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俊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相較于蘇州其他主要寺廟而言,蘇州西園寺創建時間較晚,它始建于元代,最開始名為歸元寺。明代嘉靖末期,太仆寺卿徐泰時把已經衰落的歸元寺改建成宅園,名為西園。徐泰時故世后,其子徐溶舍西園為寺,并于1635年延請律宗第21代祖師茂林律師住持。寺院從此成為律宗道場,改名戒幢律寺。由于在歷史上,寺院曾是著名的園林西園,也依然被稱為西園寺,或總稱西園戒幢律寺。西園寺盛極一時,名列江南名剎,1860年毀于兵事。光緒年間,廣慧法師重建道場,先后修建了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堂、放生池及安僧設施。到1926年,形成了全寺的建筑規模,并完成了殿堂內部的塑像。同時,西園寺重興為江南名剎。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園寺先后被列為蘇州市和江蘇省的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恢復方丈制,明開法師任西園寺方丈,將傳統的傳法制改為十方選賢制,使西園寺成為十方叢林。
西園寺的建筑布局屬于十分典型的漢化佛教寺院布局形式,已經擺脫早期佛教剛傳入中國時期,以塔為中心的布局形式。在整個寺院中,塔已經消失。而是以殿堂為中心,以中抽線的形式將不同等級和用途的佛堂串聯起來,形成秩序和空間遞進。其軸線上的建筑節點包括上塘河南側的入口照壁、山門殿前的花崗石牌坊、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念佛堂、藏經閣、三寶樓。中軸線上的建筑,大雄寶殿是等級最高的建筑,其建筑采用重檐歇山頂、五級臺階配以雕飾欄桿,形成視覺的焦點。
以中軸線為基礎向兩側配置,天王殿前東西兩側分別布置鐘、鼓樓,大雄寶殿前東西兩側分別是觀音殿和羅漢堂。從天王殿至三寶樓之間主體建筑兩側再以院落的方式配置輔助性用房,包括西側的西園和東側的方丈室、僧寮房等。而中軸線末端的三寶樓則是近期根據實際需要增建的樓房。整個西園寺布局軸線清晰,秩序明確,由于是屬于接近古城市區的地方,地勢平坦,也方便進行軸線的規劃。
從整個主殿、配殿的基本關系來看,也基本符合唐宋以來確立的“七堂伽藍”的基本配置。雖然西園寺在歷史上也存在幾多存廢,但是從后續的重建和加建上還是基本保留了傳統漢族寺院的標準配置。該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其西側配殿羅漢堂。羅漢堂本身就是十分中國化的殿堂,在小乘佛教里,凡是信奉小乘佛教的人,按小乘佛教的教義進行修行達到的最高境界,就叫作“阿羅漢果”,簡稱羅漢。一般的佛寺里會在大雄寶殿兩側樹立十八羅漢,而西園寺單獨建立五百羅漢堂,屬于比較成規模的做法。殿堂以田字形布局,形成回廊,方便安置眾多塑像,供人們穿行其中。(圖1、圖2)

圖1 漢化佛寺配置模式圖漢化佛教與佛寺。白話文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3:34

圖2 西園寺布局
西園羅漢堂創建于明代末葉,現存第一進石拱門即為明代遺物,其余建筑于同治、光緒年間陸續重建,與碧云寺、寶光寺、歸元寺并稱中國四大羅漢堂。五百羅漢儀態萬千,無一雷同,木質金漆,為江蘇唯一保存完整而藝術性較高的清塑羅漢群像。(圖3)
而整個寺院西面的西園園林也是其非常有特色的寺院空間。由于歷史上該寺院曾經做過宅院,其園林存在具有一定的歷史傳承。西園布局以水池為中心,疊山、植物、茶室等均依據它進行設計。園林水域再以湖心亭為核心設置步道,將水域劃分為兩部分。跨湖步道連接茶室、湖心亭和紫藤架三個主要節點。北部水域再設置湖心小島,南部水域較為空曠,形成對比。

圖3 羅漢堂田字形布局
依據整個寺院明確存在的中軸線關系分析幾個重要節點可以發現西園寺的嚴謹布局和空間節奏感。首先是入口牌坊形成整個寺院空間的外部空間限定,雖然牌坊并不限定出圍合空間,但是它的存在更多具有象征意義,并且在幾個蘇州舊城近郊及城區附近的寺院都設置了牌坊,如蘇州人民路北寺塔的報恩寺。牌坊上一般書寫匾額和對聯,宣示寺院名稱和主題。山門殿一般并不做供奉,而只是一個空間的入口,所以一般進深不深。天王殿供奉彌勒,等級僅次于大雄寶殿,形成寺院的第一個參拜序列。經過天王殿則是整個寺院的主殿,尺度上也是最大、最高,裝飾上也最為華麗。具體節點分析如下:
山門前的牌坊是一個重要的入口節點。采用花崗巖柱礎、木質門頭和青瓦鋪設的飛檐頂三部分組成。立面上形成三開門洞的形態,中間高起形成主門洞,兩邊成為次要門洞。中間門洞門頭位置是鎏金的光緒皇帝敕賜“震國戒幢”的匾額。兩側鐫刻著一副對聯:“佛日增輝重開閶闔;宗風振律大啟叢林”。橫額為盛宣懷題寫:“敕賜西園戒幢律寺”八個大字。(圖4)

圖4 入口牌坊
山門殿是正式進入整個寺院的第一個建筑,也是以三開間的形式布置,柱子承重,墻體圍合出門廊。三個門洞象征佛教中所說的空、無項、無愿三解脫門。山門殿上的兩隊匾額和兩隊對聯均是名人所書,如匾額上的“宗風真脈”是清代雍正皇帝的御筆。兩邊楹聯:“發菩提心悉使眾生離諸苦,得正法流普于十方演妙音”是元代僧人繼善血書《華嚴經》中的偈誦。(圖5)

圖5 山門殿
天王殿中間是供奉彌勒佛的地方,整個大殿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頂。天王殿的東西兩側四尊高大的塑像是四大護法天王,他們分別是懷抱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手執寶劍的南方增長天王,臂纏靈蛇的西方廣目天王,手擎雨傘的北方多聞天王。(圖6、圖7)

圖6 天王殿

圖7 天王殿室內
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興建于光緒末年。臺階基座,重檐歇山頂,是中軸線上最高建筑。梁枋均施蘇式彩繪,內部天花采用彩繪平棋布置,施加牟尼佛頂部則采用圓形穹頂。檐枋懸有“西乾應跡”匾額。大雄寶殿是一個寺院最為重要的建筑之一,是寺院僧眾做早晚功課和舉行各種法會的場所。(圖8、圖9)

圖8 大雄寶殿
裝飾上,會選擇一些具有佛教象征意義的圖案進行處理,比如寶相花的圖案就出現在墻壁漏窗、鋪地雕花等地方。“寶相”一詞,稱佛像莊嚴之相,所謂“神儀內瑩,寶相外宣”。有“寶”和“仙”之意,盛行于隋唐時期。它的紋飾構成,一般以某種花卉(如牡丹、蓮花)為主體,中間鑲嵌著形狀不同、大小粗細有別的其他花葉組成。
另外就是蓮花圖案大量采用,如大雄寶殿臺階欄桿柱雕花、大雄寶殿前的束腰八角經幢等等。蓮花早佛教中是圣潔、吉祥的象征,自南北朝開始,蓮花紋飾便被大量運用在了石窟裝飾藝術中。北朝時期的蓮花圖案以寫實造型為主,多選取正面俯視的角度來表現,中心為圓盤狀的蓮蓬,蓮瓣向四周均勻的呈多層放射狀排列。這種圖案發展演化到隋唐時期,造型更加飽滿。從花形看,除了蓮花,還有牡丹花的特征,花瓣多層次的排列,使圖案具有雍容華麗的美感。
色彩上而言,西園寺也屬于比較典型的江南佛寺的做法,配色比較簡單樸素,彩繪除了比較重要的空間,如大雄寶殿的天花會進行處理之外,其他均采用露明的做法,然后刷紅色,比較統一,主殿外墻黃色,配殿外墻刷白,所有的木構件,包括斗拱、門板、格柵、隔斷統一刷紅色。
總體而言,不似靈巖山寺的山岳型寺院的依據地形處理,也不同于寒山寺寺院重視禪堂建設的做法,西園寺軸線清晰,秩序明確,配置完備,是一處規模較大的律宗寺院。而其羅漢堂以及寺院園林也是相對于蘇州地區其他寺院而言所沒有的景觀。建筑裝飾上也相對比較克制,從配色到彩繪、雕飾都力求秩序井然、條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