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立 丁慧東

摘 要:開展高校—政府—企業(University-Government-Enterprise)協同合作(以下稱U-G-E),可以密切校地(高校和地方政府)、校企(高校和企業組織)的聯系,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政策資源和社會資源,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地方社會發展和企業可持續成長營造有利的外部環境。U-G-E各主體之間的合作具有多種形式,對大學生就業創業扶持模式的研究極具意義。
關鍵詞:協同 大學生 就業創業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223-02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逐步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努力做好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已成為實現充分就業、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提出:“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工作。”
做好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就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大學生創業的文件精神,以“幫助大學生成功就業創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為目標,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雙贏、協同、共同發展”的原則,構建“U-G-E”協同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扶持模式,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成功率。
一、“U-G-E”協同大學生就業創業扶持模式的內涵及意義
“U-G-E”(高校—政府—企業)大學生就業創業扶持協同模式(以下簡稱“U-G-E”模式)是在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中,在政府主導下,充分整合高校教育資源優勢和企業行業資源優勢,在政策指導、資金扶持、場地租借、就業實習崗位、就業創業培訓及咨詢指導等方面為大學生提供援助,協同扶持大學生就業創業,為大學生成功就業創業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高校—政府—企業”協同是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現行體制下,高校、政府和企業行業都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資源,各有優勢而少有協同交叉,整合三方的資源進行優勢互補,必將達到三方共贏的目的。高校具有充分的人才、理論及組織優勢,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團隊意識、拼搏精神,并且理論功底較強,但對就業創業前景和政策知之不多,用之較少,實踐能力有所欠缺。而企業空間廣闊,但存在著員工實踐能力強,理論功底差等問題;政府作為組織者協調者,既掌握政策,又掌握資源。“U-G-E”(高校—政府—企業)大學生就業創業扶持協同模式,就是將三者的優勢融合,克服各自自身的劣勢,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局面。
其次,“高校—政府—企業”協同是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勝任力的需要。當前,從畢業生出口來看,企事業單位是大學生就業的主渠道。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結構性矛盾。一方面,隨著招生人數的逐年擴大,畢業生人數連年攀升,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各地的普遍現象;另一方面,企業又存“用人荒”“人才荒”,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如何有效解決這種供需矛盾,已成為社會關注并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因此,高校要緊緊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結合各行業企業對大學生的能力素質需要展開系統剖析,進行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改革,有針對性的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勝任能力,從而實現企業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對接,順應市場的需求,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第三,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推動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如果沒有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確保可持續發展,發展中國家尤其不可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踐證明,城市的發展離不開高新科技和人才的支撐,而承當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雙重使命的高校和高等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企事業單位成長發展的中堅力量,高校所培養的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越強,其對所在城市區域發展的貢獻度也就越大。同時,城市及周邊區域的快速發展,也必然衍生出大量的就業實習崗位及創業機會,從而拓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空間。
二、“U-G-E”大學生就業創業扶持協同模式的構建
“U-G-E”大學生就業創業扶持協同始終貫穿于就業創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從培養教育、實踐鍛煉到就業創業實施,高校、地方政府和企業行業三方,以市場需要為目標,整合各自資源,密切協作,共同參與,從而幫助大學生成功就業創業(詳見“UGE”大學生就業創業扶持協同模式圖)。這種培養模式既提高了高校的辦學質量和就業率,也“訂單式”提供了企業需要的人才,縮短了大學生的就業創業適應期,實現了應聘人才和招聘單位的無縫對接。此外,政府的參與,有助于大學生全景式地了解當地政府的就業創業政策,有助于大學生創業成果的及時落地孵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創業成功率,最終實現“創業帶動就業”的目的。
第一,政府部門統籌規劃積極推動。實踐證明,任何政策的有效落實,離不開政府的積極統籌推動。大學生就業創業作為一項復雜的民生工程,要想落地生根當然也離不開教育、財政、工商、人社、稅務等政府職能部門的通力支持配合。政府各部門既要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財稅、融資支持力度,實施對大學生創業補貼和獎勵政策,包括創業培訓補貼、創業場租補貼、創業補貼和創業帶動就業獎勵。同時,也要繼續發揮各級就業創業管理部門、共青團等組織的作用,積極扶持大學生就業創業。此外,大學生創業需要營造鼓勵大學生創業的良好創業氛圍,既要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也要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互聯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進行政策解讀、項目展示、經驗介紹和創業典型宣傳,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廣泛的輿論支持。
第二,高校就業創業教育要實現協同,實現“訂單式”人才培養。在課程設置上,在協同發展戰略指引下,高校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突出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一是注重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所有專業教育中,鼓勵交叉專業。二是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探索實施專業建設的企校共建,試點新興產業、熱點行業需要嵌入教育教學的有效途徑,創新產學研結合的新機制。三是高校各相關部門也要形成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的合力。就業部門指派專人進行就業創業指導與咨詢,組織就業創業課題研究,指導管理創業園區建設;教務處要按照教育部創業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制訂教學計劃,開設就業創業課程,進行學分認證。財務處要做好創業教育、創業實踐活動專項經費保障。共青團組織要依托學生社團組織,舉辦創業競賽、創業實訓、創業項目孵化等,為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搭建平臺。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本著“立足校園 面向社會”原則,“請進來”和“走出去”,推動實現就業創業教師隊伍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專職與兼職相結合,探索打造一支“三師型”就業創業教育隊伍,打造“階梯式”創業教育師資隊伍。一是要按照教育部門公布的創業教育要求,組建理論基礎深厚、教育教育經驗豐富、有企業經歷的校內專業研究團隊或教育團隊;二是抽調一批富有創業指導與服務經驗的學生政工干部組成校內兼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三是要聘請成功企業家、創業校友、社會知名人士等,通過聘任企業實踐導師、舉辦就業創業大講堂、就業創業經驗分享會、參觀體驗、創業實訓等多元化手段,現身說法,觀摩體會,開辟創業教育“第二課堂”。
第三,就業創業人才實踐協同,打造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踐孵化基地。一是充分利用行業企業和政府職能優勢,加強大學生實習見習基地建設,為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搭建實踐平臺。二是深化產學研合作模式,試行學生校企交替培養,將學生培養、畢業實習、就業招聘三個環節融為一體,形成“學業—就業—職業”層層結合環環相扣的人才培養新機制。這種機制下,行業企業可以全方位了解考察學生,發現自己所需要的人才類型;大學生通過實習實踐也能直觀地了解社會、了解用人單位,加深對相關行業的認識,有利于提高雙向選擇的成功率。三是充分發揮創業園核心作用,提升創業成功率。政府創辦的創業園,一般都會提供登記注冊、稅務辦理、專利服務、專家咨詢、場地租金減免、培訓服務、融資貸款等扶持措施,能夠更好地為入駐的創業團隊服務,但往往缺乏高科技含量的創業團隊和創業項目;高校由于自身優勢,匯聚眾多成規模的科技人才和發明專利,而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企業行業擁有大量雄厚的風投基金,卻難以找到理想的創業隊伍和創業項目。如何將創業園區、企業資金和創業項目進行有效對接,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綠色通道”,及時解決大學生在就業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大學生就業創業帶來更多的服務與幫助,將會大大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成功率。
三、“U-G-E”大學生創業扶持協同模式的保障機制
“U-G-E”模式是針對高校大學生創業意愿高而創業比例低下,創業難問題凸顯,創業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的現實問題而設計構建的。該模式的順利運行離不開強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是成立專門的就業創業協同領導小組。該小組是集高校、政府、企業一體的就業創業工作組織。該模式下,就業創業協同領導小組,要由三方一定級別的領導參與,明確各自的職責,既有共同的工作目標,又有細化具體的任務要求。既有獨自的落實階段和規劃,也有統籌合作協同的機制。按照校地合作區域,尤其在課程設置、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實習見習基地建設、就業創業指導等領域進行具體合作,實現資源互補、協同發展。
二是校地企三方簽訂有約束力的合作協議。為了使“U-G-E”大學生創業扶持模式長遠發展,就要建立相應的長效制度,確保就業創業相應工作能夠有章可循。為此,政府、企業、高校三方應就建立緊密型戰略合作工作機制、高層次人才培養長期合作機制等達成多項合作協議。內容包含校企共建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校地大學生就業創業協作機制、校企產學研合作機制等。從而達到提高認識、資源共享、增強實踐、創新體制等目的,為創業扶持協同模式的長效運營做出努力。
三是政府部門可考慮探索成立縣(區)級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中心。隨著就業創業熱度的不斷加大,縣(區)級必然成為就業創業的重點地域范圍。因此,把大學生作為重點關注對象納入公共創業服務體系范圍之內將是縣(區)級政府部門義不容辭的職責。縣(區)級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可掛靠在縣人社局,為承擔行政職能的政府公益性事業單位,要配備富有責任感和工作經驗的工作人員,有能力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指導與服務。
實踐證明,“U-G-E”模式,是實施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在政府的協調推動下,整合高校、企業優勢資源,通過互聯互通、統籌規劃、積極推進,必將實現高校和企業的共同進步,從而有效地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吉林省大學生創業社會支持網絡研究”、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就業創業管理專項)“高校共青團組織‘五位一體’創業教育模式構建研究”、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新研究項目“共青團工作視角下‘五位一體’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
[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全文.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3] 陳輯.從企業用人的角度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0(21)
[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J].國外高等教育快訊,1999(1)
[5] 董躍進,吳剛.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提升——基于區域發展戰略的視角[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1)
[6] 李勝利.構建河南省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對策研究[J].創新創業,2014(6)
[7] 史進,董瑤,苗雙,齊巧玲.創業教育“三師型”師資團隊建設[J].管理觀察,2011(18)
[8] 趙雅莉,周維.全省首個校地共建大學生創業園開園[N].成都日報,2010.1.7
[9] 竇繼來.構建高校畢業生創業服務體系的思考[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0(3)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長春 130117)
(作者簡介:趙建立,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講師,東北師范大學商學院團委書記,碩士,主要從事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丁慧東,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在讀博士,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團委書記,主要從事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