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財 劉易非 馮 輝 陶世軍 曹 萍 曹銀萍
(1.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2.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 庫爾勒 841000;3.中石油寧夏石化公司,寧夏 銀川 750026;4.西安石油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粘扣是油管接頭失效和完井管柱泄漏的主要原因之一,會給油田生產造成經濟損失[1-3]。抗粘扣性能差和現場操作不當是導致油管粘扣的主要原因[4-6],油管抗粘扣性能差與內、外螺紋接頭配合不當、表面處理質量差等有關[7],操作問題主要表現在碰傷、偏斜對扣、引扣不到位、上扣速度快等[8]。
塔里木油田公司哈拉哈塘油田哈××井,目的層漏失,在泥漿中下入7-7/8″SHR-HP封隔器測試完井一體化管柱,管柱結構:油管掛+88.9*7.34mmHS110SE油管×1450m+88.9*6.45mmHS110SE油管×5000m+伸縮管3根+7-7/8″SHR-HP封隔器+球座+管鞋,封隔器封位6458m。該井放噴測試求產地層出水,研究決定上返試油。壓井起出管柱,起至375根時,發現下部油管292根及工具落井,后進行打撈作業,撈出全部落魚。
2.1 宏觀形貌 哈××井使用的油管均為衡陽華菱鋼管有限公司所生產,發生脫扣的油管規格為Φ88.9mm×6.45mmHS1100SE,外螺紋1A端部前7扣粘扣變形嚴重,對應油管內螺紋1B端部前7扣粘扣變形,如圖1所示。

圖1 脫扣油管粘扣形貌
2.2 微觀形貌 從粘扣油管內外螺紋上取樣,用掃描電鏡對其進行微觀分析。通過高倍掃描電鏡觀察發現,從螺紋根部到端部,摩擦、剝離、擠壓等粘扣痕跡形貌越來越明顯;螺紋粘扣部位存在較長且連續的劃痕,具有磨損特征;有剝落及劃痕現象,具有較嚴重的粘著磨損和塑性流動特征,圖2為試樣靠近根部螺紋導向面形貌。

圖2(a) 1A試樣螺紋根部第1扣導向面形貌

圖2(b) 1B試樣螺紋根部第1扣導向面形貌
在失效油管粘扣嚴重的內螺紋1A、1B上取樣,采用MEF4M金相顯微鏡及圖像分析系統進行金相組織、晶粒度、非金屬夾雜物和粘扣形貌分析,分析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油管試樣均為回火索氏體,粘扣油管外螺紋試樣1A內表面和靠近管體端的兩個螺紋齒頂存在脫碳組織,脫碳組織的存在會影響螺紋的抗粘扣性能,進而影響到螺紋連接強度。

表1 粘扣油管金相試樣分析結果
將油管外螺紋2A-6A與對應內螺紋2B-6B在室溫進行上卸扣實驗,對應試樣編號為2-6#,采用擰扣實驗系統依據APIRP 5C5-2003標準,將API高壓螺紋脂SHELL TYPE 3適量均勻涂抹,對2#、3#試樣進行4上4卸實驗,對4-6#試樣進行5上4卸實驗,上扣速度為5~10r/min,實驗結果如表2所示。
油管上卸扣實驗結果,油管試樣第1次上卸扣有2根新油管和2根舊油管試樣發生粘扣現象,隨后上卸扣此2根新油管試樣有嚴重粘扣現象,說明該批新油管抗粘扣性能未能滿足API RP 5C5標準要求。油管試樣粘扣程度未及現場粘扣油管,但粘扣位置均主要集中在外螺紋端部位置的前10扣,與失效油管粘扣位置一致。

表2 上/卸扣實驗數據
5.1 抽檢新舊油管螺紋尺寸符合APISpec 5B和APISpec 5CT的要求,粘扣油管和新油管螺紋接頭的化學成分和材料力學性能均符合APISpec 5CT標準要求和衡陽華菱鋼管供塔里木油田油管試用協議。
5.2 抽檢新油管抗粘扣性能未通過APIRP 5C5規定的實驗要求。
5.3 油管嚴重粘扣和上扣不到位是油管脫扣的原因。現場操作不當及抗粘扣性能不好是油管粘扣的原因。
[1]呂拴錄,駱發前,周杰,等.API油套管粘扣原因分析及預防[J].鉆采工藝,2010,33(6):80-83.
[2]呂拴錄,王震,康延軍,等.某氣井完井管柱泄漏原因分析[J].油氣井測試,2010,19(41):58-60.
[3]呂拴錄,李鶴林,藤學清,等.油套管粘扣和泄漏失效分析綜述[J].石油礦場機械,2011,40(4):21-25.
[4]呂拴錄,駱發前,趙盈,等.防硫油管粘扣原因分析及試驗研究[J].石油礦場機械,2009,38(8):37-40.
[5]鄭泳.合川145井抗硫油管粘扣原因分析[J].鉆采工藝,2012,35(1):106-107.
[6]呂拴錄,等.進口P110EU油管粘扣原因分析及試驗研究[J].石油礦場機械,2010,39(6):55-57.
[7]呂拴錄,劉明球.J55平式油管粘扣原因分析[J].機械工程材料,2006,30(3):69-71.
[8]呂拴錄,楊成新,吳富強,等.LG351井油管粘扣原因分析及預防[J].鋼管,2011,40(增刊):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