球影響力
《行動方案》顯示,未來五年,浦東將著力提升張江科技城在全球創新體系中的影響力,使之成為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與國際對話交流的重要平臺。其間,浦東將加快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爭取和承接更多的國家和上海市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布局張江,形成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和綜合性科學研究試驗基地。
研發服務平臺始終是張江的“硬實力”之一,接下來,浦東將實施功能提升工程,鼓勵跨國公司研發中心、民營行業龍頭企業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在集成電路、生命科學、智能制造、信息通信、文化創意等重點領域,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點實驗室、開放型應用研究平臺及聯盟,支撐創新需求的適應性研究和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應用。
此外,浦東還將提升科技城形態規劃和發展品質,將規劃建設張江創新創業集聚區,推進一批重大功能性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引進國內外一流的專業創業服務機構入駐,推進教育、文化、休閑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使之成為科學家和全球創新創業人才宜居宜業的理想地。
百公里中部創新走廊
《行動方案》介紹,浦東將打造一條創新鏈完整、集聚和輻射能力最強的百公里中部創新走廊,這條創新鏈將包含基礎研究、源頭創新、技術轉移轉化到高新技術產業等環節。中部創新走廊的核心就是張江科技城。
北部重點依托金橋和外高橋地區,重點聚焦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網視聽、智能制造、生產性服務業等優勢與戰略前瞻產業,推進高技術制造業和專業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貿易便利化等制度創新,鼓勵發展保稅研發,重點發展創新醫藥研發服務。
南部重點推動臨港地區工業4.0示范產業園、IC裝備和智能制造產業園等專業園區的建設,承接燃氣輪機、高端數控機床與基礎裝備、航空發動機測試驗證中心等國家重大專項,打造國家級智能制造產業示范基地。推動南匯工業園區轉型升級,聚焦新能源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加快啟動祝橋航空城建設,推動民用航空總裝及其配套產業領域的協同創新和集群發展。
支持孵化創業空間發展
浦東將出臺支持孵化創業空間發展的綜合政策,對市場化機制創辦和運作專業化、社會化、國際化的孵化創業空間。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創新離岸企業注冊、離岸業務稅收和知識產權認定等方面的制度,探索雙向離岸創業模式。鼓勵張江、金橋、臨港等地區根據各自產業優勢設立創新型、專業型孵化器,推進國有孵化器運營管理機制改革。
浦東科創中心建設五年行動方案從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區、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張江科技城、優化功能聯動互補的創新空間布局等8個方面具體規劃行動“軌跡”。
“四個基本”構筑完整科技創新中心
浦東新區科委認為,從五年行動方案中可以看出,要構筑完整科技創新中心,面向全球的創新要素集聚和輻射功能是基礎。浦東需要對接全球企業、機構、人才、資本、信息和技術等各類創新要素,形成內斂性和沉淀化的特征,實現較強的資源配置效率;在全球創新體系中配置創新要素、引導創新資源;要提升浦東在全球創新體系中的主導能力,對周邊地區起到一定的輻射作用,在長三角地區乃至更大的區域創新體系中形成競合關系。
構筑完整科技創新中心,目標是實現創新型產業集聚發展。浦東需要具備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只有將創新成果實實在在地轉化成產業活動,才能推動創新型經濟發展,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新區科委認為,創新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創新產品的競爭,是創新型產業的競爭,是創新經濟的競爭。
要實現這一目標,激發創新主體創造活力的制度體系是保障。這需要尊重市場規律,發揮政府作用,形成一個公允的市場環境,實現各類創新要素自由流動。新區科委介紹,浦東在這方面有優勢,發揮創新體系在建設中的先行先試功能,率先探索完善有利于各類創新要素優化配置的體制機制,形成促進各類創新主體開展創新活動的保障。
此外,完備的創新創業綜合服務體系將在其中充當“粘合劑”和“潤滑劑”。隨著產業分工的深化和細化,服務業對各個生產環節的“粘合劑”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提高全社會的生產效率和社會價值的地位越來越突出。還應該發揮服務業的“潤滑劑”作用,降低各類創新要素對接的摩擦阻力,實現對接渠道暢通和對接成本下降。
“三個維度”讀懂張江科技城
張江高科技園區是國家級的重點高新技術開發區,自1999年上海提出“聚焦張江”戰略以來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在上海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張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要從高科技園區向科技城轉型發展。
如何轉型?從行動方案來看,科技城將在“發展品質”上有提升、轉變。科技城將提升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等能力;將進行深度產城融合,優化城市形態、城市功能、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位,聚焦創新成果的轉化,發展戰略性產業,提升城市競爭力;還將著力科技城經濟、社會、文化等的有機統一。
另外,科技城需要創新生態。這意味著它既要有與創新直接關聯的要素,即形成覆蓋科技創新全生態鏈條,包括基礎教育、基礎研究及原始創新活動的機構的集聚;又要有與創新間接關聯的要素,包括各類服務機構、生活設施、文化休閑、生態環境等的完善。
寬容的城市特征也將更為重要。新區科委認為,創新創業需要鼓勵成功、寬容失敗,不以成敗論英雄,要大力培育“英雄不問出處”的草根精神,鼓勵創業者敢想、敢拼、敢闖、敢創。
產業經濟帶向創新經濟帶轉型
浦東新區科委分析,從經濟全球化到全球經濟區域化,區域經濟發展成為全球經濟結構中重要的戰略角色。而區域創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所在,區域創新能力成為一個地區或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就今天的視角而言,科技創新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創新型經濟,在全球競爭中占據優勢。
據悉,浦東開發25年以來,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資源要素集聚,不斷推動了產業園區的發展。中部產業經濟帶由伴隨浦東發展而崛起的一批產業園區組成,自北向南,包含了外高橋、金橋、張江、康橋、國際醫學園區、南匯工業園區及臨港產業區等。
然而,在新的科技革命過程中,只有看清世界科技進步的大勢,搶占科技發展的制高點,才能在區域競爭和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五年行動方案提出,推動現有產業經濟帶向創新經濟帶轉型,打造新的世界創新高地。
因此,浦東將利用創新驅動新引擎來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用“創新”貫通浦東各個科技園區,在現有產業經濟帶上打造一條百公里的中部創新走廊。張江發展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等創新基礎產業,北部金橋區域發展機器人等創新應用產業,南部臨港區域發展智能制造等創新規模產業,形成基礎創新、應用創新、規模創新的貫通融合,促進各科技園區之間聯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