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敏 付 麗
2001 年,我國開始了新一輪課程改革,這是一個由課程改革所牽動的整個基礎教育領域的全面改革,是一場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是素質教育觀念的重要實踐,這場改革對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從“科教興國”戰略到“人才強國”戰略),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建設自由、開放、多元、民主與法治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意義重大而深遠。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是推動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關鍵力量,在這場事關國家和民族發展大局的重大教育改革中,全社會都期待著教師承擔起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艱巨責任。面對新的變革、新的要求,教師所承擔的社會角色與職能必然要隨之不斷地變化和創新。
英語教師應當伴隨時代發展對自身職業角色與教育行為不斷進行創新和完善。尤其是在當今終身學習觀日益深入人心的情況下,隨著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教育理論、方法也不斷推陳出新,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用科學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加強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和運用,使教學效果不斷得到提高。同時,隨著網絡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日益多樣化,學生的知識也更為廣泛,如果教師不注重自我素質的提升,就無法給予學生恰當的指導。因此,教師只有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拓展和深化自己的知識結構,發展和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不斷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才能適應時代變遷、教育變革中面臨的新角色的要求和應對新的挑戰。
英語課程改革作為整個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尤其是對任務型教學的倡導與推行,必然使英語教師的角色面臨著轉型。雖然由于教育制度和長期的教育習慣思維的限制,這種角色的轉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事情,但作為一種趨勢與方向卻是不可抵擋的潮流。因此,研究任務型教學下的英語教師角色轉變,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教師未來的專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電影《超脫》劇照
任務型教學法是目前國際上外語教學界廣泛采用的一種語言教學思路。它是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法研究者和二語習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又一個具有國際影響的外語教學理論。它反映了對外語教育的最新認識和外語教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倡導的學習理念,它強調以人的發展為本和以學生為主的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主張讓學生主體參與、積極內化,最大限度地體驗成功的喜悅與自我價值。目前在我國,任務型教學受到外語教育界的廣泛認可,被視為最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培養,最能體現新課程改革精神的外語教學途徑之一。具體來說,就是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將課堂教學的目標真實化、任務化,從而培養其運用英語的能力。在教學中,要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用所學英語去“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發展運用英語的能力??傊?,任務型教學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模擬人們在社會、學校生活中運用語言所從事的各類活動,把語言教學與學習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應用結合起來。
任務型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由于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有助于實現新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自提出以來便受到大力推崇,全國各地有很多學校都積極開展了任務型教學的實驗,并逐步向其他地方推廣。然而,作為一種新事物要為廣大的一線教師所接受,并有效地運用到實踐當中,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樣,在任務型教學的實踐中,廣大英語教師從對新角色的認知到實現自身角色的轉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教師教育觀念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對于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教育行為具有顯著的影響,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著教師對于自身角色的認可,因此轉變教師角色必先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一般來說,教師的教育觀念至少包含四個方面的具體內涵: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和教育觀。這四個方面共同組成了教師的教育觀念系統,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就需要分別對這四個方面的觀念進行完善和整合。
教育觀念的轉變對教師角色的轉變起著導向作用,然而,教師角色能否真正實現轉變,最終要通過具體的教學行為尤其是教學方式表現出來。因此,轉變教師角色不僅要注重教育觀念的轉變,更要注重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只有在實踐中轉變了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才可以說是真正完成了自我角色的轉變。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就是要做到:以學生為教學中心,以任務為教學主線,以合作為教學原則,以技術為教學手段。
然而,當前英語教師在對任務型教學的理解上存在三種誤區,即把任務與練習混淆起來,把任務型教學與口語教學等同起來以及把任務型教學與語言知識學習對立起來。因此,要讓教師在任務型教學的實踐中正確實現自己的角色作用,必須使教師能夠正確把握任務型教學的內涵,從以上幾個誤區中走出來。
在任務型教學的實踐中,英語教師角色的轉變不是僅僅靠他們主觀上的努力就可以實現的,它還需要在客觀上有與之相配套的評價制度作為保障,否則教師角色的轉變會因為制度的約束而難以實現。然而,對照我國現行的教師評價制度,卻可以發現有許多與任務型教學不相適應的地方。例如,依然把升學率、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主要標準,評價的目的過于重教學效能而輕教師發展;課堂教學評價過于關注教師的行為表現,而忽視學生的課堂參與;評價主體過于單一,教師參與過少等等。這些顯然都不利于任務型教學的有效實施。因此,改變不合理的教師評價制度,建立起與任務型教學相適應的教師評價制度是實現教師角色根本轉變的必然要求。
教師角色總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因此,對教師角色的探究也是無止境的。英語教師作為教師群體中的一個類別,其角色行為既有群體的共性,又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通過提高教師對任務型教學的認識,并加強其實踐活動,有助于教師對自身角色的定位,盡早實現角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