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海巖
在電力生產設施中,徐徐旋轉的風電葉輪最易攪動人們對美好的向往。這種潛意識之所以得以產生,一是可追溯到人類對風的敬意:風是最早帶著人類遠涉重洋,尋找夢想的力量,是人類能夠較早利用的巨大能量之源;二是風電機組作為綠色的、可持續能源的標志性設施,以及其所具備的高技術水平,代表著人類未來能源的發展方向;三是風電機組是極具設計感的高大設施,能夠較好地與環境和諧相處。無論是湖光山色或是海洋草場,它總能夠成為那驚鴻一瞥。這就是為什么,一個名為“東海云頂”的景區,愿意將茶山風電場納入其整體規劃,也是為什么無數的游人把被譽為中國66 號公路的“天路”,作為自己心靈之旅的目的地。
正如契科夫曾總結到的:“美不應當美在天然上,而應當美在靈魂上。”一個風電場的靈魂是什么,什么才是風電場的內在美?首當其沖的當然是其作為發電設施所具有的發電能力。每當人們利用風多發一度電,環境因能源需求而受到的負面影響就更少一點,這是風電存在的價值,也是我們開展“最美風電場”活動,去著力展示風電之美的初衷。
風電場發電能力的優劣,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作為穩定運行的基礎,發電設備的可靠性極為重要。目前我們已經看到的是,隨著我國風電整機制造水平的提高,以及對設計、采購、制造標準的嚴格執行,風電設備的可靠性在不斷提高。在風電場中對設備設施所進行的技改工作,也已成為提高早期風電場發電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景泰風電場中對場內輸電線路的改造,對機組所進行的防風沙處理,以及對渦流發生器所做的實驗,恰好說明了這一點。其次,發電能力的提升,還有賴于風電場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今,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提高風電場運行效率和管理能力,是風電由補充能源向主導能源轉變的重要支持力量。在昌馬風電場中所應用的運行維護管理系統,根據風電場一線管理者所提出的需求進行開發,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人性化管理方式,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再次,不斷涌現的創新思維,也是風電場提高發電能力的主要支撐。利用各項制度性和技術性創新,運維人員在一線工作當中所總結的經驗,已能夠較為有效地傳承下去。而在風電場設計、制造、運輸、吊裝等環節所體現出的創新思維,已更主動、直接地提高了風電產業的整體水平。例如處于海拔3000 米左右的牦牛坪風電場,通過創新手段解決了葉片運輸難題。
當然,在開展“最美風電場”活動的過程當中,也看到了一些不夠美好的方面。有實干能力的運維員工仍然短缺,使一些員工為爭取更多的發電量,不斷放棄休息時間,我們應向這些最美的人致敬,同時深入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留住他們。在甘肅的一些風電場,棄風出現了愈發嚴重的趨勢,甚至有風電場的棄風率達60%。在風電并網技術與設備質量水平已顯著提高的今天,企業卻因棄風影響蒙受著更大的損失,顯示出問題的癥結絕非技術,而是利益。
完璧也有微瑕,但我們尋找的是一個產業的靈魂。因為只有對美善靈魂的追求才能不斷鼓舞我們努力向前,才能促進人類文明、社會進步。之所以稱之為美,也正是因為其代表著人心所向。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風電場業主、設備制造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不斷努力下,我們終將迎來風電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