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意見》,明確了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配套措施。金融改革的關鍵是市場改革,“負面清單”的出臺,預示著市場準入管理方式改革的正式啟動。對于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具有里程碑意義。
在既往的市場制度中,最大的問題是政府管得過多、過寬卻又不到位。在某些領域,形成了“監管者漠視運營者,運營者漠視投資者,投資者漠視風險,所有人一起漠視市場”的怪異現象。政府應劃定市場的邊界,而非給予某些社會主體特權。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形勢愈加復雜,市場管理難度日益增大。此時,國務院推出“負面清單”,不僅僅是完善市場、行業等規范,更深刻顯示了新常態下治理方式的新思路,顯示了政府在新治理方式中的新定位,顯示了政府在新定位下對于治理能力的新要求,概括成一句話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政府應當有所不為,即治理思路應從“要你做什么”,到“不要你什么”。過去我們是由政府來進行挑選、評估、準入。這實際上是讓政府替代了市場的職能。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市場主體的龐大數量和龐雜本質已經把過去的行政審核機制遠遠拋在了后面。市場一日千里,供求關系瞬息萬變,競爭關系眼花繚亂。由一個或者幾個機構對市場個體的正常經營進行“指導”,甚至直接對市場經營判定“輸贏”,已成為市場良性發展的掣肘。甚至一些過度干涉、大力扶持、惡意叫停等背后都是強大的尋租鏈條和腐敗基礎。對于市場微觀個體的管理方式,已經決不能再執行這種橫加干涉、“要”這“要”那的思路,而應當適應市場化的大勢,尊重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提高市場準入透明度,在降低相應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的基礎上,賦予市場主體更多的主動權。只有落實市場主體自主權,才能真正充分的激發市場活力。
政府應當有所為,即治理思路應在法定框架內積極干預市場。現在也有一種聲音,認為市場化就是“自由化”。這是對政府治理思路的另一種曲解。市場價值規律是一項基礎規律,無形的手在完全市場下才能發揮最好作用。然而,即使沒有政府,各種“有形的手”仍隨時隨處存在。這是資本的逐利性決定的,也是市場的不完全和不成熟決定的。在現實中,沒有一個市場是不受政府監管和干預的。政府的目標,不只是達到市場均衡,而是要在市場均衡時達到社會整體福利的最大化。有效監管,正是實現市場公平和最佳均衡的基礎。因此,此次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明示禁止和限制準入措施,將目前分散在各類法律法規中的有關市場準入的禁止性、限制性規定“一單盡列”,就能使各類企業主體和社會主體在進入市場時,明確知曉自己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規和權利義務,以及需要符合和達到的標準要求。這無疑會極大地降低市場主體進入市場時的各類成本,同時為降低市場潛在風險做出有效預防,為市場的健康發展設立了高效的“防火墻”。
事實上,好的政策不僅僅是政府工作的指導方向,也是整個市場個體的良好指引。負面清單的出臺,也告訴市場個體,需“有所為有所不為”。
市場個體需有所不為,即經營主體須明了“不能”做什么。《意見》不再對不同身份和性質的市場主體提出不同的準入要求。企業是市場主體,在充分激發動力和活力的基礎上,必須依法合規,嚴守底線,知道“不能”做什么。“法有禁止不可逾越”,一些“潛規則”將無處藏身,“法無禁止即皆可為”,將極大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各類市場主體就可以更廣泛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為中國經濟“穩增長”匯聚更大合力。
市場個體需有所為,即經營主體明了自己“要”做什么。過去由于政府機構介入較多,將政府信用為企業信用背書,使得企業發展缺乏真正動力,企業盈利缺乏合理方式,企業運營缺乏正確監督。企業常常埋怨政府管得過多,但其實,又有很多企業希望在自己有需求時,政府多管。這種“悖論”常常導致矛盾,甚至法律糾紛。當前,企業也應該適時轉變思路,在獲得更大自由的同時必須明白,你的選擇是自主選擇,你的結果是市場選擇,要不要,你決定,后果自負。
不論是“寬松上限,嚴格下限”或“鼓勵競爭,明確邊界”,國家治理能力將在考驗中得以提升,只有合乎市場真實需求和社會整體福利的治理方式,才是最好的。
(作者系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