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佐韜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一直將發展的重點放在推動經濟發展上面,改革開放的實施改變了我國落后得經濟面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經濟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自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的發展階段,重新認識與把握經濟發展的這一特點對政府與企業來說非常重要。
關鍵詞:新常態;產業結構;認識
一、前言
相對于過去高速增長的經濟狀態來說,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相對來講比較緩慢。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都接近10個百分點,這種增長速度持續了30多年,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之所以這樣快,主要是因為國內的社會環境比較穩定,我國實施了正確的改革措施,充分的發揮本國勞動力資源優勢,發展了以加工業為主的粗放型經濟,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加快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卻破壞了資源與環境,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也因此而急劇下降,對此這種經濟增長方式也非常的不滿。除此以外個人之間收入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已經成為社會性問題。同時資源配置率低的問題也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在這些主觀與客觀因素的影響下舊常態的改變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
二、對新常態的的正確認識與把握
最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與過去相比降低不少,新的經濟增長點也不斷的涌現,與此相對的是許多的傳統的產業項目面臨著轉型的挑戰,進而促進經濟結構發生再平衡,改革開放也要告別過去舊有的模式,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將改革進一步的深化下去,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在掌握的基礎之上,按照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現有的社會經濟及進行變革,使之順應社會的發展促進經濟的進步。
在經濟新常態的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會呈現出什么樣的特點,有什么樣的變化呢?第一個特點是GDP的增長速度逐漸放緩,我國也由過去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向更為高級、分工更為精細復雜的方式——質量效率型方向進行轉變,同時經濟結構也將向更為合理的方向轉變。由于我國的人口結構的改變,促使企業的生產成本也在不斷地提升。企業如果不主動做出改變,就會面臨被淘汰的危險,因而經濟結構的優化已經成為擺在傳統企業面前的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產生。
我國社會所發生的這種變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要求,而不是個人意志的結果。為了適應這個階段的變化必須對原有的制度條件、工作理念以及思想方法進行及時的調整,才會不會被時代的大潮所淘汰,要將經濟發展新常態理解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在放緩的意思不是不重視經濟發展,而是要將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重質量、講效益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上面,原有經濟發展所實施的進一步升級,是帶領我國經濟走向一個更加良好的發展階段,使我國的經濟發展發展方式更加進步,經濟結構更加合理。
為了改變我國原有的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性現象,國家對次作出了進一步深化制度改革的要求,從而推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且習主席還進一步明確了依法治國的方針策略,進而更加充分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從而避免了各種影響市場資源配置的不利因素產生,這是要求是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一個有力措施。
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過程中一些附加值不高的產業將會面臨淘汰的危險,企業生產過程中過剩的產能業將被化解,而企業如果不能夠及時的把握經濟發展的趨勢,不能夠應經濟轉型的的需要及時的轉型升級,將會面臨減產甚至是破產的威脅。這是社會經濟結構調整所必須面對的抉擇。
改革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發展新常態時期也同樣離不開改革,不僅要改革而且要將改革繼續深化下去,促使我國經濟在各項改革措施的驅動下不斷地創新,在此情形下國家出臺的宏觀政策應符合改革的實際情況需要,使我國的經濟在新舊常態的過渡中盡量保持平穩的發展。從我國誰會經濟所體現出來的特征看,我國已邁入了經濟發展新常態中的初始階段,從產業結構開始發生轉變到社會需求結構的變化,以至于最后經濟增長速度的變緩,都說明我國剛剛步入初始階段,除此以外舊的發展形態仍然在經濟發展中占有不小的比重,最為明顯的就是房地產業所創造的資金仍然在經濟增長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是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初始階段的一個重要特征。而且因為經濟結構的變化,我國經濟增長幅度的的波動也會比較明顯,但是這種波動持續的時間不會太長。因此,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不要驚慌,以冷靜的態度應對,避免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三、結語
在新經濟常態時期我國經濟在各方面都會產生明顯的變化,改革仍時必須堅定實行的一項政策。但是各項改革政策必須符合經濟規律的要求,在合理的改革政策支持下破除體制中的種種不合理的機制,使經濟擺脫不合理的束縛激發持續增長的潛力,促進社會經濟不斷地向前發展,開創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 [英]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一公元960-2030年闕,伍曉鷹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李揚,張曉晶.論“新常態”[R].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研究報告系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