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素娟
【摘 要】本文通過對南京地區一所民辦高職2009-2013年生源情況的調查,對注冊入學制度實施前后生源地結構的變化進行對比,分析了注冊入學制度下生源結構變化的原因,指出教育公平是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前提,加強校企合作,扎實落實分層教學的重要性,對注冊入學制度的完善提出自己的觀點,建議全面考查學生,嚴格把關學業。
【關鍵詞】注冊入學制度 ? ? 生源結構 ? ? 教育 ? ? 家庭
一、注冊入學制度實施前后生源地變化簡析
江蘇省18~22歲高等教育適齡人口在2008年達到頂峰,2009年至2013年參加高考的學生數由54.6萬遞減至45.06萬,平均每年遞減2萬人。生源的銳減,使江蘇省民辦高職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考驗。從2011年開始,江蘇省開始推行注冊入學制度,省里不再劃定統一的錄取分數線,由招生院校自行設定錄取要求,通過一檔多投和多輪注冊,在學生和學校之間實行雙向選擇。這一制度實施后,民辦高職的生源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我們通過對南京地區Z學院2009~2013五年期間生源地的變化做簡單分析,2009~2013年,該學院蘇南地區的學生人數由424人降至157人,蘇北地區學生人數由828人攀升至1691人,雖然期間有上下浮動的現象,但從整體趨勢我們可以發現蘇南地區學生人數在下滑,蘇北地區學生人數在不斷增加。除此之外,我們通過對學生的訪談以及對基本資料的查閱,也發現農村學生人數也在穩步攀升,呈現出經濟發達相對落后地區的生源逐漸增多、家庭經濟條件普通甚至貧困的生源增多等特點,這與該院前期的生源結構,即注冊入學制度實施之前形成巨大反差。
二、生源結構變化的原因分析
1.教育因素
首先,生源結構的變化與地區間教育質量關系密切。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學生選擇注冊入學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考分數過低,無奈之下做出的選擇。注冊入學最大的特點就是不以分數作為唯一衡量標準,為眾多低分學生提供了繼續讀書的機會。高考分數是學生選擇報考學校的主要考慮因素之一,目前語、數、外三門課程成績是江蘇地區高考選拔的主要依據。我們對2011級學生英語三級B通過率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蘇南地區學生英語三級通過率為79.8%,蘇北地區學生通過率為49.6%,這兩個數據明顯折射出兩個地區的生源在基礎教育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正是教育質量的不均衡,導致蘇北學生在低分段的人數眾多,高中甚至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質量與高考成績有著密切關系,教育質量的高低與師資力量也有著密切關系。
其次,地區間教育質量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蘇南、蘇北兩個地區之間的師資力量存在較大差異的原因之一是經濟因素。蘇南地區以其優越的環境吸引大批優秀教師到該地區教學,為該地區教育質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中也包括從蘇北地區吸收的優秀教師;蘇北地區有的教師由于經濟原因,出現無心教學的狀態,這無疑對蘇北教育質量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影響。
2.家庭因素
首先,在外務工家長傾向于將孩子送入經濟發達地區院校就讀。我們隨機抽取185名蘇北地區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45%的學生家長在外務工,在蘇南及南京地區務工占47.6%,北上廣地區占15.4%,其他地區占36.9%。被調查學生中,農村學生占被調查學生人數比例最高,占34%,約 63.4%的農村同學將蘇南及南京作為自己工作及生活首選地區。在有親人在外務工的84名同學中,有31名同學的擇業傾向地區與親人務工地區一致,一致率36.9%。注冊入學制度實施之后,眾多農村家庭的孩子走入民辦高職,并且家長大多在外務工,家長們務工的經歷一方面為學生上學奠定了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對他們的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期望子女擺脫貧困的愿望更加強烈,希望孩子們未來能夠在城市立足的想法油然而生,因而他們傾向為子女選擇經濟發達地區的院校就讀,這從側面反映出家庭因素對學生選擇學校的影響。
其次,外出務工家長無法對孩子進行監管,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導致學業成績較差。我們在上面已經討論過由于成績過低學生無奈選擇注冊入學,導致學業成績不理想的因素不但有學校教育因素,也有家庭教育因素。長期在外務工的家長無暇關心孩子的學習,眾多蘇北學生在長輩的監管下學習,這種監管缺乏實效性,長輩們的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遇到學習挫折時,無法獲得有效的幫助。這些情況這一方面導致學生的高考成績不理想,另一方面也成為學生進入大學學習的“攔路虎”,對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三、思考
從宏觀上看,注冊制度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入校學習,這有利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家的發展;從微觀上看,注冊入學制度仍存在一些問題,但我們不能否認這一制度對于職業教育發展的積極作用。目前制度的制定和實施仍處于不斷完善階段。注冊入學制度實施前后,民辦高職院校生源結構的變化隱含著眾多平民家庭對子女的期望,他們在承受民辦高職昂貴學費的壓力之下,依然愿意讓孩子接受教育,一方面反映其改變命運的期待,另一方面反映出他們已經認識到技術的重要性,希望孩子能夠掌握一門技術,得以安身立命。大量低分學生涌入校園,這無疑對民辦高職教學管理帶來極大的挑戰,也成為職業教育中需要面對的現實,讓這些學生成為有用之才,對家庭和社會都具有積極作用。
首先,我們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對于文化基礎薄弱的學生進行相應地補習,在分層教學時,不能僅僅對學生分層,更要根據他們的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促進其掌握基礎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對于學生技能的培養,要結合國家經濟發展形勢,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校企合作。可以將目前學生大一、大二期間在校學習,大三頂崗實習的安排適當變換為校內學習、企業實習穿插進行的模式,利用企業工作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然后將學校所學知識再次運用于工作實踐中,在這種交替過程中,使學生學習態度得以改進,技能學習更加深刻,逐步實現由模仿到理解,甚至創新,真正使技術融入學生的思想意識中。
其次,要努力縮小地區間的教育差異,為職業教育選拔人才奠定基礎。現階段人們對注冊入學的認識仍有偏差,認為這是最低層次的學生選擇的學校。如果職業教育停留在招收低分學生的狀態,將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產生負面影響。從政策層面考慮,我們仍需努力縮小地區間教育質量的差異,促進教育公平,讓學生不再單純因為分數而選擇注冊入學,而以個人愛好興趣進行學校和專業的選擇。教育的公平是真正實現招生形式多樣化的保障,在此基礎上,才能選拔、培養出優異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再次,不斷完善注冊入學制度。注冊入學制度的實施,讓更多的學生有了學習的機會,但目前選拔形式比較簡單,眾多民辦高職由于生源競爭,幾乎是在沒有門檻設置的情況下招收學生,這無疑使人們對此制度產生曲解。注冊入學制度是建立在多樣化的人才選拔理念上實施的,不將分數作為唯一標準并非意味著沒有分數限制的招生,而是要全方面考查學生,再決定能否錄取,這既是對學生本人負責,也是對家長和社會負責的體現。因而需要對注冊入學的要求加以改進,建立全面、完善、科學的人才選拔條件和評價標準,對學生的學業、興趣、能力、性格進行多方面考量,力爭根據專業特色選拔合適的學生就讀。同時,對學生是否真正完成學業要進行嚴格把關。目前有的家長和學生片面地認為注冊入學“忽略分數地錄取”也應該相應地“忽略分數地畢業”,這種誤解不但對注冊入學制度造成負面影響,更加劇了學生不端正的學習態度,不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徐國慶.比較職業技術教育[D].北京:華東師范大學,2007.
[2](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美)巴蘭坦.教育社會學[M].朱志勇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4]彭擁軍.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