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群山 (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于2014年頒布實施,安徽省圍繞新型城鎮化發展,重點組織實施“11221”工程,進一步優化省城城鎮體系和空間格局??茖W編制村鎮建設和村莊布點規劃,以中心鎮、中心村為載體,大力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村莊整治,引導農民適度集中居住,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各地政府結合本地實際,對新時期鄉村建設工作提出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發展政策。2012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設“美好鄉村”的宏偉目標,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應的配套政策,對實際建設工作作出了科學、系統、可操作的全面部署。
近年來,績溪縣美好鄉村工作緊密圍繞建成安徽最美鄉村、“三江”最美源頭(新安江、徽水河、水陽江)和全國文明縣城三大目標,強力推進產業、生態、文化的融合發展,逐步打造一批“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彰顯個性特色美”的美好鄉村。
上莊村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擁有眾多文物古跡,保護與發展并重,編制科學合理的美好鄉村建設規劃,積極有效指導上莊村的下步保護、建設及發展。
上莊鎮位于績溪縣西部,與旌德縣、黃山區、歙縣接壤。
上莊村(古稱上川)位于上莊鎮鎮域西部,緊鄰鎮區西側。上莊村域,東至常溪盆地黃泥墩,分別與瑞川村、擇里村、宅坦村交界;南與歙縣分界;西與余川村僅一路相隔;北與宅坦村交界。

圖1
全村總面積17.5km2,轄有4個自然村,15個村民組,共700戶,全村人口2943人,中心村人口2309人。上莊山多地少,林業資源豐富。對外交通依托一條12km的二級公路與省道217相連,具有交通便捷的地理優勢。
上莊村三面環山,南有慕云尖,西南有竦嶺尖、南云尖,西有黃蘗山,北有竹竿尖,東向為常溪河盆地,阡陌縱橫,山多田少。
上莊村完全處存“枕山、環水、面屏”理想的風水格局,是個得天獨厚、且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楊林水口位于上莊村東,常溪河溪水潺潺,月色寧靜,樹影婆娑,拱橋橫臥。古時上莊八景中,在楊林水口就有四景:楊林夜月、曲水澄瀾、慈山晚鐘、竹峰插云。上莊名人胡適曾用楊萬里的詩句贊美這一美景:“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暄;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上莊的整體輪廓與地貌自然和諧,并在上莊的整體形象中寄予特定的象征意義,使整個上莊村落布局形態隨著地勢呈木排形。村中的水圳將全村分成根根圓木,全村鱗次櫛比的數百棟徽派民居構成了木排的排體,木排靠浮(胡)力支撐。長長的常溪河形似纜繩,周圍秀麗的群峰圍造出一個美麗的港灣,常溪河下游開闊的原野好似浩瀚的海洋,四周起伏的山巒猶如大海的波濤,整個上莊的村落布局呈揚帆待發之勢。

圖2 內部格局分析圖
現狀村域人口主要集中在上莊村,其他村莊人口分布較少,且上莊村緊鄰上莊鎮鎮區,考慮到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服務,規劃保留一個中心村——上莊村,其他村莊人口引導集聚至上莊鎮區。
通過對上莊村近幾年的人口統計分析,人口呈負增長趨勢,且上莊村作為古村落保護區,村內建筑密度基本飽和,規劃建議人口逐漸向鎮區集聚。至規劃期末(2020年),上莊村人口預測為2200人。

圖3
依據現狀村莊產業發展情況,規劃形成“一軸一心三片區”的產業空間布局結構。
一軸:依托鎮上公路的交通發展軸、貫穿余川、宅坦、石家村、旺川,形成徽文化參觀體驗主軸線。
一心:上莊旅游核心景區,主要以參觀上莊古建筑群、楊林公園、民俗民宿體驗、農家樂等旅游及配套服務產業為主。
三片區:北部現代農業示范區、中部特色農業發展區、南部生態山林保育區。
規劃以上莊村為上莊景區的核心,以X090旅游發展軸為主線,串聯上莊、宅坦、旺川、石家四村聯合發展,以徽文化體驗參觀為主線,配套其他鄉村旅游項目。
以上莊古建筑群為代表的古名居是旅游最重要的核心吸引力。上莊古建筑群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胡適文化、胡開文文化、胡傳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是上莊村區別于其他景區的重要砝碼。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以徽文化為特色的旅游型古村落。
宜居——適宜村民居住生活的場所;
宜業——適宜新型農民創業的樂土,以旅游觀光為起點、衍生配套旅游服務及其相關產業;
宜游——吸引其他地區人群休閑、旅游、度假的寶地;
文化——突出名人文化、茶文化、古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要素,打好文化牌;
生態——依托良好的山水資源、建設成生態環境良好的村莊。
“胡適故里、人文上莊”
“保護、傳承、更新、發展”
保護與傳承——保護上莊歷史文化;保護獨具特色的村莊水系和街巷格局,維護奇特的山水自然環境。充分挖掘古村精神文化內涵,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更新與發展——針對上莊特點,提出探索性的系列解決方案,主要體現在古村落物質空間環境的整理、引導并傳達保護與發展的正確觀念。探索古村在保護中求發展的新思路。
結合現狀村莊脈絡,以及規劃的各個功能分區,通過主要道路串聯。形成“六區一帶”的布局結構。

圖4 村莊整體鳥瞰圖
“六區”是指綜合服務區、徽文化游覽區、入口接待區、商業服務區、鄉村休閑區、茶文化體驗區。
4.6.1 保護區劃分根據上莊的歷史風貌特色,按保護規劃原則,對古村保護要素區別不同的的保護對象,采取不同程度、不同措施和不同方式的控制保護措施。
保護層次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和環境協調區。
核心保護區范圍:東至楊林橋,南至常溪河以南山體,西至余川大橋,北至上莊村環村北路。
主要保護內容包括:
①形成上莊古村落的空間形態的街巷格局和水圳系統;
②歷史傳統建筑;
③古民居、古橋、古井、古樹;
④組成村莊生活情境的的庭院及構筑物。
建設控制區范圍:確保風貌完整性和延續性以及景觀廊道通視,確定上莊盆地整體作為建設控制區(包括:余川村和瑞川村)。
環境協調區:組成上莊風水環境的全部山體山脊之間的空間范圍為環境環境協調區。
4.6.2 保護要素規劃
保護要素分為歷史環境要素和自然環境要素兩大類。
歷史環境要素的整治方式應為保存、維護二種:
①保護街巷的空間比例和尺度、保護和維護空間環境及其鋪地;
②結合常溪河的整治,修繕楊林橋、余川大橋;
自然環境要素的整治方式為整修、改造二種:
①上莊古村落周圍山體應選擇合適樹種,廣植樹木,加強綠化;
②古村落周邊的田地應保持耕種農作物的田園風光,發展生態農業,限制使用塑料大棚,不得建設水泥構架,農田的水渠護堤的建設應就地取材,采用天然石材;
③保持組成風水環境的全部自然和人文環境;
④建設生態型村落,垃圾、污水、糞便的處理應注意回收利用,禁止任意排放,污染水體;
⑤保護好村落的環境衛生,整修常溪河和水圳溝渠工程設施,盡可能使古老的水圳水系激活功能,發揮消防、旅游作用。
近期整治規劃主要針對現狀村莊居民點的環境及發展問題,基于近期可實施性而進行的村容村貌建設、村莊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完善。規劃充分發揮公眾參與的作用,征詢村民意見,經與村民協商,得到認可,方才落實到實施層面。
近期:2015年~2016年
遠期:2017年~2020年

圖5 村民健身廣場
在近期建設過程中,調整并逐步完善上莊村的中心村功能是首要任務。采取的對策:有效整合村莊資源,結合建設項目,不斷完善中心村功能。
上莊村現狀大范圍的環境質量較好,但有局部環境要素變化的趨勢(例如村莊內部的水環境),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必須對大氣、水、噪聲及污染物的排放進行控制和科學處置,并注重綠化景觀的塑造。
上莊村現狀配套設施服務品質薄弱,全范圍全方面提高配套設施水平,增加部分服務設施,滿足村民需求。

圖6 楊林水口
發揮上莊村自然和人文資源優勢,在村莊特色方面做文章,在整體村莊形象上,利用山水,結合地形,在具體的近期建設中,需要著重對中心區、出入口、沿河的景觀環境進行把握和塑造。同時注意豐富村莊內涵,提高村莊文化品位。
集鎮規劃和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合理利用資源,提高綜合效益。特別是在近期建設中,根據國家現行的政策,合理挖掘和利用好村莊潛力,以提高建設效率為重點,從而提高村莊的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