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楠

電影《指環王3:王者無敵》劇照
數字藝術是指數字技術與計算機程序相結合,對圖片或影音文件進行分析和編輯,并得到滿足創作者想象的完美作品。上個世紀末期以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電子計算機技術迅速融入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角落。數字與計算機技術在應用領域的相互融合,直接催生了數字藝術的出現,并在影像處理特別是電影制作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對當代電影的制作、創作和觀眾的觀影心理等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當代虛擬現實主義電影創作中,數字處理技術特別是虛擬現實技術的進步,通過電腦制作或處理的虛擬影像塑造極其逼真的畫面成為可能。[1]上述技術上的進步,為電影藝術的發展不斷提供新的思維方式與表現手段,可以說數字藝術在電影領域的應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現代電影的發展描繪出廣闊的發展前景。電影是技術與藝術融合發展的產物,從兩者相結合的角度,分析數字藝術對當代虛擬現實主義電影創作的影響,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電影藝術的出現,使人類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發揮,也正是由于電影創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才能夠呈現給觀眾美輪美奐的視聽盛宴。[2]數字藝術為電影創作者想象力充分發揮提供了技術支撐,反過來,以數字藝術為技術基礎的虛擬現實主義電影也對電影藝術家的想象力和表現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技術與藝術的相互作用,不僅體現了電影藝術的本質特征,同時也成為電影藝術發展的新動力。
愛因斯坦不僅是偉大的科學家,同時在藝術上也有很深的造詣,他認為,想象力對于人類來說甚至比知識更為重要,正是人類無限的想象力才能夠對世間的一切進行概括,并成為人類社會進化的重要原動力。這一論斷顯然也適用于電影創作領域,由于數字藝術的產生和發展,電影本身在經歷虛擬與現實相互融合的過程中,也不斷刺激和豐富著電影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促使他們不斷挖掘想象力的潛能,從而進一步豐富著電影題材與內容,并改變電影的表現樣式。虛擬現實主義電影就是在數字藝術的推動下,電影藝術家思維日漸活躍、想象力日趨豐富的背景下產生的電影藝術形式。特別是虛擬現實主義電影中展示的往往是現實中不存在的物質空間,創作者對其中的景象幾乎沒有任何現實經驗可供借鑒,因此,要將此類景象具象化為具有視覺真實特征的影像,沒有豐富的想象力顯然是不可能的。
傳統電影藝術由于受技術的限制,創作者腦海里未知的事物的想象,并不都能“成像”為現實的電影畫面,這也成為制約虛擬現實主義電影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數字技術特別是計算機虛擬圖像生成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上述想象力的具象化成為現實,并給虛擬現實主義電影創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工具,進一步豐富了電影的視覺語言形式。在虛擬現實主義電影中,基于數字藝術,人類的想象力得到了極大延伸。[3]數字技術不僅可以修改攝制過程中不盡如意的圖像,還通過對藝術家的非凡創意的實現,向觀眾展現前所未有的奇妙藝術世界。從《侏羅紀公園》到《阿凡達》,從《星球大戰》到《指環王》,這些虛擬現實主義影片中奇妙的人物形象和宏大的場面無不得益于創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他們依靠數字藝術將想象視聽空間與其他藝術元素相融合,充分實現了影片在視覺上的美學價值。
導演無疑是電影創作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思維的活躍度和創造性對電影創作的成敗至關重要。數字藝術的出現,對導演創造性思維空間的形成和拓展極為有利,特別是許多在傳統方式下難以實現的創意和想象,在數字藝術的支撐下都可能迎刃而解,這給導演執導過程中電影藝術的再現和表現功能的強化創造了可能。一方面,數字藝術的充分介入,導演的表現空間得到了極大拓展,可以創造出美輪美奐的視聽奇觀和虛擬現實,給觀眾以前所未有的視覺享受;另一方面,觀眾在觀影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到導演的思想和觀念,特別是利用數字藝術所創造的的數字思想。以影片《駭客帝國2》中追車的場景為例,由于虛擬現實技術與電影藝術化特征的結合,將真實的邊界作了更深的推進,假如不是導演刻意運用慢動作以及實景拍攝中難以做到的攝影角度,幾乎就和現實場景別無二致。這種技術與影像之間的相互關系恰好展示出了人的創造性和機器之間的悖論,并從形式上與電影敘述主題遙相呼應,這就是導演通過影片傳達的數字思想。
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電影的基本特征,因此,數字藝術對電影創作的影響,并不僅限于技術手段層面,因此,導演不能僅將數字技術視為一種技術手段,而需要在全新的技術上附著全新的藝術思維。所以說,數字藝術介入電影創作,不僅給導演的執導帶來了便捷,也對導演自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數字藝術只能創造奇幻的視覺效果這一認識偏見被超越之后,數字藝術才能真正融入導演的創作藝術,為將來的電影發展展示更加廣闊的前景。電影技術的不斷發展,進一步促進了電影形態的多樣化,色彩紛呈的電影畫面使觀眾目不暇接。技術的支持使當代電影的概念不斷豐富,但是這種豐富更多的表現在電影形式和內容的拓展上,也就是電影藝術語言的豐富。雖然在后現代語境下,受眾對于電影視覺沖擊力需求呈現出不斷增強的趨勢,并逐步消弱人文思想內涵在影片中的地位,但無論怎樣,觀眾并不會在意導演利用的是不是數字藝術,而是主要關注影像本身的效果能否打動人和感染人。因此,面對數字藝術的迅速發展,導演需要擺正數字藝術作為創作手段與影片效果這一根本目的之間的關系,才能善于利用數字藝術手段進一步突顯當代電影的藝術性。
在傳統電影領域,由于技術限制了創作者想象力的充分發揮,傳統電影的時間敘事較為簡單,體現出單一線性變化特征。[4]數字藝術的介入徹底顛覆了敘事時間結構上的這種線性變化思維,為當前的虛擬現實主義影片在敘事結構上提供了充分的自由發揮空間,從而呈現出不同的電影語言特征。總體來說,數字藝術對虛擬現實主義電影敘事結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敘事發展的多向性、敘事視角的多樣化、影片結局的不確定性等三個維度。
在數字藝術的作用下,虛擬現實主義電影的整體敘事由單一時空序逐步向多元化敘事轉化,一部電影對一個事件的不同結果可能會做出多種不同的敘述,影片《羅拉快跑》中關于拯救男朋友這一事件產生了三個不同的敘事維度,就是典型的例證,因此,無論是數字藝術催生的網狀敘事還是分叉敘事,都體現出影片敘事發展的多向性和多維度。雖然多種結局設計下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標準,但是從深層上看,電影創作者更需要進行事前的預判,根據觀眾認可和喜愛的劇情來進行敘事選擇。
數字藝術的超前性發展導致了敘事視角的迅速演化,當前優秀的影片已經突破了傳統電影的固定化視角,并體現出以下兩方面的特征。首先,敘事視角進一步發散,體現出多維度敘事空間。特別是3D技術的廣泛采用,可以實現寬銀幕以上的旋轉視角,這種發散視野中的人物不僅極具立體感,同時也便于觀眾多角度觀察。其次,敘事視角更具現場感。由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全面應用,可以使虛擬影像具有更多的逼真性,從而極大提升觀眾對角色敘事的參與,并隨著電影人物命運的變化進行選擇,從而完成故事。
數字藝術對虛擬現實主義電影敘事的影響,還體現在結局的游離性與不確定性。在數字藝術的參與和影響下,虛擬現實主義電影的敘事重點并不在于帶給觀眾一個確定的“答案”,而是引導觀眾去探尋“答案”,這里觀眾的主動性獲得了發揮空間,而不是傳統觀影過程中對電影結局的被定性接受。既然有“答案”,那么“反答案”也就有了存在的必要和現實需求,這也是當前虛擬現實主義電影敘事的重要特征,也就是當觀眾都認為故事已經結束的時候,又出現了一段延續,這種結局前的敘事使整部影片的結局更具有不確定性。
當觀眾驚嘆、欣賞并陶醉于數字藝術造就的電影景象奇觀時,傳統電影經驗和創作理念也在不斷遭受著質疑。很顯然,依靠數字藝術特別是虛擬現實技術創設的虛擬影像,雖然具有十分真實的視覺觀瞻,但是這種計算機無限處理的影像卻并非出自真實拍攝的影像。這種虛擬化的真實,不再是傳統電影那種對現實的影像記錄,所以自數字藝術被應用于電影藝術的那一刻起,電影的記錄本性就不斷受到挑戰。在數字藝術的支持下,當代電影的影像創作已經不再需要鏡頭前的客觀實體,甚至攝影機也不再是必須的。現代的電影正在向一種復雜的計算程序演化,將來只需要精準的數據以及創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就可以得到一切想要的影像。或許在數字藝術的視角下,影像的概念需要些許修正:影像只是客觀實際的一個版本,但并不是其本身,其本質是通向真實世界的一扇窗戶。
演員是傳統電影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一切成功的電影和影像塑造都離不開人的表演活動。[5]數字藝術的不斷發展,也使這一基本的電影觀念受到了“侵犯”。拋開近幾年的高技術虛擬現實主義電影暫且不論,就是傳統形式上的電影《泰坦尼克號》中,也可以隨處找到漫步的乘客、高處墜落的人群等虛擬數字人的身影。雖然人類最熟悉的影像莫過于自身,但對這些龐大數量的數字人,仍然是真假難辨。無論是真人的仿真模擬還是虛擬數字人,其不僅代表著電影創作領域的技術突破,從人與技術的關系來看,也使演員的地位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目前,人的表演與數字藝術的不斷交匯,使人的表演變得愈加支離破碎,并使數字明星對演員的主體性產生了現實的威脅性。另一方面,數字藝術的廣泛使用也對傳統的表演藝術提出了挑戰。由于諸多場景是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虛景與實景的融合,因此在拍攝中,演員必須克服不真實感帶來的表演心理障礙,與眼前不存在的電腦演員“共同”完成一系列的動作。例如影片《精靈鼠小弟》的拍攝過程中,利用一個小球來代替老鼠的位置,這對演員的想象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總之,數字藝術為電影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些新手段在不斷激發創作者藝術潛力的同時,也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而貫穿其中的是對傳統電影理論的消解與影響,從而在理論創新中接連不斷創造出新的影像奇跡。
數字藝術的出現和在電影領域的廣泛應用,促成了虛擬現實主義電影的迅速發展,并對此類電影的創作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數字藝術依靠其獨特的“虛擬”與“真實”兼而有之、相互融合的技術特征,極大地刺激了電影創作者的想象力,進一步拓展了電影的敘事空間和導演的表現力度,同時也深刻詮釋了藝術與技術這兩個電影的基本構成要素通過相互作用、螺旋上升的發展模式,促使電影藝術在進步中不斷創造出更多的優秀作品。
[1]陳犀禾.虛擬現實主義和后電影理論——數字時代的電影制作和電影觀念[J].當代電影,2001(2):84-88.
[2]陳旭光,劉志.論數字技術的發展對電影理論的挑戰——兼及藝術與科技關系的美學思考[J].當代電影,2012(1):67-71.
[3]紀麗君.論數字技術對電影假定性美學的開拓[J].電影評介,2013(9):55-57.
[4]李相.恍惚之象——數字時代對于電影真實性及其美學可能的再認識[J].當代電影,2008(3):76-82.
[5]邢愷.數字時代的電影特效創作探討[J].電影評介,2010(2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