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
由靜而思、由思而憂、由憂而茶。
此刻,我正沉浸在這樣一種心緒里,陪伴我的只有這一杯雁蕩毛峰茶。
說起茶事,環(huán)境、內(nèi)涵、心態(tài)三要素,缺一不可。我的飲茶習慣與大眾沒有什么不同。首先,將玻璃杯洗刷干凈、用沸水燙過,放茶、倒入最佳溫度的水,待清香繞至杯口,擴散于陋室,就端起茶杯來輕輕地去嗅。這時的茶葉,開始緩緩下沉、立定,似《天鵝湖》里的白天鵝,詩意地旋轉。茶美人在陽光的撫慰下,顯得鮮綠無比,情態(tài)動人。再后,一口小抿,要以舌尖去幽幽探察茶中春秋。假若斯時,有一股精氣在喉嚨里浮動,那便是品茶的最佳時刻。這,不屬于茶道,是平民百姓如我者,常用的飲茶方法。
茶乃飲品中的尤物。有關茶事,記憶有二。28年前的一個仲春季節(jié),我與友人結伴坐在西湖岸邊一個臨水的茶亭里,要得龍井一壺,細細地品來。那種甘美清爽的獨特滋味,至今仍使我飄然欲仙。在記憶中,也是頭一回領略了具有人文情結的蘇堤和白堤。感覺到它們在茶的芳香里游動不已,好似兩條春水中的青蛇。這一番美妙的錯覺,至今使我堅信,茶會給靜物予動感。
3年前,也是在杭州,只是季節(jié)不同。當時,十月桂花飄滿杭城,在綢質(zhì)的西湖水面,一片秋水氤氳。從千年古剎靈隱寺里不斷傳出悠揚的鐘聲,而鐘聲里的茶樹枝條裊娜著,似相識又有些陌生。一陣又一陣蕩漾而來的北高峰上的秋風,清清涼涼地掠過耳際,使人不禁想起毛主席的詩句:“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飛鳳亭邊樹,桃花嶺上風……”
就在此刻,靈隱寺的晚鐘轟然蕩來,我又猛然吟出詩人洛夫的名句:“晚鐘,是游客下山的小路。”這好似洛夫為我此時的感悟而寫來的。
俯瞰杭城,一盞兩盞燈火在這里那里亮起,引得我腹中茶蟲也時不時地扭動起來。也是,晚茶的時間到了。
剛才泡的這一杯龍井,是前一天才從茶農(nóng)家里買來的,是貨真價實的精品。撲鼻的茶香不用說,一口下去,猶如甘霖落于旱地,這份滋潤和舒坦,是難以用言語來表達清楚的。當我推開北門時,幽幽一片茶田迎面撞來。幾聲蒼涼而世故的烏啼,則是來自那幾株古樹的。舉目南眺,新月有些懶散,在三潭印月上空做沉思狀,“猶如誰家小姐的夢,夜深里不予歸家”。
從飲到品,茶有幾千年的文明歷史。茶事,以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yǎng)為本,其操作過程,也是東方式的典雅,具有很濃的儒家、道家理念在其中。每一次的品茶過程就是一個自我靈魂的觀照過程。茶事,以靜為魂,最忌沸沸揚揚、浮浮躁躁。沒有了一個雅字,茶事就失去了本質(zhì)意義。這便是茶事與酒事的差別。
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幾年里,我曾經(jīng)像著了魔似的與妻騎自行車往返于北京安定門和香山櫻桃溝之間。目的只有一個,到那里的清泉茶莊喝茶。若遇無風的好天氣,安定門到櫻桃溝只需不到兩個小時的工夫。初春,在小鳥婉轉的歌聲和山溪的跳躍聲中,櫻桃花香溢滿了整個櫻桃溝山野。在這樣一處老林野莽之地,居然有這樣一所可聆聽天籟之聲,并品茶的茶莊,何不來此當一回神仙呢?
此處有位趙姓老者,日夜獨守山林與茶莊。他人很瘦弱,但大度風趣樂觀。一來二去,我們成了忘年交。他人在似仙非仙之間,如若不食人間煙火,無疑,他就是櫻桃溝之神了。看來,環(huán)境造人并非虛話。
常常,我?guī)ズ镁疲贸龊貌瑁吜倪咃嫞钕窈秃隙伞Ec他談天論地,品茶聽泉成為我當時最好的休閑方式。此處,高樹遮陽山風送涼,松鼠們追逐于頭頂之樹,山鵲子遠方高歌低吟。此番游興,能不使人流連忘返嗎?
如果說,酒使人瘋狂或沉淪,茶則能使人清明頓悟安詳。憂而茶,那是不假。但茶不會使人失望、失態(tài)、失魂。茶之內(nèi)涵妙不可言,茶使人變得從容、有情。而這,恰恰又是現(xiàn)代社會所缺失的。
唐詩人王維獨自吟哦:“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假如在一個仲春之夜,來此清泉茶莊,也閑閑地去凝視那月光下的櫻桃花飄然落于溪里的美態(tài),那會是一種怎樣的詩情和畫意呢?只可惜,我的老友清泉茶莊主人年前已仙逝,也不知茶莊如今是何人在主持?我不敢再來這里飲茶,唯恐觸景生悲,不能自已。
賞析:
文章圍繞“環(huán)境”“內(nèi)涵”“心態(tài)”這茶事三要素來組織材料并展開敘寫,材料豐富,思路清晰。全文以茶為線索,在敘事寫人中體現(xiàn)了作者對茶的喜愛與贊美,也融入了對現(xiàn)實人生的思考。“煮茶品日月”這一文題蘊含了作者在品茶中對大自然的感悟,對往事、故人的懷念,寄寓了作者對雅靜、安詳、從容、有情生活的追求,以及對現(xiàn)代浮躁生活的憂思。
高 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