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濟溫
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管理初探
■ 崔濟溫
積極探討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風險管理問題,對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大膽而又穩妥地推進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深度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風險是指可能發生的危險。“有可能發生危險,但又不是必然發生危險”這一蓋然性,是風險的本質特征。如果我們事先意識不到風險,則風險往往就可能發生;與此相反,如果我們事先能夠及時地預測風險、準確地識別風險,并且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甚至可以避免風險的發生。這正如古人所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所謂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本文主要是指地方研發、生產、維修軍事裝備的企業為軍方提供裝備檢測、維護、修理等技術保障的一種模式,也可以說是軍方利用地方相關裝備企業的力量實施裝備保障的一種模式。“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既是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模式應當具備的基本職能,也是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主要特征。所以,積極探討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風險管理問題,對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大膽而又穩妥地推進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深度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任何風險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由相應的誘因引發的。只有找準風險的誘因,才能準確地預測風險;只有消除誘發風險的條件,才能有效地防止風險的發生。因此,研究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風險問題,應當首先深入分析可能引發風險的主要原因。由于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是軍方與地方裝備企業之間的相互融合,所以,引發風險的主要原因,既可能源自于軍方,也可能源自于地方。
(一)軍方可能引發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主要原因
就一般情況而言,軍方可能引發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主要原因大體上有三個方面。一是對可能發生的風險事先估計不足。由于軍隊是需求方,并且擔負著應急和應戰等特殊的任務,因而一旦發生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方面的風險,遭受損失的將主要是軍方,有時甚至完全是軍方。所以,如果軍方不能及時準確地預測可能發生的風險,也就不可能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因而風險的發生也就在所難免。
二是未能及時有效地協調國家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當前,我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在國家將以“壯士斷腕”的堅強決心攻克改革難關的過程中,可能會出臺一些涉及到地方裝備保障企業為軍隊提供裝備保障的重大政策法規。為了使新的政策法規更加有力地推動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深度發展,需要軍方高層決策機關積極主動地與國家有關部門進行協調。假如由于軍方未能及時有效地協調等原因而導致相關法規缺失或者嚴重滯后,則很可能會因此而引發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風險。
三是對地方裝備保障企業的保障行為督導不力。由于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主要是軍方利用地方裝備保障企業的力量為軍隊提供服務保障,因此,在地方裝備保障企業對軍隊實施服務保障的過程中,軍方需要按照政策法規與合同約定對其進行監督和指導。若軍方對地方裝備保障企業的監督指導不力,也可能導致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發生。
(二)地方可能引發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主要原因
從總體上講,地方可能引發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主要原因大體上有四個方面。一是經濟利益方面的原因。為軍隊提供裝備保障的地方裝備企業,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是一個永恒的目標。地方裝備保障企業依法獲取相應的經濟利益是無可非議的。但無論是由于其自己的原因還是其他原因,如果地方裝備保障企業在為軍方提供服務保障中獲利微薄時,有的企業則可能會因此而降低裝備保障質量,也可能直接或變相地采取其他消極手段來應付軍方,以此達到己方經濟利益不受損失或少受損失之目的;當地方裝備保障企業在為軍方提供服務保障中無利可圖時,特別是其經濟利益嚴重受損時,有的甚至可能違背合同約定而放棄依法擔負的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責任。
二是人身安全方面的原因。對于參與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活動的地方裝備保障企業而言,保障部隊實兵實彈演習、搶險救災、反恐維穩等軍事行動,不僅比日常的裝備服務保障要勞累得多,而且必然會考慮自身的安全問題。特別是地方裝備保障企業擔負部隊作戰的裝備保障任務時,則會更多地顧及自身的安全,并很可能會因此而給完成戰時的裝備保障任務帶來風險。美國勞工部披露的數據表明,在海灣戰爭中為美軍提供服務保障的承包商及其雇員總數約為12萬人,其中到2006年底至少有769人身亡、3367人受傷,傷亡人數約占3.5%。
三是國家政策調整方面的原因。國家對相關政策的調整改革,往往會影響到擔負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任務的地方企業。當其自身利益受到較大影響而又得不到及時解決時,則可能會因此而引發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發生。
四是地方裝備保障企業自身發生變故方面的原因。例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擔負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任務的企業,在復雜而激烈的競爭中,既可能由于經營不善而倒閉,也可能由于債務問題而破產,還可能由于法人代表違法亂紀而被剝奪人身自由。諸如此類的原因,都可能導致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發生。
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風險預測,是指采用相應的方法和程序,對可能存在的風險事先進行分析和推測的活動。預測風險的目的,是為正確處置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風險提供科學依據。
(一)預測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基本方法
經驗判斷法,是依據積累和掌握的相關經驗,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對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風險進行推測的一種常用方法。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依據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憑借以往對同類事件預測的成功經驗,按照觸類旁通的事物認知過程進行風險預測。
在運用經驗判斷法對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風險進行預測時,通常應當具備下列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對預測對象要有深刻的理性認識,熟悉其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二是掌握有足夠的相關經驗;三是要有相關專家輔助領導和機關進行預測。
經驗判斷法的主要優點是:操作簡潔,能夠迅速得出結果;預測過程中耗費相關資源較少,對硬件條件要求不高。這一方法的主要缺點是:預測的結果量化程度不夠高,容易受經驗思維的影響。
邏輯推理法,是根據風險發生的客觀規律,借助邏輯學相關原理,通過對風險的“前因”與“后果”相互依存關系的推理判斷,預測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一種方法。運用邏輯推理法通常應當具備下列三個基本條件:一是誘發風險的風險源較為清晰;二是風險源與風險之間的因果關系比較清楚;三是預測的對象較為簡單。邏輯推理法的主要優點是:操作比較簡便,預測活動耗費和占用的資源較少;預測結果緊扣導致風險的誘因,可靠性較高;預測過程推理嚴謹,能降低其他復雜因素的影響。這一方法的主要缺點是:方法比較抽象;有時可能容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
標準衡量法,是依據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法規、標準、規程、制度等,衡量有關方案計劃、組織實施的方法及程序等是否存在偏差,并據此預測其風險的一種方法。該方法以法規制度為準繩,將實際狀況與標準之間的差距作為預測風險存在與否的衡量尺度。
運用標準衡量法通常應當具備下列二個基本條件:一是法規制度比較健全,能夠為預測風險提供所需的衡量標準;二是風險的預測者能夠全面準確地掌握標準的內容,并能夠正確地運用衡量標準。標準衡量法的主要優點是:以標準和客觀實際為依據,能夠減少人為假設等主觀因素可能造成的誤差;便于操作,預測活動本身耗費的資源較少;預測的結果精準度較高。這一方法的主要缺點是:由于預案已經制訂,甚至正在實施過程之中,如果判斷結論為風險等級較高,那么相應的糾偏工作將會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進行,因而會使下一步的工作比較被動。
(二)預測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基本依據
預測風險的依據,是正確預測風險的依托和根據。能否正確地選擇和運用預測風險的依據,直接決定著預測風險的質量和效果。從總體上講,預測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主要依據通常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相關政策法規。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各項政策法規,既是客觀規律的科學總結,也是約束軍地雙方的強制性規定。凡是已經出現或者可能出現違反政策法規的行為,往往就預示著風險的存在或者風險即將發生。因此,政策法規是預測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主要依據。第二,相關環境條件。與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密切相關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環境和條件的發展變化,往往潛藏著風險的誘因。特別是相關環境條件發生逆向變化時,更容易導致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發生。因此,應當將相關環境條件的變化作為預測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預測的重要依據。第三,相關需求變化。軍隊需要地方提供裝備技術服務保障的種類、數量、質量、時間、地點等發生變更時,往往容易誘發風險。因此,也應將其作為預測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依據之一。
(三)預測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基本要求
預測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多種預測方法綜合運用。預測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方法雖然有多種,但其各自都有長處和短處,并且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各異,適用的對象也不盡相同。因此,選用預測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方法時,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情制宜,多種方法綜合運用,使其揚長補短。運用各種方法預測出的結果應當相互驗證,以確保風險預測結論的準確性。二是要準確把握預測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時機。如果風險預測過早,則往往會由于相關因素仍然在發展變化而導致預測的結論不符合實際;如果預測風險過遲,則往往會影響到對風險的及時處置,甚至可能成為時過境遷的“馬后炮”。三是要尊重客觀規律。預測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風險時,必須尊重事實,嚴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不僅要防止“長官意志”和“想當然”,而且要堅決杜絕弄虛作假。否則,將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處置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風險,是指在風險預測的基礎上,正確地采取針對性措施,對可能發生的風險積極地進行防范、規避、應對的活動。其基本程序通常是“一防范,二規避,三應對”,并應當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尤其是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這三個步驟,既不能隨意省略,更不能相互顛倒。否則,將難以達到預期的處置效果。
(一)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防范
防范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風險,就是及時地采取針對性措施,力求防止風險的發生。其根本目的,是防患于未然。任何風險的發生,都有其特定的誘因和條件。防止風險的發生,就要針對引發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誘因和條件,及時地采取遏制措施,盡力消除其誘因,破壞風險發生的條件。
比如,當國家相關政策調整改革時,如果軍方預測到將會對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產生不利影響時,則應當積極地提出合理化建議,及時地協調并主動參與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的科學論證,促使其進一步調整完善相關內容,以便把由此可能帶來的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規避
規避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風險,就是對不可防范(包括防范無效)的風險,主動地避開,以免遭受損失。規避風險,既不是消極地回避,也不是被動地躲避,而是積極主動地避開。盡管難以完全防止各種風險的發生(或者雖然采取了措施但未防范成功),但如果采取變換空間、變換時間、變換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任務的承擔者等相應措施,則完全可以避免風險帶來的損失。
比如,軍方當得知正在承擔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任務的地方企業,由于生產經營管理不善,或者法人代表違法亂紀等原因,不再適合擔負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任務時,如果能夠及時地依據相關法規取消其資格,并另選其他可靠的企業取而代之,則可以有效地避開風險。
(三)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風險的應對
應對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風險,就是對于既不可防范(包括防范無效),又不可規避(包括規避無效)的風險,采取相應措施予以應對,其目的是力求將風險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比如,當社會上承擔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任務的企業人員,到搶險救災第一線,特別是到戰場上執行裝備保障任務時,就有可能受到自然災害或者敵人火力的傷害。對此,軍方雖然不可能保證其每一個人的絕對安全,但應當采取加強防護的各種有效措施予以應對,以盡可能地減輕其受威脅的程度,把可能受到的傷害降到最低。
航天展示中心
(崔濟溫,國防大學軍事后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