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德昌
【內容提要】三門峽位于豫、晉、陜三省的交界處,東西南分別是古都洛陽、西安、南陽。是黃河沿岸的距離黃河最近的城市。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三門峽有著豐厚的文物資源。在這里曾經出土了“天下第一劍”西周時期的鐵劍,發掘了西周時期的大量的青銅器。大量的文物出土為三門峽的旅游業發展提供了主要的旅游資源,旅游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與鄰近的洛陽、西安相比較旅游業的發展相對較為滯后。文化旅游作為旅游業發展的最高層次,主要依托于豐厚的文化,而文物是文化旅游發展的主要載體。怎樣使文化遺產的發掘和保護與旅游業的發展有機的結合,使經濟的發展與文物保護相結合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文物 ; 保護; 旅游業.
(一)文物的保護與旅游業發展的關系
(1)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文物的保護和開發
旅游業是一種新型的朝陽產業,有著投入少,見效快的特點。根據聯合國的數據顯示,旅游的投入和產出比例達到1:7,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將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例如,附近的洛陽模式,通過對文物的保護修復,來豐富當地的旅游資源;再例如附近的焦作,有原來的以煤炭工業為主要經濟來源,成功轉型為旅游強市。旅游業的經濟性和效益性,為文物的保護提供了一種途徑。“以文物養文物”通過把優秀的文物開發為旅游產品,為旅游業服務,進而再通過旅游創收來達到對文物保護的目的。
(2)為了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旅游需求。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為對當地的文物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和挖掘,并且結合時代的科技和文化,為文物旅游資源賦予新的內涵。在對文物資源的開發的同時,運用高科技手段來增強對文物資源的保護。法國作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國家,在旅游業發展時,充分利用了開發和保護相結合的原則,通過把旅游業創收的一部分用于與文物的保護。在國內許多著名的景點也有值得借鑒的經驗。例如洛陽的龍門石窟,在開發之中建立研究院,主要對文物的內涵進行發掘,對破壞的文物進行修復。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已經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
(3)文物的保護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主要的資源
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旅游資源,旅游業的發展就猶如無水之源。很難有長久的活力。而文物是一個地區的人們在長期的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之中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一個地區的旅游資源的規模和特點決定了旅游資源的發展規模和特點。因此,文物的保護對旅游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4)旅游業的發展反作用與文物的保護
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難免會對當地的經濟、社會、文化帶來嚴重的影響。旅游業對于經濟文化社會的影響,也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對于文物的影響,主要是由于旅游業的發展加快的文物自然因素破壞的進程,更重要的是我國目前旅游者的環保意識缺乏,不文明的現象屢禁不止。敦煌的文物保護可謂是比較典型的例子,敦煌的莫高窟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照相機強烈的光線和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致壁畫的顏色暗淡。
(二) 三門峽文物保護和開發現狀
(1)文物發掘狀況
三門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早在遠古時期這里就出現了燦爛的原始文化。早在1921年位于澠池縣的仰韶村的仰韶文化之中出土的大量的陶器,為研究新時期時代的文明提供了主要的資料,同時也是母系氏族時代變遷的主要見證。全國發現的5000多處仰韶文化當中僅三門峽就占了200多處。20世紀九十年代由考古工作隊發掘的三門峽虢國墓地,大量文物的出土代表了三門峽數千年文明的結晶,更是把三門峽推上了考古學和歷史學的熱潮之中。2000年李家窯文化中發掘的虢國都城上陽城,更是將三門峽的歷史推前了將近3000年。2000年以后又相繼出土了大量的唐朝、漢朝、金朝等文物資源。除了考古發掘出的文物資源之外,還有老子著《道德經》的天下第一關——函谷關,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寶輪寺塔,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陜州古城。
(2)文物資源的保護取得了顯著地成果
1997年為了保護虢國都城遺址,在此遺址的基礎上建立起了三門峽植物園;其外,還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在虢國墓地遺址上建立了虢國博物館,同時也相應的建立了虢國文化公園;在保護陜州古城之時,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建立了陜州古城風景區;同時也按照函谷關原有的舊址在其基礎上對函谷關進行了修復,并打造影視基地形成相應的產業。
(3)文物的保護與經濟的發展矛盾重重
三門峽素有“四面環山三面水,半城煙村半城田”之稱。從總體上看形似半島,城市的發有限的資源之間有著很深的矛盾。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政府領導主重經濟發展而忽視經濟發展的規律,肆意的修改和拆毀古建筑,片面地追求經濟增長。導致了一些文物古跡只有其表,而缺少內涵;在旅游配套設施建設之中,沒有從中整體上考慮來做整體規劃,沒有因地制宜使旅游設施和景點景區整體完美結合。例如函谷關附近的問題就比較突出。
房地產的開發,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也促使了文物的破壞。盧氏舊城的建設,對古城墻的破外等。在經濟的建設過程沒有做到保護和利用并重的原則。在對于主要的文物資源開發時明顯不足。如:有著中國四大回音建筑之稱的寶輪寺塔,基本只是保護沒有深挖歷史文化內涵,結合主要的歷史事件進行相應的建設。這與故宮的回音壁相比不可同日而語。部分地區開發過度,三門峽的大鵬酒店開發之時就是一個例證。古城的保護突出是一個古香古色而現代建筑融入其中,顯得突兀。在古城保護和開發方面比較好的例子如周莊古城,旅游的住宿設施主要是以特色的民居為主,高檔酒店的開發不能以高科技、奢華為主,而應該是以古做文章。
(三)文物保護和利用不力的原因
(1)文物的保護導向機制單一
在進行文物的保護和開發之中,沒有協調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雖然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員會,主要是公安、司法、文化、文物、旅游等部門的領導擔任,并沒有發揮主要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該部門事物由領導一把手決策,沒有完善的監督機制。文管部門,主要的責任是應該監督重大建設規劃中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2)保護和開發中專業水平較低
重要的文物保護和城市規劃建設之中,過重的強調企業和經濟的作用。并沒有從社會、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考慮。缺乏征詢專家的意見。并且相應的專業人才明顯不足。政府也出臺了優秀人才引進計劃,在引進計劃之中應用性的人才引進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但也應該注重文物保護、旅游方面的人才引進。
(3)執法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素質不足
我國相繼出臺《文物保護法》《非物質遺產保護法》等法律。但文物執法方面卻顯得不足。執法人員過度的強調對于破壞盜竊文物違法行為的打擊,沒有從根本上理解文物保護法的精神,忽視了保護是重要的原則。缺少相應的宣傳,執法人員本身應該是法律的宣傳者,而不僅僅是打擊犯罪。歸根結底,應從根本上提高全社會公民的素質,才能使文物的保護正常運轉。
(四) 三門峽文物資源保護與開發應該堅持的原則
一、保護性原則
在文物保護方面,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開發和利用之時,充分測算旅游承載量、環境承載力,和文物破壞與修復能力。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對文物的保護意識,要敢于制止不文明的旅游行為。把對于文物的管理納入政府的體制當中,提升文物利用和保護整體水平。
二 、 可持續利用的原則
文物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它最主要的價值在于其本身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任何的再造和模仿都會失去其本身的價值。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求以戰略的眼光來看待文物的保護,使文物的保護與經濟文化相適應。通過創新來提高資源的利用價值。例如在對虢國遺址的保護時應該開發多層次的旅游產品,針對虢國研究熱潮開發相應的科研旅游,還可以針對國家提倡的和諧文明建設。來開發禮儀教育旅游,充分發掘虢國時的周朝的禮儀風俗。再例如對于陜州古城的開發,應該和當地的剪紙藝術相結合起來。打造品牌,形成產業。
三、整體性原則
文物是一個地區一個時代所特有的文化記憶。任何分裂的保護都是對文化的誤解。文物保護時,首先應該就地保護,其次應該集中保護。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成本,還可以從整體上加深對文物的理解。例如對于油脂機械廠的車馬坑應該整體保護。
(五)對于三門峽文物開發和保護的意見
一、突出特色文化,以點帶面
三門峽地區最主要的特色文物有函谷關遺址和虢國遺址、地坑院。其他的文物遺跡和遺址和洛陽、西安的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三門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旅游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弊端但同時也有優勢。根據光暈效應,三門峽的陜州古城等古城資源將處在西安和洛陽古城的陰影之中。三門峽的文物開發想要從古上下手,難度無疑是很大。但是三門峽可以另辟蹊徑,以虢國遺址和函谷關為主要的宣傳突破口。函谷關是中國道家主要的遺址遺跡,而虢國遺址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是中國國內所罕見的。通過對函谷關和虢國的宣傳來帶動其他文物遺址的發展。
地處三個歷史文化名城的中間,是優勢也是劣勢。通過借力其他三個地區來發展,可以將劣勢轉化為優勢。通過加強與其他地區的合作。將該地區的旅游有原來的點狀發展,轉化為線狀發展,再到面狀發展。和其他三個地區客流共享,抱團發展等。除了上述兩個文物類資源,三門峽還可以利用白天鵝濕地這一旅游資源,從整體上帶動旅游業的發展。
二、創建精品旅游線路,打造地區特色
擁有特色的旅游資源不等于就可發展好旅游。特色的旅游資源是一顆顆明珠,需要旅游線路串聯起來。來三門峽旅游的人群中,大部分傾向與參觀三門峽黃河濕地公園和體驗地坑院。并且在旅游的群體之中,受教育程度較高。三門峽在發展旅游時,可以整合這些文物資源,通過針對性的營銷宣傳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三、加大對于文物開發的投入,兼顧公平和效率
文物的保護面臨的主要的問題是,資金的短缺。旅游業是高投入、高產出的行業。要使文物資源成為旅游資源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由于受到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影響,各地的發展普遍偏向與基礎設施的建設、房地產的開發,對于旅游業的投入比重過低。在發展經濟其他產業時,應該兼顧經濟和社會、文化。根據帕累托改進,在把經濟蛋糕做大的同時,分配好蛋糕。
四、因地制宜建設旅游基礎設施
旅游目的地的可進入性和便捷性是影響旅游業發展主要因素。因此,必須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時會給文物古跡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例如三門峽在修建肴山路時對于李家窯虢國遺址的破壞。從總體上看三門峽的文物資源的分布較為集中,可以采用環旅游景點的模式建設旅游基礎設施,減少對文物的破壞。對于函谷關的景區景點可以發展社區——景點的模式。
參考文獻:
[1]《三門峽文物考古與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3年9月版
[2]《文物旅游資源開發理念和實踐初探》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 張歆梅
[3]《對洛陽文物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研究》閆紅霞
[4]河南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5]《從文化旅游產業建設看洛陽文物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閏紅霞,余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