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曉
摘 要:由于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和教育改革的關鍵時期,大學生面臨極大的機遇和挑戰,優化的教育,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提高的就業標準,這些都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業形成壓力,有了心理問題的存在,且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這一現象引起了教育管理工作者對高校特殊群體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觀察和研究。了解心理問題發生的原因,尋找心理問題產生的源頭并解決心理問題,從而提高管理與教學工作,成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一項新課題。
關鍵詞:特殊群體;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心理正處于不穩定的階段,若大學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及時發現、解決,很容易使學生在成長階段發生問題,甚至威脅到自身的安全、學校的運轉和社會的穩定,也會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壓力。研究高校特殊群體的心理問題,掌握其心理特點,以便及時處理突發狀況,保證學生大學生活的正常發展,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完善。通過學生了解心理問題發生的原因,尋找心理問題產生的源頭等一系列行動,探索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一、高校特殊群體大學生的劃分
特殊群體一般約占高校人數的30%,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可以將這個群體劃分為五類,分別為經濟困難型、學習困難型、富二代型、戀愛受挫型和沉迷網絡型。其中經濟困難型是指生活拮據,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的學生;學習困難型是智力正常,但因為學習態度不好或學習方法不正確等原因無法跟上正常教學的學生;富二代型是因生活條件優渥,未吃過苦頭,生活態度散漫、無目標的學生;戀愛受挫型是因為戀愛過程中出現問題,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自暴自棄,甚至產生自殺、犯罪等消極想法的學生;沉迷網絡型是熱衷于網絡游戲,放棄學習,選擇逃課上網、花費大量金錢投入到網絡中,不能正確調節現實與網絡關系的學生。
二、特殊群體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源頭分析
(一)個人因素。大學生在這個時期,生理與心理已經逐漸步向成熟階段,對于戀愛和情感有了新的思考,可處于脫變時期的大學生自控能力不強,心里敏感,難以處理好情感,卻又注重情感。當遭受情感上的挫折時,稚嫩的心理與相對成熟的生理不能協調,無法調理好自身心態,容易出現偏激、易怒等情緒,嚴重的甚至會產生自殺的念頭。
(二)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身上有著父母的影子,有著屬于自己家庭的獨特烙印。不同的家庭培育出不同的孩子,嚴格的父母培育出的孩子自律、嚴肅、認真但缺乏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溺愛孩子的父母培育出的孩子任性、嬌慣、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考慮他人的感受,霸道的父母想要包攬孩子的一切事物,替孩子做決定,這樣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懦弱,容易受他人意見的干擾,無主見無自我。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既有可能是學習的動力,又有可能成為壓力,一些學生由于壓力過大無法排解,會出現憂郁的癥狀。
(三)教育因素。教育因素有多種表現形式,第一為環境的變換。來到一個新的地方,自然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當在這個過程中遇到迷惘、困難,會勾起思鄉情懷,表現出一種多疑、敏感的性格。第二思想教育工作的格式化。思想教育工作只注重理論化,不在乎學生是否是真正的接受了思想教育,注重過程而忽視結果。第三低俗的校園文化。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校園也無法保持它應有的純凈,教育環境的過于開放,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沉溺情感、貶低知識、攀比成風、流連網絡,這些都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四)社會因素。現在的社會并不單純,各種關系門路為本就沉重的就業壓力加上了又一重障礙,對于大學生尤其是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不成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高校的心理咨詢部門并不受重視,沒有規范化的設施、優秀的心理咨詢老師、充足的運行資金,不到位的部門設置,自然無法發揮其在教育工作中應有的作用。
(二)心理咨詢人員薄弱的職業素養。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應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員擁有過硬的職業素養。但大多數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仍采用的是以輔導員、班主任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人員不充足,且因為這些教職人員并未接受過科學系統的培訓,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有良好的表現,取得好的效果。
(三)不到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多數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列為選修課,或納入到思修這門課程中,并不將它作為一個重點來看待,這種態度首先是錯誤的。
四、高校特殊群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一)健康教育體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 ① 端正的思想認識。為取得良好的成效,應獲得校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與重視。建立由主管領導負責、協調全校健康教育工作、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句話為核心的組織機構,以學生為出發點,建立健全相關配套設施,時刻關注高校特殊群體的心理與思想動態,宣傳開展各項思想教育工作,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 ② 強化的教師團隊。加強心理咨詢團隊建設,專業老師起指導作用,并且加強輔導員和班級干部的心理培訓課程。
(二)心理保護網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① 建設三級網絡。高校可建設三級網絡來保護心理,第一級主預防,有專業老師對學生干部進行掃盲,了解基本心理健康知識;第二級對各院系輔導員、班主任、學生管理人員等進行更高級的培訓,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力量;第三級由專業人員為主,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宣傳工作,并對二級人員進行培訓,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性。 ② 完善心理檔案。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生進行分類,研究掌握特殊群體的心理特征并進行歸納總結,積極應對有可能出現的問題。 ③ 健全心理咨詢。多數高校都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詢機構,幫助學生排解煩惱、解決心理問題。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建立心理咨詢中心,為高校特殊群體構建一方屬于自己的天地,在此可以傾訴煩惱,尋求幫助,解除困惑,發泄憤怒,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促進心靈的發育,人格的健全。 ④ 普及有關教育。學校利用課堂、講座、活動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同時學校定期舉辦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認識到心理健康的嚴肅性。然后可以利用墻報、網絡等進行宣傳,并對特殊群體的共有問題進行分析,讓學生用事實案例學習心理知識,審視自我,能及時發現并解決自身問題。
(三)校園文化活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給予學生心理上的歸屬感,是一種如春雨一般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極大的幫助,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外部條件。高校要積極舉辦關于心理方面的知識競賽、論文討論、心理劇場等活動,營造一種上進、良好、積極的校園文化。宣傳心理知識,幫助特殊群體認識自我,融入集體,了解心理健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引導學會如何進行自我的心理調適。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幫助他們調節情緒、擴展人際交往、融入集體,解除心理與現實的矛盾。
綜上可知,高校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成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關注的重點,需要高校管理工作者深入學生、了解學生心理動態、幫助學生分析自我,因材施教,確保特殊群體心理的正常健康發展。引導他們認識自身的價值,將自己的未來與國家的未來相聯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提高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順利走上社會,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