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the Editor 卷首語
滿天星 盼月亮

中國經濟經過了多年的高速增長,現在正處在一個轉向的彎道上。從這里開始,中國經濟將由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由高速度轉向高效益。目前的經濟運行狀況是:增量微顯、存量漸減、降幅趨緩。在承認這個客觀現實的情況下,面對諸多困難和復雜局面,穩定心態是最重要的。
作為趕超式新興發展國家,中國成功地實現了經濟轉型起飛,展現出后發優勢,高速經濟增長持續了35年之久。今天,當我們已穿越重化工業高潮期步入后工業時代之時,遵循社會工業化的歷史軌跡對步速進行階段性調整,也是合乎客觀發展規律的。回顧近五年的實踐,盡管經濟增速逐年遞減(2010~2014年分別是10.4%、9.3%、7.7%、7.7%和7.4%),但GDP的規模仍保持著遞增態勢(分別是40.15萬億元、47.31萬億元、51.94萬億元、56.88萬億元和63.65萬億元)。這足以說明,中國這片沃土,具有著巨大的市場活力和發展潛力。
速度回歸。多年來,我們始終把防止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相關研究結論表明,中國的經濟增長與通脹之間有如下邏輯關系:增速超過9%,就會出現5%的通脹;增速超過10%(即兩位數),伴隨通脹還會產生資產(指樓市或股市)泡沫。而中國從1979年到2012年的平均經濟增速是9.8%,少數年份達兩位數(其中2007年第四季度達到峰值14.8%)。這表明,現在由高速向中高速的調整是正常回歸。未來中國只要保持6.56%的平均增長水平,就可以實現“翻一番”的預期目標。
潛力聚集。在增長模式轉型過程中,需要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目前,隨著“一帶一路”,“滬港通”、“深港通”,滬閩粵津四個特殊經濟試驗區等的相繼推出,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但是,新的動力還沒有形成對傳統動力的替代,供給與需求還沒有形成在更高層次上的均衡。“滿天的星星,企盼月亮”,新的增長點還需要形成新的業態,再聚集為增長極和增長帶,即系統化和區域化。
預期可望。1978年至1998年,中國用了20年時間,從低收入水平進入下中等水平;1998年至2012年,又用了14年時間,從下中等水平進入上中等水平。按照目前中國人均收入購買力平價計算,相當于美國的21%,與日本1951年、韓國1977年和中國臺灣地區1975年處于同等水平。經濟學家進行的國際經驗比較表明,達到這一水平后的二十年,日本(1951年-1971年)經濟的平均增速是9.2%,韓國(1977年~1997年)是7.6%,中國臺灣地區(1975~1995年)是8.3%。這三個經濟體同屬亞洲并同為出口導向型,與中國(不包括港、澳、臺地區)的情況相似,因此中國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期,保持中高速增長是可預見的。中國對內和諧,對外和平,就會如此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