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莉
摘要:信陽,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帶,信陽文化源遠濃郁,信陽民歌絢麗多姿。民歌文化的交流更加展現出了信陽民歌的藝術魅力,它既有西、北方民歌特質的高亢、嘹亮、豪邁之情,又有東、南方民歌的細膩、溫婉、柔情之韻味。它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是眾多優秀音樂文化的精髓體現,呈現出鮮明的多元性、獨特性、融合性的總體特征。2008年,信陽民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信陽民歌,其傳承與發展不是文化部門一人之責,而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關鍵詞:信陽民歌 ?特征 ?傳承 ?發展
河南省信陽市,豫韻楚風,集眾多優秀歷史文化于一身,信陽民歌也是河南民歌以及淮河流域上游廣大地區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信陽民歌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獨具地域特色。信陽俗稱歌舞魚米之鄉,在漢族民間音樂上有著豐厚的存量,信陽民歌音樂風格因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兼具北方傳統文化多體現出豪邁、剛勁、情緒直接的音樂風格,又受到南方荊楚文化的熏陶,顯示出溫婉、細膩、悠揚的藝術風格。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被現代音樂所吸引,導致信陽民歌漸漸淡出藝術舞臺,如何傳承發展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得不引發我們深切的思考。
一、信陽民歌特色
信陽,位處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和安徽省東部三省交界處,南北地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信陽民歌特色,充滿地域方言語韻的多樣性又使信陽民歌不僅彰顯出高亢、嘹亮、奔放、豪邁的藝術風格,而同時又極具細膩、婉轉、清新、悠揚的韻味。
(一)語音特色
因受地域影響,信陽地方語言既帶著河南地方口音的韻味,又帶有湖北地方語言這一獨特特點,從而使信陽地區的民歌在音樂語言上具有剛柔并濟的音樂風格。其精彩之處就是夾雜有方言土話,多采用平舌音,語言幽默通俗、有趣,語氣性比較強,有種簡單嚴厲的感覺。同時,信陽民歌的演唱與專業聲樂教學的發音練習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其歌詞中方言部分的演唱更能直接體現信陽民歌的特有色彩,精髓部分就是把歌詞中的方言演唱到鄉土化。信陽民歌的歌詞方言聲調及旋律級進高低起伏有著高度的統一,這來源于當地民間藝人在填詞譜曲時進行反復對比、思考、定位。只有使用本地方言來作才能真正表達出歌曲的地方色彩和情感的真摯性
(二)旋律特色
信陽民歌的旋律發展與發音特色有著很大的聯系,只有使用本地方言才能使信陽民歌的旋律和調值的融合達到預期的效果。信陽地區民歌的曲體較一般民歌偏長,多為多段式結構,一般由三句式至四句式,五句式、上下句式為主的結構構成。節奏節拍上一般中速居多,如山歌小調類多為四二拍,敘事性民歌多為四四拍。有一些山歌也有散拍子和八九拍的作品,作品以多段式為主,一段旋律多段旋律演唱形式居多。
(三)音階特色
五聲音階在信陽民歌中占著主導地位。雖然有變宮、清角等一些相關的偏音,但是這些五音主音以外的便音時值較短,一般只是出現在弱拍弱位上,或者為經過音在作品中使用,很大程度上來說起著陪襯和裝飾的作用,其旋律的支架仍然為五聲音階的本質和特色。
(四)美學特色
信陽民歌是詩情高度融合、情景集中的產物,非常善于抒發人的內心世界。具有集體性、即興性、口頭性等特征。信陽民歌多以歌舞結合的演出形式呈現于觀眾,其唱法通俗、朗朗上口,唱腔鄉土氣息濃郁,內涵豐富,情感真摯,說唱的技巧和鄉土風格塑造了信陽民歌唱腔音樂的藝術審美特性。從審美客體上講,信陽民歌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統一,它反映了信陽民歌中勞動人民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樂觀的精神風貌;從審美主體上來說,信陽民歌有著獨特的地域性、較高的藝術欣賞性和強烈的感染力。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信陽民歌勢必推陳出新,構成信陽民歌在中國民間歌曲中的感染力和獨特性。
二、信陽民歌的發展歷變
信陽民歌作為中原文化特色當中罕見的融南北地方音樂文化風格為一體的音樂文化,其經歷了遠古時代對自然界聲響進行模仿的產生和形成;并伴隨著歷朝歷代歷史時期的發展變化,在清末明初達到鼎盛,至此信陽民歌作為地方特色音樂文化已經成熟和興盛。
(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地處大別山老區的信陽人民大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帶領下,并沒有畏懼殘酷的斗爭和惡劣的環境影響,始終進行著革命斗爭。為了鼓舞廣大勞苦大眾的戰斗士氣,大別山人民堅信民歌對群眾的積極作用力,他們始終堅持信陽新民歌的創作。為了對群眾進行宣傳組織,他們編排演唱出了“窮人調”“長江歌”等一些革命歌曲來激勵廣大人民群眾前行,同時隨著紅四方面軍的不斷發展壯大,人民群眾心理充滿了對革命必勝的信心,隨后又出現了《反圍剿歌》《送郎當紅軍》《紅旗插遍大別山》等代表性的勝利之歌。其中《八月桂花遍地開》尤其受群眾喜愛并被廣泛傳唱,這首歌便是由當時信陽地區的文化工作者根據流傳于信陽商城地區的民歌《八段錦》改編而成并伴隨紅四方面軍唱遍全中國的。
三、信陽民歌的傳承發展
然而現在,信陽民歌雖經歷了輝煌的發展演變卻面臨著瀕臨失傳的境地。再特色的東西如果經歷時間的考驗長期沒有流傳,那些有價值的傳統終究會逐漸消逝,信陽民歌的傳承發展勢在必行。
(一)作用和意義
傳承發展信陽民歌的作用意義何在?就本質來說,信陽民歌在民族知識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信陽民歌很好地傳承并凝聚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歷史意義,信陽民歌是我們今天生活的現實寫照,同時也是對信陽地區人民群眾過去生活的實際記錄。信陽民歌是中原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一個重要的基石。一個茁壯的當下不能少了一個堅實的昨天,構建和諧的社會要沿用過去的文化傳承手段,它是一個連接,一個紐帶,自然地銜接歷史文化的昨天與今天,共同祈禱我們有個更美好的明天。作為現代人要更好地傳唱信陽民歌,口頭傳述等傳遞方式或者先輩們巧奪天工的創作手段,特別的社會實踐經驗要特別的關愛和保護,更要加以傳承與弘揚。
(二)建議和思考
1.端正思想認識
在信陽民歌傳承發展上,各級領導要首先認識到信陽民歌傳承發展的意義。充分認識到信陽民歌不僅承載著文化為民、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保障民眾文化權益的重任,而且為傳播主流文化、傳承中原文化、整合思想意識、引導價值取向、提升民族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最佳平臺。對于信陽民歌來說保護好才能傳承發展,保護信陽民歌就在于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覺性,改變全民的思想認識,加強全民的保護意識。
2.強化保護工作基礎
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保護,比如:對歌曲樂譜的記錄整理,并在文化館或者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所進行展覽和收藏;也可以通過信陽民歌進校園等活動對信陽民歌進行活態整體性保護等。政府部門在組織人事安排上,要依據國家相關政策,按照社區人口比例,確定文化專干的配備數額,定編定崗,按崗聘用。通過公開招聘,吸納擁有高學歷專業文憑的人員進入文化部門,充實文化隊伍,逐步實現所有人員專業化。
3.完善傳承人保護機制
民歌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傳承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以人為本,如果離開人,傳承就成了一句空話。失去了傳承人,信陽民歌的保護就失去了生命力,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它沒有形狀,沒有載體,唯一的載體就是傳承人,毋庸置疑,人是最重要的。重要的非遺保護就在于對傳承人的保護,如果沒有了傳承人,信陽民歌的傳承會就此打住,所以傳承人的保護是保護工作的核心,我們所希望的是現有的傳承人能夠廣泛收徒傳授技藝,讓信陽民歌不會退出藝術舞臺。傳承人承載著歷史的傳統和記憶,如果傳承人失去了就代表著那一段歷史記憶和文化形式的斷絕,非??上А?/p>
4.加大經費投入
多年來,資金短缺一直是制約信陽民歌傳承發展的制約因素。加強對信陽民歌的組織領導,就要強化政策保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提升信陽民歌的影響力。我國是一個民族音樂豐富多彩的國家,展望民歌的未來應該是光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勢在必行。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不是政府部門一人之事,而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民眾與各單位共同協調作用,只有這樣的保護才能真正做好傳承工作。同時加大相關經費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大力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門人才,讓信陽民歌永遠走下去。
5.創新信陽民歌的內容和形式
信陽民歌的創新,是傳承發展的靈魂。長期以來,信陽民歌的內容趨向于單純求樂、求美,演唱形式依然局限于群眾文藝社團演出、節假日文藝慶典、消夏納涼晚會等傳統、老套的模式。新形勢下,信陽應當立足傳承創新以中原文化為根的民族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教育、引導群眾,探索符合實際的形式和平臺。
四、結語
信陽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歷了從新生到繁榮。信陽民歌是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別山區的信陽勞動人民生產的吟唱,也是勤勞智慧的信陽人民世世代代一脈相承傳唱不息的生命之歌,它充分展現出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的智慧和藝術才華,生動地體現了信陽人民豐富美好的精神世界,完整全面地概括并介紹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信陽人民生產勞作的生活場景,同時又真實表達出群眾喜怒哀樂的情感世界和鮮明的審美取向。信陽民歌是信陽人民智慧的結晶,雖經千錘百煉仍不斷推陳出新,是任何珍寶無法替代與復制的。時代在發展,一切事物也都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行改變,所謂與時俱進這是時代潮流。但是,文化的傳承也是一條生命線,是保留民族文化經脈的生命線。我們一定要利用好身邊的資源,發揮社會和個人的支持作用,積極地傳承發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金項目:
本文為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非遺視角下的信陽民歌流變研究”的最終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4BYS028。
參考文獻:
[1]付玉蘭.信陽民歌研究[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2.
[2]趙靜.信陽民歌發展研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10).
[3]韓冰,黃鐵成.信陽民歌音樂結構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
[4]王璐.試論信陽新民歌的研究意義及現狀[J].黃河之聲,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