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荷詹王鎮
(1 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2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3 甘肅高級人民法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庭審語言規范化研究
張 荷1,2詹王鎮3
(1 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2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3 甘肅高級人民法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當前,我國庭審語言存在諸多問題,為了提高司法活動質量,增強法律實施權威性,為依法治國的實現打好基礎,庭審語言的規范化勢在必行。規范的庭審語言需要遵從準確、簡潔、典雅三個方面的準則,通過采用多樣化手段和措施提升庭審語言的整體水平。
庭審;語言;規范化
庭審活動需要通過語言來加以表達。我國自古以來,通過長期的古代司法實踐形成自己獨特庭審語言,它是語言學自身與社會文化融合的產物,它是從無到有,從籠統到具體,從模糊到準確,從隨意到規范的過程。隨著國外法律引進中國,我國司法語言也在與西方法律文化碰撞中裂變乃至升華。傳統司法語言的表達粗略和失范在中西法律文化的碰撞中需要規范化才能準確、明晰、得當,才可能體現司法權威。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依法治國迫切要求司法語言的規范化來解決司法實踐中語言失范問題。

庭審語言是一種機構性語言,機構性話語就是指發生在一種職業內部或在工作環境中的話語。“庭審語言又是一種‘現場即席話語’,即根植于某一時空,是動態的、變化的語言,而且說話人的語言受動機與目的驅使”[1]。庭審語言是有明確目的引導的語言。法官是要通過庭審來解決糾紛實現司法公平正義。庭審語言活動有嚴格的規約性和程序性,一切審判皆須在法律規定的程序下進行。
“法律語言規范化是指按照既定的標準使用表述法律意義的詞匯、語法,逐步消滅不規范的現象,減少直至消滅法律意義的分歧,增加統一性的過程。”[2]法庭語言的規范指的是法官在法庭上使用音調、手勢,姿態等規則來進行語言表達。法官使用規范的語言進行表達可以使當事人直觀感受司法的公正、公平,同時又不失親和力。
1.3.1 法律語言是區別原始社會與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
一個國家或一個時代法制水平的高低可以通過法律語言的水平來體現。庭審語言水平高的標準就是語言的規范性。法律語言的規范,不僅包括詞語和句子的規范,還包括語體以及文本的結構等方面的規范。對于庭審語言而言就是庭審過程中以語言來表達的法律意義的規范。
1.3.2 法律語言規范化是法治的基礎工程,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當前依法治國的迫切需要。
庭審語言規范化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實現。庭審語言規范化為司法公正打好基礎,并為司法實踐提供了前提。語言是司法公正的載體,司法公正可以通過法庭語言來實現。
1.3.3 法律語言規范化可以為法學和語言學的繁榮和發展提供新的研究視角與思路。
法律語言研究不僅要求懂法,而且要求懂語言學。語言只是表現形式,法律要以語言的規范形式表達它確定的內容。
目前,我國庭審語言整體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當前,法院庭審語言中所存在的問題不僅影響了司法文明公正的形象,而且也妨礙了矛盾和糾紛的解決。所謂法律語言的失范是指在使用法律語言過程中違背其使用規范,沒有約束。在法律語言的字、詞、句,甚至段落、篇章都存在失范現象。庭審語言不規范存在如下幾個主要問題:

一些法院沒有對庭審語言問題足夠重視,既沒有庭審語言相關培訓計劃和活動,也缺乏庭審語言考核評比及相關的調研課題,使得法官放低了對自身庭審語言使用規范的要求。

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我國國家機關包括人民法院應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但大部分基層法院一線審判人員為本地人口,因而在庭審中也以方言為主。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地交流日益頻繁,跨地域的經濟商業活動增多,庭審中案件外地當事人和代理人因聽不懂方言而造成庭審不順,辯論不充分的現象屢見不鮮,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受到直接影響。

在基層法院受理的各類案件中,相當一部分當事人缺乏法律方面的相關知識,無法正確理解甚至誤解法律的專業術語。而部分審判員卻頻繁使用諸如“回避”、“自認”、“舉證”等用語而沒有對其進行相關解釋和必要的說明,在沒有訴訟代理人的情況下,當事人因無法理解相關法律術語導致庭審效果不盡人意,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在庭審中,對于當事人的陳述和辯論,有的法官缺乏耐心,隨意打斷,甚至斷章取義;有的語調不平穩,或快或慢,忽高忽低;有的態勢古怪,表情不悅,語無倫次;有的使用誘導性或啟發性的語言而損害了司法的公平和正義;有的甚至和當事人拉家常,語言隨便,缺乏嚴肅性和莊重性,這些都直接影響庭審的順利有效公平進行。比方針對有的被告人不做問話回應,有的審判人員非常生氣,隨口就說出了如“屌絲”“裝逼”等粗俗用語,這都是不當的。

通常社會語言中的 “好嗎?”、“你提點建議吧!”、“請”等標記語言在庭審中缺失。這種缺失雖然顯現了庭審語言的嚴肅和威懾,但有時候卻使其他人員很難接受。在刑事庭審中,有的犯罪嫌疑人為自己辯護所說一些支持性語言被法官制止。如:
公訴人問:被告,你是否收到某建筑商送的五十萬元?
被告人:喔,我記不清了。
法官:被告人,不要拐彎抹角,請直接回答是收了還是沒有收?

正常的人際交往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交流的語言通常符合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然而在庭審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合作,甚至藐視法庭的犯罪嫌疑人和當事人,此時,法官則會違背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使用強制性話語。如法官:這份視頻證言你可有異議?被告人:細聲。法官:大聲點,說話!

庭審中法官的傾向性語音或偏袒性語言,都會顯得不公正。如法官問:“你老實交代,將犯罪情況講一下。”這代表其就確認被告人有罪或者實行了有罪推定原則,容易導致形成未審先定的主觀臆斷,這對犯罪嫌疑人來說是不公正的和不客觀的。
法庭語言的不規范的直接后果是使當事人懷疑自己的合法權益是否能得到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在發言中就認為,法律語言的文體不統一、文風不統一、用語不統一、概念不統一等等“不統一”的問題非常突出,因而,統一既是規范化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規范化的標準。筆者建議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法官庭審用語的規范:

基層法院應當充分認識庭審用語的重要性,其文明規范的使用是實現司法程序公正的重要手段,是法官庭審駕馭關鍵技能的展現,也是衡量干警司法能力的重要內容。法官在庭審中要正確認識自身位置,維護司法人員的形象,保持中立,從而確保當事人充分行使其訴訟權益。國家層面制定相關政策,進一步制定出明確的切實可行的庭審語言規范并監督實施,省級司法部門根據當地情況采取相應措施來配合庭審語言政策的實施。

作為衡量法律語言是否規范的準則和尺度,法律語言規范化標準可以對于已生成和擬生成的法律語言的規范與否予以判斷。該標準的建立可以促進法律語言學的理論和應用研究,最終實現法律語言的規范化。和法律規范一樣,法律語言的規范標準過于概括或者過于具體都不利于實施。因此,中國行為法學會法律語言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宋北平提出法律語言的規范標準應當具有準確、簡明、典雅三個特征[3]。
準確是法律語言最本質的要求,法律規定人的權利和義務,其語言不僅要準確傳達法律精神,符合語言使用規律,還要能夠準確地表達說話者的確切含義,盡量避免使用那些可能造成歧義的詞和語句,如“定金”和“訂金”意思完全不同,如果在簽訂合同的時候混淆了這兩個概念,則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簡明性作為古今中外公文語言的重要特征,包含“簡”和“明”兩層含義,即使用最精煉的語言表達明確豐富的含義,法律語言的簡明性不僅體現在法律條文和司法文書的用詞造句,敘事說明的語言表達上,還體現在語篇整體的連貫和簡潔。對于可有可無,無用冗余的信息應當毫不吝惜地刪除,從而達到語言的簡明凝練,以簡馭繁,通俗易懂。典雅則是法律語言的魅力的體現,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博大精深的語言,法典中的語言不僅反映語言的豐富內涵,更應體現并傳承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智慧,成為語言的經典。
目前,外國語以及少數民族語言在庭審中已有一定標準,但是庭審中方言沒有規范的標準,容易導致無效溝通,變項剝奪不懂方言一方的訴訟權利,架空司法公正。因此,有必要對庭審中方言做出評判——即便于有效溝通為標準來約束法官方言的規范使用。

法官庭審中使用的言語需要與法庭的莊重威嚴環境相統一。要根據不同的審判庭,庭內人數的多少等來調控語音。盡可能平直調為主,畢竟庭審口語表達非兒戲,需要符合審判口語的嚴肅與莊嚴性的要求。語速不急不慢,避免當事人因過度緊張而表達不清,或因聽不懂、聽不見而無法回答問題。
法官庭審中使用中立語言有利于制造公平公開庭審氛圍。庭審中法官職責是查明事實真相,因此其要讓當事人充分闡述其觀點,并鼓勵當事人相互發問。當陳述不清,可以發問,但不能對某一當事人過多發問或傾向性發問避免引起產生不公正的感覺。庭審中現場交際則應該盡量使用口頭法律語言,因此法官需要掌握好口語表述的一些技巧,如口語的重音、語句組合和斷句等方面的技巧,恰當的生動敘述和形象描繪,平實的口語風格,有利于司法公平正義的彰顯和實現。

“法律語言的規范,既不是以讓法學家們感到舒服、愜意和過癮為標準,也不是以讓語言學家們高興、滿意為目的。規范也不是為了國家領導人高興,規范更不是為了法律本身。規范是為了被法律規范的所有人,特別是廣大的沒有受過專門的法律(學)教育的普通民眾,規范是為了讓法律更好地為被法律規范的所有人更好地理解和遵守,從而真正地實現法治。”[4]法律語言的規范化首先是法律語言的大眾化,以此類推,法官庭審語言的規范化就是法官庭審語言的大眾化。
審:你對合議庭人員、書記員、公訴人是否申請回避?
被:謝謝!
審:是否申請回避?
被:是。
審:誰?
被:沒有。
審:被告人某XX,你知不知道什么叫申請回避?
被:我不懂。
審:我講一講什么是回避吧。
在這個審判片段中,顯然被告人對于“回避”這個法言法語是不明白的,而法官解釋是恰當的,同時滿足了法律語言的規范化和大眾化要求。法律語言的大眾化不僅有助于民眾了解法律,同時還有助于他們更好地遵守法律。庭審語言作為法官在法庭上的語言表達方式時時體現著法官的審判理念,表達著司法公正,直接關系著審判工作的質量。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公平正義,法官的審判語言就要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在保證法律的嚴肅性和嚴謹性的前提下,有必要使用普通民眾理解的語言,從而能夠確保不懂法的當事人維護與保障自己的權利。

畢竟“法律的生命在于細節”,對于庭審語言來說,其語言規范化就是細節。具體來說,就是:
3.5.1 對庭審過程進行錄音錄像,組織法官相互點評,從而幫助主審法官發現自身在平時的庭審中存在的問題;
3.5.2 加強庭審語言學習培訓及相關課題研究,提高法官法學理論素質和語言文字水平。
對司法人員的語言應提出高要求,積極組織庭審語言方面的培訓,提高其語言技能,組織集體觀摩學習庭審語言的成功典范;尋找相關語言培訓機構,由專業人士開展相應的語言指導;加強普通話語音訓練、詞匯和語法的規范等方面培訓學習,針對本地方言所造成的普通話中的錯誤發音、錯誤語法,進行了現場點評和糾正,并使之通過培訓普通話標準應達到二級乙等以上;組織對法律語言語法規則、評價規則方面的課題開展研究,培育法律語言規范化研究方向的專業人才。
3.5.3 法官要提高對庭審語言的重要性及意義的認識,樹立危機意識,提高責任感,加強自身修養,促使審判人員自覺學習,不斷學習提高審判語言的使用能力。
3.5.4 語言專家參加庭審
語言的使用會影響法律的實質正義,法院應充分認識語言失范問題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探索讓語言專家參加庭審活動。相對于西方國家,在中國的法庭聽證會今天仍然缺乏語言專家參與的重要性的認知。可以考慮建立庭審語言專家庫,定期召開庭審語言研討會,交流經驗。

在依法治國進程中,法律作用愈來愈大。法律正確實施離不開法律語言的精確表達。司法語言規范化是一個有利于司法實踐的命題。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待法律語言學,我們要多研究司法實踐中法律語言學,通過加強司法語言的規范化研究,加深司法人員對法律語言的認識,提高司法活動的質量。

在法院日常審判管理中,應當逐步加強對庭審語言與法官考核掛鉤,在技能比賽、庭審觀摩中加大庭審用語項目的權重,每年對于優秀法官予以表彰獎勵;可以考慮把對庭審語言的水平考察納入司法考試中;可以逐步建立和完善庭審各階段和特殊情況處理情形的基本用語語庫,要求審判人員反復練習;推出庭審忌語,克服庭審中有失公允的語音語調。認真解決庭審用語方面審判人員工作作風問題,踐行司法為民,扎實改進工作作風。唯有努力鉆研,不斷進取,法官庭審語言能力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
庭審語言的規范化工作是審判得以正確實施的一個重要前提,也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應有之義。目前庭審語言規范化方面問題較多,這影響了法律的嚴肅性和法律的統一及正確實施。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和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要求,庭審語言規范化尤其迫切,需要法律人和語言學者的積極參與。法律的語言規范化有利于法律的正確實施,有利于提高法律人對法律語言,乃至庭審語言的認知,有利于提高司法活動的質量,增強法律的權威性,為高層次依法治國打好基礎。
[1]顧曰國.顧曰國語言學海外自選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111-112.
[2]李克.法治前行,呼喚加強法律語言規范化研究[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06,(1):14.
[3]宋北平.從失范到規范:法律語言的發展之路[N].檢察日報,2010-07-22.
[4]廖美珍.中國法律語言規范化若干問題之我見[J].修辭學習,2008,(5):36.
STUDY ON STANDARDIZATION OF THE COURT LANGUAGE
ZHANG He1,2ZHAN Wang-zhen3
(1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3)
(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88)
(3 Gansu Higher People's Court,Lanzhou Gansu 730070)
Presently,there are too many problems in the use of court language in our coun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judicial activities,enhance the authority of law enforcement,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governing the country by law,it is imperative to standardize the court language.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court language needs to follow three rules:precision, concision and elegance.Only through various means and measures can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court language be upgraded.
court;language;standardization
H102
A
1672-2868(2015)05-0097-04
2015-06-30
安徽師范大學校級人才培育項目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2rcpy021)
張荷(1978-),女,安徽鳳陽人。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律語言學,話語分析。
責任編輯:楊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