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書
【摘 要】本文通過對上海松江區廣富林遺址1999-2000年發掘簡報中詳細介紹的10座良渚文化墓葬、以及隨葬品的分析,了解其埋葬習俗,并試圖進一步透過這些物質遺存了解這一時期當地的社會情況。
【關鍵詞】廣富林遺址Ⅱ區;良渚文化墓葬
廣富林遺址從1999年以來進行了有計劃的勘探和發掘,本文就Ⅱ區內所發現的開口于7層的23座良渚墓葬進行分析,因報告中只介紹了其中10座墓,所以本文重點對10座墓葬進行墓葬分析。
一、墓葬形制
根據M3與M23的疊壓關系,M3疊壓M23,所以盡管這些墓葬同時開口于7層,年代還是有早晚的關系,所以分析這幾座墓葬的形制時,要特別注意墓葬的相對年代。
23座墓葬的骨架保存基本完好,經過鑒定大多數為30歲左右的青壯年人,三座成年女性墓葬的年齡也在30歲以內,可以推斷當時人們普遍為30年左右的壽命。
墓葬形制除了M2比較特殊外,皆為長方形土坑墓。將墓葬的長寬與墓主人性別結合在一起考慮,不難發現成年男性的墓葬都在2米以上,女性墓葬在2米以下(三座成年女性墓葬中有一個M3也在2米以上),嬰兒的墓葬面積只有半米,推測當時墓葬的大小與墓主人的身高有關系。
10座墓葬中有三座墓葬的墓坑外南部都放置一塊大石塊,說明當時人們通過這樣的標記一方面是方便以后祭祀死者,同時也發揮不被后來人打擾的作用。
二、葬式及人骨形態
10座墓葬的方向基本為200度左右,墓主人的頭向都呈西南向,葬式基本相同呈仰身葬直肢葬,個別仰身屈肢。
結合人骨形態分析墓葬葬具。觀察M9人骨及隨葬品,是可以用一個比較規整的四邊形圈起來的,同時在墓中也發現了葬具的痕跡。所以推測M3、M4、M8、M13、M15這幾個墓葬有葬具,原因是墓葬的人骨架及隨葬品從平面圖上面看是比較規整的,個別人骨還被擾動過或者頭骨發生滾動,但是依舊可以納入一個比較規整的范圍內。
十座墓葬中有有五座墓葬中的人骨有錯位、異位的現象,其中有的頭骨有滾動的痕跡或者骶骨上移,種種跡象都表明墓主人并不是死后立即入土,而是至少是發生腐爛之后再次入葬的。
三、隨葬品分析
十座墓葬中共發現隨葬品86件,其中陶鼎10件、陶雙鼻壺13件,未成年人的墓葬除外,每個墓葬中都有鼎和壺,說明這兩種器物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其次數量最多和分布最廣的就是陶豆和陶杯。從隨葬品放置的位置看,大部分物品居于下肢骨,并且陶鼎皆放置在腳部附近,應是當時的一種葬俗。
墓葬中出土的生產工具有石錛、石鐮、石犁、石耘田器,共24個,除了一件石錛的墓主人性別不確定外,這些生產工具都出在男性墓葬中,另發現了三件狩獵工具骨鏃也處在男性墓葬中,說明當時男性在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在這十個墓葬中,只有男性墓隨葬生產工具,所以推測M2中無法通過人骨鑒定判定性別的墓主人是男性,因為M2中于人骨頸部位置發現了一件石錛,進一步推測當時十歲左右的男性也參與到生產勞動中。
在墓葬中共發現了四件石鉞,一件在女性墓葬中,三件在男性墓葬中,石鉞是一種兵器,而男性墓葬中的三件石鉞均位于人骨的胸部,是否暗示著石鉞對墓主人的重要性。
在隨葬品中在部分男性墓葬中出有玉器,并結合出土玉器最多的M23,出土生產工具也是最多的,推測玉器與墓主人在生產中的地位有著聯系。
從隨葬品的類型來看,我認為M3是與其它墓葬不同的,在隨葬品中獨有三件陶簋和一件陶三聯匜,并且它還疊壓在M23之上,加上M23中的鑿形足鼎這一崧澤文化的流行器與M3中魚鰭形足這一良渚文化特征的鼎,M3較M23的年代相對較晚,所以推測陶簋與三聯匜可能為新出現的器形。
從器物的特征看,所出的鼎中有鰭形足、三角形足、鑿形足以及扁舌形足,鑿形足崧澤文化流行的一種形制,而魚鰭形足也呈現出不同形制,并且越來越靠近屬于良渚文化的典型的“T”字形足;簡報中所詳細介紹的四件陶雙鼻壺,其形制也呈現出演變的趨勢,即口沿部位由內向外侈過度,腹部從深至淺,這些都表明這些墓葬并不是完全處于同一時期,但是隨葬品的統一又說明這些墓葬的年代相隔不是很遠。
除了了解埋葬習俗外,依據生產工具類的隨葬品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男性在生產中處于重要的地位。更進一步的,玉制品只在男性墓葬中出土,是否可以說明這與男性的地位有聯系。在這批墓葬中不存在懸殊特別大的情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相對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