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燁 劉星星 張瀟淼
加快推進貴州三線軍工企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戰略思考
■ 李 燁 劉星星 張瀟淼

本文基于我國國防工業轉型升級戰略深入推進和貴州省工業強省戰略強勢推進的背景下,通過實地調研和文獻資料收集,對貴州“三線建設”的發展歷史進行回顧并進行了相應的評價,進而對貴州省“三線軍工企業”的發展現狀以及軍工企業在轉型升級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并闡述了貴州三線軍工企業轉型升級對于國家及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最后就貴州三線軍工企業轉型升級存在的問題從政府角度和企業角度分別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貴州有著“三線建設”奠定的雄厚的工業基礎和人力資本,抓住國防工業轉型升級與貴州工業強省戰略深入推進的歷史性機遇,發揮軍工企業的優勢,加快推進貴州三線軍工企業轉型升級,實現“軍民、軍地融合”,必能盡快擺脫貧困與落后的困局,打造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民族團結與社會的和諧。
60年代為了響應三線建設的號召,東部沿海及北部工業城市調動大批人力、物力向西南貴州轉移。1964年到1978年13年的投資累計達98.9億元,相當于1950年至1963年全省投資總和的2.7倍。建成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有174個,到1976年底形成的工業固定資產57.9億元,三線建設的成就為貴州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貴州的三線建設,幾乎涉及所有工業部門,其規模之大,項目之多,成就之顯著,影響之深遠,在貴州工業建設史上和社會經濟發展史上是空前的。
1.改善了貴州的工業布局
三線建設以前,由于受財力、交通、科技、人才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貴州的工業生產力布局以貴陽為重點,其他地區都比較薄弱。1965年,貴州省工業總產值為10億元,貴陽市就占了5.29億元。
在三線建設中,全省工業布局以原有城市為基礎,沿4條鐵路干線展開,使老的城市煥發了青春,新的城市拔地而起,逐步形成以貴陽為中心,包括六盤水、遵義、安順、都勻、凱里等不同規模、各具特色的新興工業城市,并在這些城市周圍形成了一批工礦集鎮。三線建設期間,沿海和東北地區一些企業遷入貴陽市,陸續組建了新天精密光學儀器廠、貴陽儀器儀表公司、鐵道部貴陽車輛廠、第三砂輪廠、第六砂輪廠、第七砂輪廠、貴州柴油機廠、貴陽工具廠、貴陽電線廠以及一些軍工企業,使貴陽逐步形成以卷煙、食品、冶金、機械工業為主,包括電力、煤炭、化工、建材、紡織、縫紉、皮革、塑料、造紙在內的14個工業部門、65個工業門類的綜合性工業中心城市。
2.極大地改變了貴州的工業結構
在貴州三線建設中,工業建設的重點是進行國防科技工業、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和機械電子工業建設。在全省1964年至1976年累計完成的基本建設投資中,工業投資占65%以上,其中國防科技工業占17.5%,煤炭工業占14.7%,冶金工業占9.7%,電力工業占8.9%,民用機械電子工業占4.8%,化學工業占7.5%,建筑材料工業占1.9%。經過三線建設,在貴州形成了航空工業基地(011基地)、航天工業基地(061基地)、國防電子工業基地(083基地)三大軍工基地,以及六盤水煤炭基地和電力工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建筑材料工業、機械電子工業等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業。到1976年,全省工業企業總數達到6798個。國有工業固定資產原值達到57.9億元,比1965年增加5.54倍;國有企業職工達到46.72萬人,比1965年增加2.56倍。在全省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擁有的固定資產原值中,機械電子工業占40.1%,煤炭工業占18.2%,冶金工業占12.4%,電力工業占11.3%,化學工業占8.4%。
3.提高了貴州的工業生產能力與工業科技實力
國防科技工業形成了從科研、設計到試制,從毛坯加工、基礎件加工、零部件加工到產品總裝,從元器件加工生產到整機裝配,從產品生產到工、夾、量、模具制造以及機床修理、產品包裝的綜合生產能力。其他工業部門的生產能力也有較大幅度增長。1976年與1965年相比,原煤生產能力增加6.1倍,發電裝機容量增加3.1倍,鐵礦石開采能力增加7.6倍,煉鐵能力增加4.5倍,煉鋼能力增加1.5倍,燒堿生產能力增加8.7倍,化肥生產能力增加2.9倍,水泥生產能力增加5.2倍。
在三線建設中,由于一部分科研、教學單位和大批企業內遷,給貴州帶來了大批科技人員、教學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大量較為先進的科研設備,大大地增強了貴州的科學技術實力,全省科研隊伍逐步發展成為包括中央各部所屬科研院(所)、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所、國防科技工業部門科研單位、地方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研究單位在內的科技隊伍。國防科技工業擁有的科學技術優勢,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逐步與貴州的生產力結合在一起,成為全省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總體規模與結構
通過“三線建設”,在貴州形成了航空工業基地(011基地)、航天工業基地(061基地)、國防電子工業基地(083基地)三大軍工基地,成為我國國防重要的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戰備基地。2013年貴州三線軍工企業全年共完成工業總產值超過400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10%。主要從事軍用或民用機械、電子類產品生產經營,這些三線軍工企業分屬航空、航天、電子、機械和國防科工委等部門,目前絕大多數企業屬國有獨資企業,以直線職能制管理模式為主,近年來更多的企業改制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企業,軍工產品仍然是三線軍工企業的主要職責,在保證國家軍品生產的同時,民品也有較大地發展。
(二)貴州三線軍工企業面臨的問題
1.企業社會負擔沉重
貴州三線軍工企業由于歷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因素,建廠時醫院、學校等非生產服務體系齊全,至今為止,每年仍然需要補貼大量經費,擬轉交地方,又存在接納能力有限,安置困難。另外,離退休人員,下崗分流和安置壓力加大。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國防科技政策的調整以及國防訂單銳減,在軍工系統進行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企業由于產能過剩,生產任務不飽滿,冗員增多,下崗分流壓力加大。
2.體制機制不合理
首先,企業的戰略決策受限。由于政府對國防科技工業的總體戰略規劃,作為下屬企業在重大項目招投標制度、決策機制上要受到上級企業的限制,沒有充分的自主決策權。
其次,三線軍工企業的投融資渠道較為單一,體制不完善,幾乎全由國家投資,投向僅限于國有軍工企業。因此出現兩個后果:一是國家投資不足,限制軍工企業技術進步和能力發展;二是民口和非國有企業不能享受同等待遇,難以進行公平競爭,影響它們參與軍工科研生產的積極性。
另外,企業評價體系不合理,多數三線軍工企業軍品市場封閉,壟斷性強;效益與投入不成正比,經費有效利用率不高;評價體系存在較大問題,審計、業績管理不健全;競爭、評價、監督、激勵等機制遲遲不能形成,缺乏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市場觀念和創新機制。
3.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表現為管理理念的落后,三線軍工企業在觀念、人事、資產管理等諸多的問題上受傳統的體制慣性的影響,在人事安排上,企業的領導人仍由集團任命產生;在生產經營上,軍品項目的生產仍以指令性計劃為主,“等、靠、要”的思想觀念沒有徹底根除,阻礙了軍工企業成為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另外企業民品的研發和生產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在企業內部民品生產受到歧視,這種不公平待遇使得集團在民品發展上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4.所處地理環境的限制,市場狹小
由于諸多三線軍工企業分布在偏遠的西南山區,交通不便利,同時配套的基礎設施跟不上,很多配套產品的生產也滿足不了企業的需求,使得企業不得不花更多的成本去東部沿海購買或者進口相關原材料和設備,占用了企業大量的資金,所處的西南地區市場狹窄,經濟落后,企業發展的大環境受到很大的限制。
5.高端人才緊缺,人才流失現象嚴重
三線軍工企業受傳統體制的影響,企業的領導人及決策人均采取上級任命的方式,不能為企業注入新鮮血液,阻礙了企業實現軍民融合的步伐。另外,高科技人才引進及流失現象也較為嚴重。三線軍工企業由于企業地理位置、人才激勵制度等原因,人才的引進及流失現象嚴重,這不僅影響了企業科研和技術工作的正常開展,造成企業人才斷層、競爭力削弱、發展后勁不足,而且會對原企業科技人員造成嚴重的心理沖擊,加劇了原企業科技隊伍的不穩定傾向,進一步導致人才流失惡性循環的局面。
1.有利于落實國家關于“軍民融合”的政策,促進軍民融合政策的順利實現
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政府部門從全局出發,把軍工企業實現軍民融合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進行統籌規劃。國發[2010]37號文件(《關于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的若干意見》)指出:要積極推動軍工開放,加強軍民資源互動共享,全面實施國防科技工業轉型升級戰略,大力發展軍民結合產業,堅定不移地走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進一步推進發揮國防科技工業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2012年國發[2012]2號文中指出,“發揮國防科技工業優勢,鼓勵地方科研單位和軍工科研院所合作,促進軍工、民用技術雙向轉化和科研機構資源共享,發展壯大軍民結合產業,推動軍工經濟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貴州省軍工企業的成功轉型有利于促進國家關于軍民融合政策的順利實現。
2.對工業強省戰略實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貴州省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在“工業強省”政策的指導下,貴州省“十二五”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國發[2012]2號)中提出“以國防科技工業為支撐,促進軍工、民用技術雙向轉化和科研機構資源共享,發展壯大軍民結合產業推動軍工經濟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重點培育汽車及零部件、工程機械、民用航空”三條產業鏈的發展為貴州軍工企業提供了政策保證。同時,貴州省軍工企業成功實現轉型升級也會帶動貴州省工業轉型升級發展,從而加速“工業強省”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
1.制定相應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首先,國家應該根據貴州省三大軍工集團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貴州省軍工企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同時,應該加大對三大軍工集團的扶持力度。如加大對軍工企業轉型升級的資金支持以及各項優惠政策的扶持。其次,地方政府也應該重視軍工企業的發展。地方政府在制定戰略措施時應充分考慮到軍工企業的實際情況,加大對軍工企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關注度。在軍工企業轉型升級出現問題時應及時進行指導并給予相應的支持。
2.建立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
由于貴州省軍工企業地處偏遠的西南地區,與其它企業相比較,物流成本過高,從而造成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壓力大。考慮到這些問題,政府應該采取措施建立并完善產業配套體系,對軍工企業發展軍民品提供有力的支持。如當地政府可以建立高新園區、產業園區。政府吸引相關的企業在此投資建廠,達到產業集群的效果。產業的集聚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軍工企業的軍民品成本降低,增加軍民品市場的競爭,從而促進軍工企業的發展。軍工企業軍民品銷售好,利潤多了,反過來也會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3.軍工企業要轉變思想觀念,解放思想
貴州省軍工企業要想成功的轉型升級,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轉變觀念。在軍工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首先要破除“軍工封閉”,“軍工特殊論”的觀念,樹立面向經濟建設,放開搞活經營思想;其次是軍工企業要破除單純靠指令性計劃,吃“軍工飯”傳統思想,樹立面向市場的思想,積極開拓民品市場;最后軍工企業要破除等、靠、要觀念,軍工企業積極開拓民品市場,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正確的思想觀念是軍工企業生產發展中戰略調整及企業經營戰術上的具有應變能力的前提。因此,思想觀念轉變仍是貴州省軍工企業能否很好的轉型升級的關鍵。
4.全面開展企業軍民融合管理體制創新
首先,貴州省軍工企業要優化公司的組織結構。貴州省三大軍工集團中各企業的軍品、民品發展的基礎、科研開發程序、市場經營的特點不盡相同,各公司以軍為主的經營方針嚴重制約了民品的發展,因此,集團下各公司應該盡快實施軍民品分線經營,讓民品獨立面對市場,加快發展。在實現軍民品分線經營的前提下,民品生產經營單位作為獨立部門運作,成立獨立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事業部,或者參與其他企業的股份合作,成為參股公司。其次,軍工企業逐步實現產權多元化。軍工企業應以產權制度改革為中心,變革為真正意義上的股份制公司,形成公司決策、計劃、發展的多元制衡機制,促進民主管理、科學決策、多方參與、風險共擔,從而解決企業內部權責不清的問題。
5.加強與當地經濟的融合,開辟產業發展新途徑
貴州三線軍工企業應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協調,把與地方經濟融合作為推進軍工企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途徑。首先,對資本和技術密集的軍民結合高技術產業,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原則、發揮地方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政策優勢等,采取地企合作、聯合共建等方式,在軍工資源集中的地區建立若干高技術產業基地。其次,對于三大軍工集團的優勢產業,充分發揮集團的積極性和組織作用,鼓勵通過生產要素整合和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吸納地方優勢資源,實現融合發展。最后,對于貴州的優勢產業,軍工企業應該積極進入,形成優勢互補的經濟共同體,加快發展。

70 80年代貴州三線企業分布圖
6.加強研發投入,建立科技創新體系
首先,貴州省軍工企業應該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根據公司的軍民品發展規劃,按照“啞鈴型”企業結構要求,結合企業信息化建設,重點加強重點關鍵工序和能力的改造,同時,利用高新技術對現有設備進行改造和提升,盡量節省改造成本。從而提升軍工企業的裝備水平。其次,軍工企業應該充分利用軍工企業的高技術優勢,將軍工高新技術轉為民用,以持續支撐民品的技術領先優勢,獲取軍品與民品的戰略協同。最后,軍工企業要克服重技術開發輕市場開發、重新項目開發輕項目持續創新的傾向,企業在加大技術投入的同時,應加大市場開發力度。在技術開發階段,重心在產品研究開發上;在技術開發成功后,重心在生產和市場開發;打開市場后,重新回到產品研究開發,以促進產品的升級換代,保持技術的持續領先,從而實現技術能力與市場驅動能力的動態整合和協調發展。
7.建立人才激勵機制,重視經營管理人才的培訓
貴州省三大軍工基地應該建立有效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各類人才的潛能,為企業發展提供支持。首先,建立民品發展激勵機制。軍工企業應該建立民品發展的考評制度,制定和落實相應的激勵措施,把民品發展作為考核成員單位領導班子的重要內容,以經營管理人員和核心技術開發人員為重點,實行經營者年薪制,積極探索持股經營、技術入股、收益提成等激勵方式。其次,造就一支優秀的經營團隊,加強對經營管理人員的培訓。在開發軍民品的過程中,根據產品特點、產業特點和企業實際情況,建立既有分工、又有協作、創新進取、充滿活力的經營團隊。
1.毛蘊詩,吳瑤.企業升級路徑與分析模式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9(271): 152-154.
2.毛蘊詩,汪建成.基于產品升級的自主創新路徑研究[J].管理世界,2006(5):14-20.
3.張濤.國有軍工企業轉型的管理思路與對策[J].中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 (21):17-19.
4.王林喜,王宏林.創新驅動促進軍工企業軍民融合發展[A].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第14分會場: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論壇文集[C],2013.
5.郭永輝.基于制度視角的軍民融合技術創新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3):14-17.
6.李燁,楊存堯,張瀟淼.國外軍工企業轉型升級的經驗借鑒與啟示[J].中國軍轉民,2014(12),72-77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