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姍
【摘 要】校園景觀環境與學校的形象、品牌、榮譽和質量密切相關,建設一個生態良好、景觀優美、充滿活力和文化氣息的現代高校校園,必須了解校園景觀的特征。校園景觀是校園人文精神的物質載體,能夠體現大學自身的精神風貌與特色、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發揮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本文通過對高校校園景觀的管理分析和建議,以期對現代高校校園景現的建設起到良好的促進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高校校園景觀 ? ?人文景觀 ? ? 自然景觀 ? ? 管理
校園景觀是體現學校整體面貌和文化內涵的形象表現,是學校精神、學術和文化的載體,具有獨特的感染力、約束力,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在開放式教育與資源共享的大學教育理念下,校園景觀不僅對校園里的師生產生巨大影響,對周圍的居民也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有些著名的大學甚至成為文化旅游的景點之一,例如清華大學吸引了許多對文化追求者的到訪,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的櫻花節更是將其校園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因此,不管是歷史悠久,還是新建的高校,其校園景觀建設都非常注重體現學校的精神風貌,反映所在地域、城市的人文精神。而關系到校園整體氛圍的營造、校園文化的積淀和校園秩序的完善,校園環境管理在認識上和實踐中都應該與校園景觀建設同步。在此,筆者就校園環境和管理的若干問題進行思考,以求進一步完善其工作,更好地發揮校園環境管理的作用和意義。
1 校園景觀管理與景觀設計的關系
1.1 尊重設計思想,體現設計意圖
校園景觀規劃應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區域的文化特色展開規劃設計。大學所處的地域文化、學校的辦學傳統及專業特色,都可以通過環境景觀進行物化,承載著大學特色的物質化的景觀環境,可以喚起廣大師生對科學、文化的認同感,可以引發師生對學校歷史和成就的自豪感,激發教師愛崗敬業、學生奮起學習的激情和信心。校園景觀的風格大多是體現規律與秩序感,體現嚴謹的學術氛圍,使得工作和學習更加高效,帶給人整齊劃一、有序的景觀氛圍。適當布置自然式的布局,豐富校園文化,塑造和調節校園氣氛,活躍人文氣息。
在設計和規劃中應注重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營造。人文景觀主要有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圖書樓和運動場所等。因為校園文化是在地域文化的影響下形成與發展的,校園文化是對地域文化的不斷吸納和升華而來,屬于地域文化的子文化。這種校園人文景觀是一種特殊的景觀,反映了學校的精神風貌、學術氛圍、審美取向、生活方式等。自然景觀包括校園道路景觀、校園綠地、水景等自然要素。校園景觀就是把各種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和諧地統一布局,將校區的地形地貌、已有的校園建筑、植被、道路等因素相結合,不僅呈現校園的地域性,對校園的文化傳承具有重大意義。校園景觀建成后,維護管理占有重要的位置。這就是設計和管理應具有持續性和生態性。
1.2 從維護管理入手,景觀適當進行加減法,營造可持續的校園環境
綠化養護是校園景觀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目前綠化養護已日趨職業化,往往由專業的管理人員統一實施。這一符合國家對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進程的政策和完善的監管制度,較為合理地解決了校園景觀養護成本和養護目標之間的矛盾。西安理工大學的校園綠化同樣屬于甲乙方管理,但是有關于學校建設方面的綠化,有關部門仍自己在摸索,遵循學校的設計理念,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一些相對的加法、減法,努力讓校園更加美麗和可持續發展。例如2015年春季就學校的兩個花園做了設計改造:集萃園綠化設計以減法為主,寒園綠化設計以加法為主。
集萃園位于學校教二樓、研究生學院正前方,于1988年修建成園。園內綠樹茂盛、品種繁多,有柳樹、連翹、紫藤、葡萄架等等,其中不乏名貴樹種,如金桂、銀桂,還有草坪、人造湖、噴泉。不難看出當時設計者的求全理念,力求營造一個集功能型、美觀型于一體的花園,努力提高學校綠化景觀的舒適度、美觀度,讓更多的師生能夠感受到校園的環境美,讓大家在學習的空閑有一個可以休憩的,舒適的、愉悅的環境。但是,時過境遷,原來設計的整齊的樹苗已經長成參天大樹,路邊的草坪出現了很多雜草,失去了原有的綠意和平整。湖邊的柳樹發出了很多側枝,已無任何美感,每到秋季,湖面枯葉覆蓋,湖邊雜草叢生,雖然有綠化工作人員養護,打撈樹葉,但是這些工作只能是去其表而未觸及其根本。對于此情此景,對該園從綠化設計及長遠利益出發,主打理念是做減法:
(1)修剪各種瘋長的大樹,梳理枝條、清溏、攔枝,重新塑造樹形,降低校園景觀養護成本和養護目標之間的不協調,重塑大樹美觀感。
(2)對于集萃園中心地帶的綠地,我們取其雜草,用打灌機重新修整,還草地一片翠綠與平整。
(3)去掉在湖邊生長的毛竹、雜草、荒樹,做一些小小的加法,湖的兩邊全部作為綠地種植,體現對稱美。
寒園的主要景觀是松竹梅,可由于植物搭配有所欠缺,景觀的可視性不強,基本處于荒廢狀態。綠化部門以本園主旨為線,種植一批竹子、撒播混播草種營造綠色草坪,給大家提供一個休憩、沉思、聊天的地方,加上原有的梅花、松樹,營造了另一種校園文化,再一次給師生帶來美的享受。
盡管校園環境得到了改善,但同時也需要學校政策和制度的支持,管理、教學、后勤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師生的積極參與,保持環境衛生清潔,保障植物健康生長。
2 管理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2.1 老齡樹木占據主干道,行道樹景觀受限制
西安理工大學建校60余年,綠化覆蓋率46%,校園景觀風格基本形成。作為主體的行道樹,其主要樹種為法桐和楊樹。法桐始于建校時期,距今已有60余年,種植156棵于金花校區東、南主干道兩旁;楊樹于1972年種植,種植382棵于金花校區操場邊,距今已有43年之久。此兩種樹木不屬于景觀樹木,生長時間久遠,一年四季落葉、花絮、毛絮不斷。楊樹這種老化樹木,更是讓人擔憂,枝條很脆,一旦有風雨就有可能斷裂,枝條隨時會墜落,給師生的生活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困難,并存有安全隱患。為了營造更美、更舒適的校園環境,管理部門嘗試在下一年度的計劃中為學校逐步更換此類樹種,使校園更加符合環境生態。
2.2 關注邊角綠地,改造不合理的景觀
學校有許多被忽視的邊角空間,可以適當種植花草,將一些微小的空間利用起來,增加校園的綠地率和景觀的可視性。例如主體辦公室搬至研究生學院,此樓后有一片苗圃地,種植了很多國槐,因屬于陰面,所以一直生長很慢。此處需要改造。類似于這樣的一些場地,管理部門要經常在校園巡視,將其列入計劃,使景觀更趨于功能型、生態性和美觀性等設計理念發展,遵循校園教育理念,還原文化內涵,喚醒綠地。
2.3 共同參與,共享校園景觀
在某些校園中,常常看到很多雕塑品被毀壞,植物景觀被踐踏,影響了校園美觀性。由于綠化工作被管理部門統一承包給專業團隊完成,師生們對校園環境的參與度日漸降低。學校管理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組織相關部門管理和維護,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引導其提升審美修養和環保意識,讓更多的師生參與到學校環境建設工作中去。
3 結語
校園環境管理是校園保持環境良好的重要內容,也是系統而復雜的工作,體現學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風格,需要校園管理部門在工作過程中加強思考和探索,及時更新和完善管理制度,積極探索更全面、更有效的新管理模式,為學校的各項中心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成功的校園景觀必然要與學校環境管理共同協作的表現形式。只有管理部門把握好校園景觀的本質特征,并得到校方的有力支持,才能創造出一個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和學習氛圍的,滿足多功能的優美環境、良好的生態作用的活力、可持續的校園。
【參考文獻】
[1]楊文輝.高校的校園景觀與校園景觀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08(5):98-99
[2]王斌.對高校校園環境管理的若干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0(15).
[3]王世英.現代高校校園景觀特征[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3):8153-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