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明
((四川師范大學地理與資源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6)
“十八大”報告指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需要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升級是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會面臨的問題。且各地產業結構調整對策各異。綿陽市既是我國唯一的科技城。又是成渝經濟圈中心城市。近年來,綿陽市產業發展受到相關學者的關注。主要包括產業結構與土地利用結構的互動關系[1]、優化經濟布局和產業結構組織、構建先進的產業結構類型和產業模式[2]等方面。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推進。綿陽市在成渝經濟圈乃至西部地區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關注綿陽市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就顯得尤為必要。本研究基于偏離份額模型(SSM)。對綿陽市產業結構進行定量分析。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以期為綿陽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提供決策參考。
偏離份額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于20世紀60年代由Dunn、Perloff等人相繼提出。后經Dunn總結并完善。被廣泛應用于區域經濟結構分析的研究中。SSM將研究區域(本研究為綿陽市)與背景區域(本研究為四川?。┑慕洕鲩L進行比較。從產業結構因素和競爭力因素兩方面解釋區域經濟增長差異。具體指標及公式如下[3]:


式中:rij為研究區域i第j個產業部門在[0。t]時間段的變化率;Rj為背景區域j產業部門在[0。t]時段內的變化率;b'ij為區域i各產業部門以背景區域所占的份額進行規模標準化;Nij是份額分量。表示區域標準化產業部門如按背景區域的平均增長率發展所產生的變化量;Pij是結構分量。表示區域相應部門比重的差異引起的區域i第j部門增長相對于背景區域標準所產生的偏差。反映區域產業結構類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Dij為區域i第j部門增長速度與背景區域相應部門增長速度差別引起的偏差。反映區域i的j部門相對競爭能力;Gij為研究區域[0。t]時段內的經濟增長量。
以四川省為背景區域。以2004-2013年為考察期。對綿陽市產業結構進行定量診斷分析。揭示綿陽市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提出綿陽市產業結構優化對策提供依據。將綿陽市三次產業產值數據(表1)代入公式(1)-(4)。得出綿陽市產業部門的偏離份額(表2、表3)。

表1 綿陽市和四川省三次產業產值 單位:億元

表2 綿陽市三次產業偏離份額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2004-2013年綿陽市和全省三次產業產值均為正增長。但綿陽市各產業增長速度均低于全省增長速度。綿陽市第一產業增長速度與全省相當;全省第二產業增長速度是綿陽市的1.2倍。其中工業增長速度是綿陽市的1.23倍。第三產業差距最大。全省增長率達到綿陽市的1.78倍。從表2可以看出。綿陽市各產業的Nij值均大于0。表明其各產業均屬于全省性增長部門。PDij反應j部門的增長優勢。按PDij值對綿陽市各產業部門排序。第二產業中的工業部門最具增長優勢。其偏離分量為293.84億元。第一產業居中。偏離分量為108.31億元。第三產業相對薄弱。為93.91億元。建筑業部門增長優勢最弱。僅為72.53億元。
根據表2。可計算結構效果指數-W。競爭力效果指數-u。總結構偏離分量-P。總競爭力偏離分量-D(表3)。以判斷綿陽市總的結構效果和競爭力。公式如下[3]:。


式中:Kj,0=ej,0/Ej,o和Kj,t=ej,t/Ej,t分別表示研究區域三次產業于基期和末期分別占背景區域(四川省)相應部門的比重。

表3 綿陽市產業結構的總體效果
從表3可看出。綿陽市產業結構偏離分量P>0。產業結構處于優勢地位;競爭力偏離分量D<0。競爭力處劣勢地位;總偏離額為493.23億元。產業結構的正向作用遠大于競爭力的負向作用。
Pij反映i區域以平均水平為標準的產業結構優劣程度。綿陽市各產業的Pij值均大于0。表明綿陽市各產業結構優于四川省各產業結構。同時也表明綿陽市產業結構較好。有利于經濟水平的較快提升。其中。第二產業結構優勢最明顯。Pij值達408.07億元。其結構優勢主要源于工業部門;其次。第三產業的結構優勢也比較突出。Pij值為318.52億元;第一產業結構優勢較好。Pij值為111.95億元。
Dij表示i區域j產業的增長是由j產業相對全省的增長差異所造成的。綿陽市Dij值均小于零。表明其競爭力較小的部門所占的比重較大。區域產業競爭力較弱。其中。第三產業的競爭力最弱。其Dij值為-224.61億元;第二產業的競爭力相對全省水平也較弱。其Dij值為-117.06億元。其競爭力弱勢主要來源于工業。其Dij值為-115.21億元。第一產業也存在競爭劣勢。其Dij值為-3.64億元。
根據結構效果指數和競爭力效果指數可以得出:綿陽市W=0.9880<1。表明其夕陽產業比重較大。經濟出現衰退。產業結構需要調整。此外。綿陽市D<0。且u<1。表明綿陽市經濟增長中產業競爭力不強。在全省地位呈下降趨勢。
綿陽市三次產業均屬于全省性增長部門。其經濟增長主要由產業結構優勢支撐。而產業競爭力與全省相比較弱。是制約經濟增長的負面因素。具體來看。綿陽市第一產業結構效益較為明顯。而競爭力與全省水平相比略顯不足;第二產業結構優勢明顯。在三次產業中居主導地位。但第二產業競爭力不足。表明其結構優化程度還不至于轉化為競爭力優勢。第二產業技術升級的空間巨大;第三產業也屬于結構優勢明顯但競爭力不足的部門。綜合上述分析結果。首先。綿陽市應繼續依靠其堅實的農業基礎。加快土地規模經營。調整農業內部結構。以科技為支撐。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的農業發展道路。其次。可依托其強大的科技優勢。大力提升制造業技術水平。培育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附加值高的產業集群。以第二產業技術升級帶動第三產業增長。再次。需把握成綿樂發展帶發展潛力加速釋放這一歷史機遇。大力發展旅游業。依靠其強大的關聯效應。實現旅游業與商貿金融業、物流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等部門的聯動發展。
[1]孫芙蓉.綿陽市土地利用結構與產業結構關系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1.
[2]慶中瑜,李永華.調整產業結構加速經濟發展[J].綿陽市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0,19(3):35-40.
[3]崔功豪,魏清泉,劉科偉,等.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