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寒星,劉超,張峰君,朱紹峰,馮紹杰,劉瑾
(1.安徽建筑大學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省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總站,安徽 合肥 230001)
建筑業是安徽省支柱產業,隨著城鎮化建設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省建筑規模保持平穩快速增長的勢頭,總體實力不斷增強。建設工程質量檢測工作是保證工程施工質量和工程使用安全的重要手段,是現今工程質量監督檢查工作的重點。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是指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和設計文件,對建設工程的材料、構配件、設備以及工程實體質量、使用功能等進行測試確定其質量特性的活動。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機構向社會提供科學、公正、準確的檢測數據,為建設工程質量的判定提供依據。為進一步加強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管理、規范建設工程質量檢測市場,本文開展安徽省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機構布局規劃研究。
近年來,安徽省以大力加快建筑業發展為中心,在提高建筑業市場競爭力、規范市場秩序、培育其成為新興支柱產業等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就,為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我省建筑業從業人數215萬人,等級以上建筑業企業4949家,其中特級資質企業4家,一級總承包企業112家;擁有建設工程監理企業212家,其中綜合資質企業3家,甲級資質43家,綜合資質企業數位于全國前5位;擁有勘察設計企業402家,其中甲級企業70家;擁有設計施工一體化企業285家,其中一級企業29家。2013年,建筑企業累計完成建筑業總產值4965.5億元(見圖1)[1],資質內建筑企業利稅總額324.8億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7117.2萬m2,房屋竣工面積14258.6萬m2。其中合肥市占據了一半的份額,其2013年內開工工程造價達935.87億元,2014年上半年約357.83億元。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皖政〔2013〕4號),預計到2015年,全省建筑業總產值達7000億元,到2017年,全省建筑業總產值超1萬億元,進入建筑業大省行列。圖2是根據安徽省建筑業總產值2013對2012的增長率預測出2014~2020年安徽省建筑業總產值變化趨勢,與上述政府指導意見相一致。預測趨勢顯示未來五年安徽建筑業依然處于蓬勃發展時期。

圖1 安徽省各地區建筑業總產值分布情況

圖2 安徽省建筑業總產值變化趨勢
1.2.1 管理制度建設
依據《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管理辦法》(建設部141號令)等法律法規,我省制訂了《安徽省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管理規定》、《安徽省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收費標準》等配套管理措施,依法對檢測機構進行審批、管理和監控,規范建設工程檢測市場,并首創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監管系統,對建設工程檢測機構進行有效控制,保證了全省工程質量安全水平,涌現出一大批有較好社會影響的優質工程,如安徽出版編輯大廈、合肥市徽州大道等11項工程獲“魯班獎”;姜塘湖蓄(行)洪區退水閘、蕪湖市臨江橋等265項工程獲“黃山杯”(省優質工程)。
1.2.2 建設工程檢測機構情況
2005年建設部“141號文”頒布后,建設工程檢測全面對社會放開,目前有安徽省住建廳核發資質的檢測機構共155家(見表1),該批檢測機構主要從事見證取樣檢測和主體結構檢測(見圖3),部分機構可以進行巖土工程、建筑節能、幕墻工程、室內環境和鋼結構工程等專項檢測。安徽省建設質量檢測機構從業人數達3231人,其中技術人員2192人。

安徽省各市檢測機構檢測項目統計情況表 表1

圖3 各市檢測資質分布情況
目前現有檢測機構大致分為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以及私有幾種類型,所有檢測機構都通過了CMA認證。當前建筑業檢測市場分為政府委托檢測和市場委托檢測兩種模式。其中政府委托類檢測一般采用招標方式,對檢測機構資質要求較高,檢測取費相對較為合理。而市場類檢測一般采用協商議價方式,委托單位根據項目的需求設定要求與檢測機構約談,由于委托單位主要考慮經濟因素,通常委托單位會采用最低價合作模式,與價格相對較低、服務配合度較高的檢測機構形成合作。
1.3.1 檢測機構規模較小,管理規范性較差
“141號文”頒布后,我省根據文件要求,批準了各類符合要求的檢測機構,出現了很多小規模的檢測機構。從注冊資金看,注冊資金在1000萬元以上的僅6家,約88%的檢測機構注冊資金在200萬元以下,多數檢測機構規模相對小,所進行的檢測業務單一,技術含量低,僅局限于見證取樣。部分檢測機構由于投入不足,試驗和辦公場所采用租賃形式,不能保證正常檢測試驗的環境要求,管理不夠規范。部分檢測機構專業人員數量不足,設備相對陳舊,無法應對建設工程的發展。
1.3.2 地區發展不均衡
從全省各市檢測機構注冊資金地區分布情況看,目前注冊資金在1000萬元以上的檢測機構較少,合肥有5家,蕪湖有1家。實力強的檢測機構主要分布在合肥,在蚌埠、馬鞍山、銅陵、宣城、六安、安慶地區也都有實力較強的檢測機構,縣級檢測機構注冊資金大多在100萬元左右(圖4示)。總量上合肥地區檢測機構最多,這也與合肥地區建筑總體規模較大有關。從檢測業務看,很多地區還不能從事鋼結構、節能、室內環境等專項檢測業務,能夠進行幕墻檢測的機構主要分布在合肥地區。

圖4 各地區注冊資金分布圖示
1.3.3 市場環境影響檢測機構的公平與獨立
當前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機構與被檢測單位之間是一種委托關系,又是檢測與被檢測的關系。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機構作為獨立的第三方中介服務機構,其任務是向社會出具工程質量科學、公正、準確的檢測結果,為建設工程質量的判定提供依據。另一方面,檢測機構也面臨生存問題,也要在市場中承接業務,因此也需要與委托方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部分檢測機構為迎合委托方不正當利益,無法把握自己的公平和公正的立場,出具虛假報告,嚴重損害了檢測機構的整體形象,擾亂了市場。
1.3.4 檢測機構責任意識
由于檢測機構僅對來樣負責,出現質量安全事故各方責任不明確,這也導致部分檢測機構不重視檢測質量。部分檢測機構不能準確判斷檢測市場競爭的真諦,盲目追求業務量的提高,以低價格爭取檢測業務,檢測質量無法保證。另外,目前檢測行業缺乏行業自律準則的約束,各檢測機構各自為政,沒有考慮行業長遠的發展。
1.3.5 行業監管難度大
雖然我國為了規范檢測市場的行為,相關部門出臺了各類法律法規文件,來約束檢測市場的混亂現象,但是由于法律性文件缺少可操作性,檢測監管信息系統不健全,制約的效果并不理想,保證不了工程質量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工程質量出現問題時,只追究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的責任,而檢測單位的責任往往沒有引起重視。盡管建設主管部門出臺了各種文件和措施,明確檢測機構應當對檢測數據承擔法律責任,以保證工程質量檢測的科學性和公正性,但由于對參與檢測各方主體工程質量責任追究制度不健全,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條款而難以實施。另外,檢測過程涉及取樣、樣品制備、檢測、數據處理等諸多環節,監管難度大,檢測結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檢測人員和檢測機構的自律行為。
1.3.6 從業人員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由于我國檢測行業的總體發展水平不是很高,檢測手段相對落后,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不高。目前從事建設工程檢測的部分老同志,來自于以前的檢測實驗室,雖然操作熟練,但由于學歷不高,往往難以適應建筑業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較難滿足現有工程的建設和管理需求。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與加強行政監管相結合,全面升級優化安徽省建設工程質量檢測行業,實現全省建設規模與檢測能力總量相一致,實現各市和各區域檢測機構供求基本平衡、機構布局合理、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行業總體科技和檢測水平得以提升,檢測機構布點貼近工程,滿足建設工程質量控制需要。
目前我省已有155家建設工程檢測機構,基本上可以滿足我省建設工程質量控制需要,數量已趨飽和,且未來3年建設工程數量增加幅度不大,因此,從總體上維持現有檢測機構數量不變。
省、市級核心實驗室為龍頭,引領檢測行業發展;縣級檢測機構立足解決縣域內的見證取樣和結構檢測,使檢測機構的布點和數量應與地區規模設置和地區基本建設發展水平相適應,檢測機構布局均衡合理。
與建筑業發展水平相適應,加強現有檢測機構能力建設,積極促進現有檢測手段升級改造和人才引進,提高檢測機構管理水平,積極開展檢測方法和檢測技術研究,保證對建設工程質量的有效監控。
遵守市場供求關系法則,既要避免檢測能力過剩引發惡性競爭,又要防止檢測能力不足出現局部壟斷現象,在建設規模較大的區域規劃檢測能力略高于實際需求,形成適度競爭局面。
加強對檢測機構日常工作的監管。從技術上實現工程質量監督與檢測互動,實現遠程視頻對檢測現場的監督檢查。將工程質量檢測監管與機構資質和人員資格管理結合起來,定期公布檢測機構信用排名。對于信用等級低的檢測機構在資質核查中要重點審查,對通報批評和記不良記錄的檢測機構限制其擴項,對違法檢測機構和違規檢測人員堅決清出市場。
3.1.1 骨干檢測機構確定
根據檢測機構規模,采用綜合評分法優選出一批骨干實驗室。進入骨干實驗室名錄的檢測機構可跨地區承接檢測業務,可優先兼并落后的檢測機構,并能承擔本地區技術交流與培訓工作。擬設立省級3家,每個地區設立1~2家。根據現有狀況,擬推薦骨干實驗室名錄見表2。今后將制定詳細的管理辦法,對骨干實驗室采取動態管理。
3.1.2 加強現有檢測機構的能力建設
積極推動檢測機構合并、聯合、重組,以及中心城區內富余的檢測機構遷到檢測力量較弱的縣(市、區)進行資源整合,使檢測機構布局均衡合理。省屬檢測機構或骨干實驗室可在省內設立分支機構或與當地檢測機構合作經營?,F有檢測機構應加強能力建設,更新實驗設備,積極引進人才,不斷完善現有檢測項目的檢測能力,拓展檢測范圍。
3.1.3 提高人員整體水平
修改完善相關培訓管理制度,對加入檢測機構的各類人員進行崗前培訓和執業培訓考核。建立職工終身學習機制,完善檢測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工作,規定檢測機構人員每年脫崗學習的學時數,對檢測人員定期進行業務培訓,特別是當檢測標準有重大變化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培訓。開展檢測能力驗證、工程質量檢測技能競賽等活動,促進工程質量檢測人員業務技能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推薦骨干實驗室 表2
規劃期內,對于現有檢測機構原則上不再增加常規檢測,鼓勵發展綜合類檢測;新增檢測機構整體水平應在本地區平均水平以上,且不得租用實驗和辦公場所。
修訂出臺相關文件,對監督職責、計劃、流程等內容進行完善,提高依法監督的水平。有針對性地開展全省檢測能力監督工作,指導各地開展多層次檢測能力驗證。建設工程質量監督部門定期對檢測機構的留樣試件開展飛行質量抽檢活動,抽檢檔案上傳至省工程建設監管和信用管理平臺,并實現“檢測機構誠信綜合評價系統”與“檢測質量監管平臺”的數據對接。規范檢測行為,對于建筑工程中的建材檢測,原則上只能委托一家檢測機構進行檢測。
3.4.1 把檢測機構打造成創新機構
把科技創新作為評價檢測機構水平的一個因素,鼓勵檢測機構進行科研項目研究,及時掌握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在建筑中的應用動向,積極申報科研成果,逐步把檢測機構建設成高新技術企業。
3.4.2 推進同行之間技術與管理交流
定期舉辦學術與檢測機構交流會議,聘請業內專家舉辦檢測技術講座,組織參加區域性或國家級交流活動。組織、鼓勵檢測機構人員到其它機構參觀考察,定期開展能力驗證活動,促進我省檢測機構整體水平的提高。積極制定建設工程質量檢測地方標準,完善修訂相關標準規程,促進工程質量監督和檢測監管工作的不斷提高。
在安徽省建筑業整體進步的同時,出現了一些建設工程質量檢驗機構的管理不規范、區域發展不平衡、市場環境影響、監理難等問題?;谏鲜龇治?,文章提出了布局規劃原則及具體措施和建議。為滿足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的多樣化需求,鼓勵現有檢測機構做大做強,加強監管和規范行為檢測,鼓勵公眾參與和發揮協會的力量,鼓勵技術進步和激勵創新,將有利于建設工程質量檢驗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1]安徽省2014統計年鑒[Z].
[2]侍曉君.淺談建設工程質量檢測行業現狀及展望[J].甘肅科技,2014(3).
[3]胡眾,李嵐.合肥市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現狀與對策[J].安徽建筑,2014(5).
[4]鄭永民,夏松.順德地區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監管系統的使用與思考[J].建筑監督檢測與造價,2013(6).
[5]鄭穗.淺析信息化在建設工程檢測管理中的應用[J].福建建筑,2009(9).
[6]Wong J.K.Intelligent building research:A review[J].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5(14).
[7]Son H.,Trend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Automation and Robotics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J].KSCE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