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 威 賈懷東
美國制造業的自我救贖
■ 連 威 賈懷東

如今,在經濟危機的重壓之下,美國重新祭起制造業大旗,希望以此為美國帶來源源不斷的就業機會。然而,制造業回流和全球化分工模式是背道而馳的,是一條“逆全球化”的不歸之路,奧巴馬如此不遺余力地拯救就業市場,暴露了美國經濟的尷尬和無奈。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許多人因此陷入嚴重的生活困境。隨著美國經濟逐漸走出陰影,美國人發現,失業率劇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越來越多的制造業向全球經濟低成本地區大量轉移的結果。為此,奧巴馬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旨在復興制造業的提振政策,號召全球的制造業企業回歸美國,力圖重塑美國制造業的輝煌。
讓美國制造業回歸,是奧巴馬擴大再就業計劃的重大決策。奧巴馬在其競選綱領中雄心勃勃地提出,要通過“再工業化”計劃,為美國創造100萬個就業崗位。為此,美國自2009年開始,便陸續出臺了“制造業促進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計劃”和“購買美國貨”及“內保就業促進”等相關支持政策。
幾年下來,奧巴馬的努力沒有付諸東流。美國供應管理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8月美國制造業活動增長加速,增幅為近三年半以來最高。另外,新訂單分項指數觸及10年高位”。另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14年因飛機和汽車需求強勁,制造業異常活躍,截至2014年6月,美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連續保持了60個月的擴張態勢。在過去3年里,制造業為美國創造了52萬個工作崗位。
在此背景下,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對年銷售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制造業公司進行了一項專門調查,其中,“67%的橡膠和塑料制品企業、42%的機械制造企業、41%的電子制造企業、40%的計算機制造企業、35%的金屬制品企業”,希望把生產從中國轉回美國。
新工廠的運營,給能源及相關行業帶來了商機。波士頓咨詢集團預計,從2016年開始,美國石油化工產品的出口將迅速增長,到2019年其出口額將達370億美元左右,至2020年,美國在制造業領域可以創造200萬至500萬個新就業崗位。這相當于美國制造業在過去十年所損失掉的就業崗位的1/3至3/4。
另外,為鼓勵制造業回歸,2014年沃爾瑪向全球的美國制造業公布了一項采購計劃,承諾在未來10年里,購買2500億美元的“美國制造”。受此影響,許多企業決定重回美國市場,為本國帶來更多的工業崗位。
美國制造業的復蘇十分明顯,這樣的變化來自于勞動成本的下降、新能源技術開發、制造業的研發創新以及有利的稅收和金融支持。
首先,隨著近年來中國工人工資水平的大幅攀升,美國的工資水平正在逐步趨于穩定,換言之,中美之間的工資差距正在縮小。美國工會說服工人以“靈活的態度”接受現有的工資待遇,從而把就業崗位留在美國。數據顯示,10年以來,中國工人的工資和福利以每年接近20%的速度增長,而美國制造業工人的工資和福利水平在原有基礎上,只增加了4%。中國相對于美國低成本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正由原來的55%驟減至39%。如果綜合考慮貨物運輸和倉儲庫存及其他成本因素,在美國制造某些產品的生產成本與在中國生產已經相差不多,正如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不久前發布報告所指出的:“到2015年,多數面向北美市場的商品,在美國部分地區生產將會變得和在中國生產一樣經濟”。因為是這些行業的運輸成本遠高于人工成本,如果在更加接近北美市場的美國生產更加有利可圖。
其次,能源領域發生的變化也幫助美國壓低了制造業成本。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研究,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受到能源成本及工業用地成本的嚴重侵蝕,在最近10年里,“中國工業用電成本上升了66%,天然氣成本上升了140%左右”。但是,大洋彼岸的美國,仰仗其獨有的水力壓裂法及其他技術突破,不僅大幅提高了頁巖氣產量,而且推低了能源價格,為美國制造業的回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能源成本優勢和新的投資熱點。據國際能源署發布的數據顯示:“德國工業用戶所支付的電費要比其美國的競爭對手高出2.4倍”。
再次,技術創新為美國高端制造業注入了新動力。奧巴馬在第二次國情咨文中,誓言繼續把高端制造業作為美國經濟戰略的核心目標,對納米、新型材料、3D打印、人工智能、高端機器人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為了保持美國在高端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通過生產“可以節約勞動力的新科技制造的、更為精密的產品”,提高美國勞動力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工人就業數量,從而為未來經濟增長和競爭力奠定基礎。
最后,有力的宏觀就業政策和稅收金融支持,為美國制造業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2010年8月,美國通過《制造業促進法案》,降低了為制造業提供原材料的進口關稅,為美國制造業帶來了46億美元的產業增加值和將近9萬個工作崗位。緊接著,又在《創造美國就業及結束外移法案》中提出,終止把業務轉移到海外的美國公司所享受的稅收減免,為回遷企業提供必要的財政補貼,擴大國內制造業的稅收優惠,鼓勵企業把移往海外的公司業務遷回美國。2013年美國政府還在預算方案中提高了對制造業研發的撥款額度,使國內制造商從政府提供的補貼中獲益。另外,長達6年的量化寬松政策,為制造業提供了大量“廉價美元”,使“美國制造”在北美及其他國際市場大行其道。
美國憑借鋼鐵、汽車和房地產等領先地位,在制造業大國的寶座上稱雄了一百年,進入21世紀以后,驅離和淘汰傳統制造業成為美國進入后工業時代的標志。如今,在經濟危機的重壓之下,美國重新祭起制造業大旗,希望以此為美國帶來源源不斷的就業機會。然而,制造業回流和全球化分工模式是背道而馳的,是一條“逆全球化”的不歸之路,奧巴馬如此不遺余力地拯救就業市場,暴露了美國經濟的尷尬和無奈。

美工廠場景
第一,人工成本是中美制造業無法消弭的差距。美國制造業回流,得益于中國工人工資的連續上漲。但不等于說中美工人工資差距就不復存在了,有關資料表明,如果用勞動力平價計算,美國人工成本仍是中國的6倍。這樣一來,在美國的人工成本仍遠高于中國的情況下,除了機械化程度高的計算機、家電和電氣設備、汽車裝備、金屬制品、機械設備以及橡膠制品等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不超過25%的非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以外,一般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不可能遷到美國。因此,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的重要生產基地,短期內不會發生動搖。
第二,能源價格走低不會給美國制造業帶來實質性推動。近年來,美國頁巖氣開采技術的全面突破和商業開發,有力地壓低了天然氣價格,為美國本土制造業復蘇注入了一支強心劑。但是,天然氣價格走低,只能為美國制造業帶來短期的收獲,卻不能改變稅收、工資成本、市場需求、競爭對手和監管規則等長期制約。即使中國成本上升,美國制造業也會將生產轉移至越南、印尼或墨西哥等其他地方,不必大舉回歸美國。
第三,制造業大規模回流只是一個傳說。也許制造業回流在美國還會繼續,但大規模回歸顯然不會成為主流。美國在高端制造業方面領先于中國,但這些企業能為美國新增多少就業機會,卻是一個未知數。據美國智庫最新報告:“盡管美國連續四年實現了就業增長,過去三年創造了52萬制造業工作。但美國2007年至2009年流失了250萬個制造業工作”。“美國近幾年創造的制造業工作僅僅為金融危機及隨后衰退期間流失工作的五分之一,制造業復蘇根本不存在”。因此,制造商不會為奧巴馬美好愿景所蠱惑,相反還會對供應鏈及全球市場進行全面評估,最終作出理性判斷。
(作者單位:空軍航空大學創新理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