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彩云
唐代韓愈在《師說》里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負有國家和社會賦予的傳遞社會傳統道德、價值觀念的使命,因而教師的教育教學不具有隨意性。“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在現代社會,雖然道德觀、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特點,但教育、教師的道德觀、價值觀總是代表著全社會主導地位的道德觀、價值觀,并用這種觀念引導學生。除了社會一般道德、價值觀外,教師對學生的“做人之道”“為業之道”“治學之道”等也有引導和示范的責任。
教師是社會各行各業建設人才的培養者,他們在掌握了人類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的基礎上,對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傳授給特定一代,并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惑,啟發他們的智慧,使他們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技巧。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學生具有向師性,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對學生具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J.R.Walson)這樣說過,給他一打健康的嬰兒,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成從領袖到小偷各種類型的人。他的觀點有失偏頗,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可見后天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教師起著指引的作用。
教師工作對象是充滿生命力的、千差萬別的活的個體,傳授的內容是不斷變化著的人文、科學知識,這就決定了教師要以一種變化發展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工作對象、工作內容,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創新。未來的社會需要的是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江澤民同志曾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誰來造就具有創新人才的民族呢?當然是教師——這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和稱呼。教師肩負著傳播人類文明、開發人類智慧、塑造人類靈魂的神圣使命,教師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到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關系到民族和國家的未來。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歷史的重擔落在了教師的手中。那么,什么樣的教師能夠培育出具有創新精神的棟梁之材呢?
有人認為,教師只要熟悉自己所教的內容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有高深的學問,這實在是一種膚淺的看法。對于一個教師來說,在教育工作中應該厚積薄發,對所教的內容,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夠把所教的內容放在更為深廣的學術背景和社會背景上考慮,這樣才能夠全面理解所教內容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左右逢源。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才會有希望。否則,自己教的學生均不如老師,一代一代這樣惡性循環,這個國家或民族豈不是要滅亡了嗎?
也有人認為,教師要給學生一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種看法在社會發展速度很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當代這樣一個發展極為迅速的社會,教師要給學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為一條常流常新的小溪。一桶長期不更新不流動的水會變成死水,一個教師的知識不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更新,他的知識就會變得陳舊,變得無用。以一個大學生為例,他一進校門所學的知識,到他四年畢業后走出校門,至少有20%的知識已經過時了,被淘汰掉。同樣,一個教師如果不常更新自己的知識,那么若干年以后,他所學的知識不僅不實用,而且還有很多是錯誤的,如果他以這樣的知識教授學生,那他就不是在進行“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向花朵澆灌毒水。
所以,對于青少年來說,他們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對他們的教育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但愿我們的小溪早日能聚成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