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福玲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0)
授權理論在社區高血壓病人教育中的應用與研究
范福玲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0)
目的 探討以授權理論為指導的高血壓健康教育對高血壓病人自我效能的影響作用。方法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漯河市兩個社區的79例高血壓病人分為干預組(40例)和對照組(39例)。對干預組進行以授權理論為指導的高血壓健康教育,對對照組進行社區常規管理。教育結束后,對兩組進行電話隨訪,分別在干預前和干預后8周、干預后第4個月及第8個月評價病人高血壓控制的自我效能。結果 干預后干預組不同時間點高血壓控制自我效能量表總分及規律運動、遵醫囑用藥、血壓監測、預防及處理異常癥狀的得分較干預前高(P<0.05);干預后干預組飲食調節、遵醫囑用藥、血壓監測、自我效能總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結論 以授權理論為指導的高血壓健康教育在提高病人高血壓控制的自我效能方面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高血壓;授權理論;健康教育
高血壓是一種嚴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同時也是腦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其發病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高血壓的綜合防治是降低患該病的人群心腦血管病發病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國目前防治工作中出現了“三低、三高、三誤區”的現象,即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低;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不愿意服藥、不難受不服藥、不按醫囑服藥。高血壓有效控制率低是一個普遍問題。高血壓病人由于個體因素的影響,容易成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居民健康及生活行為觀念陳舊、自我保健意識較差、對慢性病危害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對慢性病危害的知曉率低、對危險因素干預措施的意義認識不夠。授權理論給病人提供知識、技能與資源,使個人或群體能積極參與決策,并通過行動來改變自身的不利處境,從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從無權的被動者轉變為能控制自己生活的主動者,并且成為影響他人、組織及社會環境的主動者[1-2]。高血壓授權教育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相互協作的教育方式。通過社區健康促進來控制高血壓對人類的危害成為當今的研究熱點。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以授權理論為指導的高血壓健康教育來激發與提高病人自我健康管理的動機及自我效能,達到病人做出行為改變、穩定控制血壓的目的,同時也進一步驗證以該理論為指導的高血壓健康教育是否適用于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高血壓人群。
1.1 對象
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在漯河市兩個社區,根據納入及排除標準選取90例高血壓病人。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入選標準:(1)依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的診斷標準,經臨床醫師診斷為高血壓;(2)年齡50歲以上;(3)表述正常、生活能自理、溝通無障礙并自愿參加者。排除標準:(1)有語言及溝通障礙者;(2)存在精神障礙者;(3)有其他嚴重疾病者。
在研究實施過程中,干預組退出者5例,對照組退出者6例,最后參與研究的共有79例病人,干預組40例,對照組39例。兩組病人年齡、性別、病程、文化程度、經濟收入、醫療保障及高血壓控制自我效能量表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預組 實施以授權理論為指導的高血壓健康教育。根據病人個人的時間安排將其分為8個小組,每組4~5人。每個小組接受連續8周的高血壓授權教育課程,每周1次,每次90分鐘。教育結束后每月進行電話隨訪1次,每次5~10分鐘,共8個月。隨訪的主要內容是了解病人在運動、飲食控制、用藥依從性、血壓監測及其他監測項目的管理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協助病人分析相關原因,并制訂下一步管理策略與目標。
(1)教育內容。教育內容分為6個部分:高血壓基本知識、高血壓飲食治療(包括中醫的藥膳知識)、高血壓運動鍛煉、口服降壓藥物治療、高血壓自我監測及負性情緒管理。
(2)教育形式。授權理論的本質是強調病人對自身生活的控制能力,該理論認為病人有能力也有責任對自身疾病的管理做出選擇,并付諸于行動。以授權理論為指導的高血壓健康教育更側重于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為醫護教育者要相信病人對疾病的管理能力與責任,因此醫護教育者充當的角色是協作者,教育的方式應始終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這也是與傳統說教式教育最根本的區別。因此,本研究采用小組協作討論和同伴支持教育的形式,教育者一方面促進小組成員間情感與經驗等的分享,創造激勵氛圍,使病人主動提出問題和需求,創造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鼓勵病人主動與其他小組成員及教育者討論,制訂個體化的管理目標與計劃。而同伴支持教育為常規健康照顧支持提供了低成本、靈活的補充途徑,通過同伴支持教育,病人既可以得到別人的支持,也可以把自己的成功經驗與別人分享,為他人提供支持[3]。病友間的經驗交流與分享是整個教育過程的主體,醫護教育者主要協助病人發現問題、制訂個體化的高血壓控制目標與計劃。
(3)教育方法。第一步:幫助病人明確問題,鼓勵病人表達與疾病相關的各種想法。作為傾聽的教育者需要創造融洽的氛圍,鼓勵病人討論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影響,不做任何評價,使病人感到被尊重,同時促進下一步討論。第二步:幫助病人表達情感,協助病人明確自身存在的問題。教育者以討論的形式講授高血壓的基本知識,協助病人加深對疾病的認識,以進一步明確需要改正的問題。第三步:設立切實可行的目標。協助病人制訂個體化的高血壓管理目標。教育者主要的任務是促進病人相互討論、相互支持,并相互提供高血壓的管理建議,進而制訂個體化的高血壓管理目標,在此基礎上,教育者要給予病人相應的指導。需要強調的是,目標制訂應當遵循個體化原則,千萬不可強迫病人聽從教育者的建議。第四步:制訂計劃,評估計劃的可行性。在每次課程的結束階段,教育者需了解病人對所制訂目標與計劃的認可程度以及對實施目標與計劃的信心及準備情況,如實施的首要內容、時間、地點,支持的獲取,達到目標的標準等。第五步:評價結果,協助病人自我評價目標與計劃的完成情況。在上課前先評價前一次課所制訂目標及計劃的完成情況,鼓勵病人分析失敗的原因或總結成功的經驗。通過這種反思性實踐來提高病人的行動策略執行力,同時建議其他病人對那些未達成目標的病人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協助其進一步調整目標及計劃。
(4)教育技巧。授權教育注重發揮病人在疾病自我管理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因此,一些社會心理學方面的溝通技巧在教育過程中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指導性傾聽、開放性提問、共情、適時鼓勵、教育結束階段的授權等。
1.2.2 對照組 采用社區常規管理,如每月或每季度進行一次免費測血壓活動、門診擺放高血壓健康教育資料以供病人閱讀等。
1.2.3 隨訪 教育結束后,對兩組病人同時進行電話隨訪,隨訪的內容、方法、形式均相同。
1.3 評價指標
干預前和干預后8周、干預后第4個月及第8個月評價病人高血壓控制的自我效能。
采用高血壓控制自我效能量表[4]進行評價,該量表由5個維度和21個條目組成:飲食調節6個條目、規律運動4個條目、遵醫囑用藥3個條目、血壓監測4個條目、預防及處理異常癥狀4個條目。該量表已在國內多次使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采用Likert 5點記分法:1分為完全沒有把握;2分為有二三成把握;3分為有五成把握;4分為有七八成把握;5分為完全有把握。分值越高自我效能就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4.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對符合正態分布及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比較不同時間兩組病人評價指標的變化趨勢。
表1 兩組病人高血壓控制自我效能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病人高血壓控制自我效能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比較(±s,分)
項目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 時間比較 組間比較 交互比較FP飲食調節1.829第8個月23.32±3.76 19.27±5.35 14.18±3.83 11.84±4.31 13.84±1.33 11.54±3.05 13.66±2.80 11.32±3.91 16.45±2.59 14.70±3.70 102.00±12.17 86.86±18.91 0.14311.088干預組對照組干預組對照組干預組對照組干預組對照組干預組對照組干預組對照組0.0013.6800.013 22.02±4.79 21.41±5.66 12.71±4.72 13.41±4.77 12.68±2.51 12.62±2.67 12.55±3.80 11.68±3.93 14.89±3.46 15.38±3.47 94.68±14.70 93.65±17.96規律運動6.587 FP FP 0.0002.3130.13312.2760.000遵醫囑用藥血壓監測預防及處理異常癥狀總分8周23.18±4.35 20.41±5.49 14.16±4.18 15.16±3.20 14.00±1.45 13.19±1.76 14.34±3.02 11.59±4.39 16.79±2.70 15.43±3.05 106.20±10.77 92.76±15.25第4個月24.37±2.80 20.78±4.37 16.11±2.42 12.43±3.48 14.29±1.87 12.46±2.67 14.13±2.85 11.41±4.15 17.05±2.14 15.84±3.45 107.82±9.01 92.00±16.72 6.122 2.769 5.710 9.675 0.001 0.043 0.000 0.000 11.406 8.404 2.701 15.015 0.001 0.005 0.105 0.000 6.804 3.942 4.161 12.026 0.000 0.009 0.007 0.000
自我效能指的是人們成功實施和完成某個行為目標或應付某種困難情境所具有的信念,只有當個體相信自己具備完成某項任務的能力時,才能積極付出努力并克服困難,以完成既定的計劃和目標[6]。授權理論認為,權能是客觀存在的,高血壓病人本身具有進行自我健康照顧的責任和能力,教育者最需要做的是幫助病人重新樹立自我健康管理的信心,并把信心融入自己的實際行動當中,同時激發他們行為改變的動機。當權能被激發與增強時,主觀上的權能感(自我效能感)以及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感也會增強。因此,本研究以授權理論為指導,并根據量表內容要求制訂高血壓授權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通過授權過程達到增強自我效能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不同時間點干預組高血壓控制自我效能總分以及規律運動、遵醫囑用藥、血壓監測、預防及處理異常癥狀的得分顯著高于干預前(P<0.05)。干預后干預組飲食調節、遵醫囑用藥、血壓監測、自我效能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高血壓授權教育能較好地增強病人高血壓控制的自我效能,考慮與以下因素有關:(1)授權理論強調病人有責任和能力對高血壓進行自我管理,病人是疾病的管理者和決策者,而教育者只是協助者。本次高血壓授權教育以增強病人自主選擇、自主決策為主,在教育過程中通過集體討論和同伴支持教育的形式來確認問題,從而有效引導病人討論自身存在的問題及表達自己的想法,使病人之間認識到所具有的共同問題,促成集體觀點,減少自責和壓力,同時積極尋找失敗原因,進而使病人高血壓自我管理的主觀能動性及自我效能感得到激發和增強。(2)教育者與病人共同制訂個體化目標與計劃,然后根據實施情況,病人在教育者的協助下及時尋找失敗原因或者總結成功經驗,同時對目標與計劃進行修訂,通過這樣不斷反思、實踐,從而完善病人的行動策略。
本次調查對象絕大多數與子女居住在一起,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及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病人對高血壓的管理。這提示我們:(1)新行為的形成需要反復實踐和強化,而在鞏固新的行為時,需要結合老年病人認知變化的特點。(2)家庭成員的支持對老年病人高血壓的自我管理非常重要,應當將家庭成員列為高血壓教育的重要對象。
[1]St-Cyr T D,Gallagher F,Bell L,et al.Empowerment interventions,knowledge translation and exchange:perspectives of home care professionals,clients and caregivers[J].BMC Health Serv Res,2008,8(1):177.
[2]Zimmerman M A,Warschausky S.Empowerment theory for rehabilitation research: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Rehabilitation Psychol,1998,43(1):3-16.
[3]Heisler M.Overview of peer support models to improve diabetes selfmanagementandclinicaloutcomes[J].DiabetesSpectrum,2007,20(4):214.[4]王景璇,王瑞霞,林秋菊.門診診斷初期非胰島依賴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照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J].護理雜志,1998,45(2):60-73.
[5]王君俏,劉明.成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與自護行為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6):429-431.
[6]楊廷忠,鄭建中.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R195
B
1671-1246(2015)14-01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