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 皓 (宣城市宣州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局,安徽 宣城 242000)
建筑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其運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民經濟整體的發展速度和資產質量。而建筑工程的質量水平是建筑業發展的主要標志之一,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程度[1]。
建筑工程質量歷來都是建筑行業的重中之重,然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由于工程質量引起的安全事故和經濟損失仍然不在少數,采用科學合理的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確保各項工程的質量已經十分迫切。
在美國,建筑管理法規和建筑技術標準對建筑工程質量作出了專門的要求,既有強制性標準,也有推薦性標準;既有國家標準,也有地方標準,但主要以地方標準為執行標準。行業各方,尤其承包商應切實執行質量標準的具體規定。美國的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具體見圖1。

圖1 美國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
分析可知:美國政府部門在質量管理中采取了積極的參與態度,規定所有領取執照的建筑工程項目,均應接受政府自己的檢查人員和政府臨時聘請或要求業主聘請的外部檢查人員的監管。而我國政府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的人員都是政府自己的人員。目前我國采取的施工圖審查機構質量控制,有借鑒美國做法之意,但從全周期質量監管角度,我國并未明確規定政府可以臨時聘請或要求業主聘請的外部檢查人員參與工程質量方面的監管。
德國在建筑工程質量監管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其監督管理模式見圖2。

圖2 德國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
在德國,除政府質量監督部門和施工單位進行質量自控外,主要采取由州政府建設主管部門委托授權成立的質監公司對新建和改擴建(涉及機構安全的)工程建設全過程實行強制性質量監督審查。具體內容見圖3。

圖3 質監公司質量監督內容
分析可知:德國基本實現了建筑工程的政府監管、企業自管、社會監督的全方位質量監管模式。德國的質檢公司與我國的監理單位最大的不同是其費用來源,建設主管部門以收繳稅的形式向業主收取,然后由州政府付給接受委托的質監公司,而我國目前的監理單位依然是與業主之間形成的雇傭關系,這不利于工程質量監管過程中對建設單位質量行為的監督管理。
英國政府對于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的具體模式(見圖4)。

圖4 英國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
據《建筑法》和《建筑條例》規定,英國地方政府建筑控制部門通過來自各工程領域的專家委員會,可以認可檢查員行使包括地方審查和工程質量監督在內的系列監督管理工作,同時,業主可在社會化的認可檢查員和建筑控制部門之間進行選擇,當業主選用地方政府的建筑控制部門進行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后,若全套圖紙未通過地方政府的技術審查、而業主又認為沒有必要修改圖紙,業主還可以進行申訴或請求地方政府放寬要求甚至得到豁免。社會化監管機構和個人的進入,使得政府和社會機構之間形成了競爭,促使其各自提高質量監管能力,提供高水平的監管服務。
分析可知:英國政府通過引入政府之外的社會化機構和個人進入施工圖審查環節,形成了政府機構與社會化機構之間的競爭,可促其各自提高質量監管效率,此方面值得我國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地方政府加以借鑒。
法國對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管理主要采用的是技術立法,其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見圖5)。

圖5 法國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
法國的技術法規主要分為國家標準和國家規范,這與我國非常相似,但不同的是我國的標準都是強制性標準。而法國的這兩個標準根據監管對象而區分是否強制,如對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共工程則是強制性標準,對私人投資的民間工程(除涉及公眾安全的)則是非強制性的。法國還制定了相關質量監管方面的規定:強調建筑企業在其內部必須建立完整的質量自檢體系;規定了一些工程必須實行強制性的質量檢查;實行強制性工程保險制度。
分析可知:法國的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模式中最值得我國借鑒的地方是在對一些建筑工程規定必須實行強制性質量檢查,此外,法國推行的強制性工程保險制度對我國建筑工程質量管理具有很高的參考和借鑒意義,可根據我國實際,制定類似的工程保險制度。
受地緣及用地緊張等多種因素影響,新加坡政府對于建筑工程的質量問題十分重視,主要采用的是行政立法監管。其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見圖6)。
新加坡建筑業發展局為了加強和改進對建筑企業的全面質量管理,主要采取三種做法:第一,大力推行建筑行業廣為認可的ISO9000系列標準質量保證體系的工作;第二,制訂了一整套工程質量評價系統,用來對建筑工程質量進行評定;第三,建立了嚴格的專業建筑工人及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制度。
分析可知:新加坡的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模式中最值得我國借鑒的地方是在全國范圍內以政府形式制定了建筑工程質量評價系統,避免出現因地區技術水平、施工工藝、人員素質等差異引起的建筑工程質量差異,同時規避了“質量借口”的出現。我國目前尚未建立成熟的統一的工程質量評價系統。
目前,國外對工程質量監管的研究,主要有:Battikha M,Russell A[2]提出的把監督管理人員的素質和建設過程中主體作為實現質量的核心,把對各層次人員的評價作為有效落實質量保障和控制體系的主要環節,認為對質量人員的評價是最有價值的評價;Harold Kerzner[3]提出質量保證體系不斷發展和合理有效利用的前提就是高度重視建設主體和監督主體質量人員的培訓;Jsmes R.Evans,William M.lindsay[4-5]提出基于工程質量的建設責任主體認證問題,把建設責任主體建設活動中的質量行為納入認證評價中。

圖6 新加坡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形成、深化與鞏固,建筑工程質量監管模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階段形式。其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4個階段,(見圖7)。

圖7 我國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模式的階段性發展
我國的經濟總量已躍上新的臺階,與之伴隨的是我國建設領域的快速發展,由計劃經濟體制下遺留并適當演化的建筑工程質量監管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和要求,工程質量監管模式也進行了適當的革新和發展,但依然存在和暴露出一些問題[6-7],需要相應的改進和完善,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現階段,對于建筑工程質量監管工作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階段,并且各方也默認只有在施工階段的質量監管才是對建筑工程實體質量的控制與管理,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建筑工程全周期的質量監管,這就使得對投資決策質量、勘察設計質量等監管出現了真空或斷層,不利于實現對建筑工程質量的全過程控制。因此,建筑工程各責任主體應擴展質量監管區段,使監管范圍全覆蓋,真正做到質量監管從源頭抓起、質量危險源及時消除,確保建筑工程實體質量和使用功能質量。
我國建筑工程質量檢測機構大多數屬于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單位或與其有多種關聯,這就使得工程質量檢測行為沒有市場競爭,更沒有對政府質量監督站擬需的材料檢測結果實施有效監督,出現了既當裁判員又當教練員的現象,更重要的是容易形成工程質量檢測市場的地方保護和壟斷性經營。
目前的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管理主要是政府質量監督站代表政府行使質量監督的公權力,同時建設單位或其委托的監理單位對建設工程施工階段實施全過程旁站監督管理工作,其他社會監管幾乎沒有,沒能做到充分利用社會監督力量資源對建筑工程質量進行持續改進。工程質量持續改進的主要對象是包括對工程實施過程的改進和對管理過程的改進。對工程實施過程的改進,即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及方案、施工過程及質量監管流程中各種影響因素及生產要素等方面的改進,這種改進可能會使工程質量提高。對管理過程的改進,主要是指對設定的質量目標、管理制度和施工手段與方法等各方面的改進,這種改進會使工程質量保證能力得到增強,從而使工程質量得以提高。
在我國全面實施社會大改革的背景下,建設領域也在進行著方方面面的改革和探索。建筑工程質量是各方始終不變的關注重點,其監督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一直在進行,同時也是為了與國際建筑工程管理接軌的需要。在延續和繼承建筑工程管理多年經驗與管理實踐的基礎上,探索并建立完善的適合中國國情又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建筑工程質量監管模式成為建設領域改革和發展的客觀需要。
[1]張云廣,李龍國,艾留華.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資訊,2008(12).
[2]Battikha M,Russell A.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Present and Future[J].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1998(3).
[3]Harold Kerzner.Project Management-A system Approach to planning schedulingand controlling.6'h edition,Van Nostrand Reinhold.1997.
[4]Jsmes R.Evans,William M.lindsay.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Quality.5nd ed.Cincinnati.OH[J].South-Weatem Publishing,2002.
[5]姚勵冰.中國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體系的制度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5.
[6]高盛立,徐華.工程質量監督委托執法模式改革的探究[J].工程質量,2009(4).
[7]鄧贊利.基于新形勢下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方法與模式創新的分析思考[J].中外建筑,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