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文
摘 要: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現代化社會發展關注的熱點問題,當前我國全面加快社會主義小康建設、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解決好三農問題是關鍵。而如何推動農業和農村發展,除了需要依賴科技進步,更需要將農業科技培訓的推廣到田間地頭,切實轉化成農業生產力。農業科技推廣培訓作為農民與先進的科學技術間的橋梁和紐帶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針對新時期三農問題的特點及對農業科技培訓提出的新挑戰新要求,提出了加強農業科技培訓的措施。
關鍵詞:農業科技培訓;增收;措施
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關鍵要靠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和科技運用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又是建設小康社會,實現農民富裕,推動農村經濟建設的根本。新時期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不斷深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科技培訓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農民也迫切需求農業科技的新技術、新知識來實現自身增收。
一、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科技推廣培訓體系不健全,培訓服務難以到位。由于農業和農民的弱勢地位,農業科技培訓始終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農業科技培訓得不到重視,經費自然也無法保障,致使科技培訓推廣工作只能被弱化、邊緣化,而相關工作只能體現在文件上、口號上。原有的四級農業培訓網絡大多數處于“線斷、網破、人散”的癱瘓、半癱瘓狀態,使農業科技培訓成了紙上談兵、空頭口號。而鄉鎮組織的農業專業合作、龍頭企業帶頭示范的有效技術指導也應各種原因而推廣緩慢,農民大部分只能靠自身意識提高來提高農業科技化水平。
(二)農業科技推廣培訓人員專業素質不高。農業科技培訓工作主要在基層,農技培訓人員工作條件差、工資待遇低,導致農技推廣人才流失嚴重、人員年齡偏大、專業知識匱乏,隊伍不能得到及時更新、補充。農技人才斷層現象普遍,無法滿足對農業科技新技術、新知識的培訓提出的要求。
(三)農業科技供給不足且供需脫節。農業科技培訓更新速度較慢一方面難以滿足農民的需要,另一面農技培訓的課題往往偏離實際,無法跟進農民現實管理土地的需要。農業科技很難及時解決農民眼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時相關農民接受了培訓也往往不能及時消化利用,農業科技供給與需要嚴重脫鉤。
(四)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應用科技難以普及。農村勞動力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具不完全統計,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年,而處于小學文化程度的高達40.31%,接受過農業職業教育培訓的更是不足5%,農民整體素質與現代農業的發展極不適應。 由于農民自身文化素質有限,僅靠農技理論培訓,農民很難理解消化,甚至有些農民對這些純粹理論的培訓毫不感興趣,農業科技推廣更是難以普及。
(五)經費投入不足,難以適應農業科技推廣培訓實際。經費投入不足是制約農業科技培訓的最關鍵的因素。以農業為主的鄉鎮大部分經濟實力不足,再加上有限經費被截留和挪用的情況普遍存在,因此關于農技培訓推廣工作的經費也往往無法落實到位。經費的短缺,農技人員縱使有想法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對策
(一)完善政策體系,規范培訓行為。搞好農業科技培訓首先要搞好頂層設計,從完善政策體系、規范培訓行為入手。注重實效、加強監督、規范程序、加強制約,堅持服務農村、服務農民的宗旨,以需求為導向,分類培訓,針對不同培訓對象采取不同的培訓模式和內容。規范農業科技培訓的體系,就是要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實施的齊抓共管局面,積極構建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的組織保障體系,確保培訓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和常態化。強化組織建設,健全鄉鎮農技推廣培訓服務平臺,有實力的鄉鎮考慮配置專業和兼職的農技推廣培訓人員,切實強化農村科技培訓的組織保障。建立健全村級農技培訓隊伍,開展種養殖專業戶、村長等的農業培訓信息采集、帶頭示范、培訓工作記錄等基層組織工作。
(二)整合培訓資源,健全培訓機制。農業科技培訓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是關系到千千萬萬農民生活的社會性大問題,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按照“政府推動、市場帶動、城鄉互動”的原則,千方百計的讓農業科技走出實驗室,走進田間地頭。堅持齊抓共管、人才引領、信息引導、示范推廣、服務促進,多種措施積極構建農業產業培訓的新模式。采取集體培訓和個性化訂制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由于種植養殖大戶、農村科技帶頭人往往在農戶中有較高的威望,往往能發揮帶頭示范作用,因此尤其要加強對種植養殖大戶、農村帶頭人的科技培訓。只有加強對這些人的培訓才能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技術、新品種示范與推廣時培訓內容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突出實效。開展特色種養、農產品深加工、病蟲害綜合防治、信息技術、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村鎮建設和管理、農業質量標準、市場營銷、勞動力轉移、第三產業發展、社會管理創新、民族區域特色等方面的宣傳工作,全面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1-2]。
(三)采取多種方式,廣泛宣傳國家的培訓就業政策。支持農業科技下鄉、報刊、網絡、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加強對農村科技培訓的宣傳和推廣工作。開展農業高等院校專家走村入戶,面對面交流推廣農業科技知識。提高農技培訓的知曉度,切實從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讓農業科技培訓在“陽光下”運行,是農民切實成為農業科技培訓的真正受益者,而不僅僅只是走形式、走過場。
(四)導向分明,培訓目的主題明確。新時期農業農村問題,面臨著大量年輕勞動人外出務工而勞動力急劇下降的局面。有些農民雖然在農忙時回家種田,但在農閑時往往外出務工,而無法參加農技培訓。因此農技培訓應主題明確,針對那些有困難的農戶開展訂單式培訓。切實從農民自身考慮,讓農民切實感受到培訓的必要性,讓農民看到培訓的希望和好處,將“被動培訓”為“我要培訓”的主動培訓模式轉變。注重從數量和質量上的轉變,避免以接受培訓人數為衡量和考核農技培訓的指標努力實現“培養一個,帶動一片”的培訓模式。開展培訓更要面對市場、加大企業技能提升培訓力度,提高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比重,增加就業機會和提高農民收入。
(五)加強服務平臺建設,解決勞動力供需矛盾。建立健全各級農業科技培訓服務機構,探索開展以市場經濟下私人化農技培訓的模式。做好摸底調查工作,一是要搞清楚農民最需要什么,二是要如何根據現實情況開展好農業科技培訓工作。建立農業科技培訓的信息化對接平臺,切實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技術服務平臺,開展網絡問答式信息服務。如農民可以將問題通過網絡相有關科技技術服務平臺的工作人員提問,相關的科技服務人員進行解答。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培訓和現實脫鉤的問題,快速高效的解決農民當前面臨的難題。?
三、結束語
農業、農村、農民是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大農村科技投入,農民科技培訓力度,切實提高農民種田水平,既是解決目前面臨的糧食短缺問題,也是更好的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新形勢下,全方位、多渠道擴展農業科技培訓措施,加快農業科技傳播,切實提高農業、農村發展,農業科技培訓是關鍵。
參考文獻:
[1] 高翔,胡俊鵬,張俊杰. 農業科技推廣的現狀、發展思路與對策[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02(06)
[2] 王惠生. 農業科技培訓模式探索[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