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新技術產業是新技術時代的先行產業部門,它主導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方向,其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決定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國“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手段。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呈現出產業技術的升級換代和不斷創新的內在規律,因此,應發揮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引領、帶動作用,進而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并帶動整個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 產業結構 轉型升級 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0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070-02
新常態下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瓶頸,過去那些經濟增長的比較優勢,如勞動成本低、依靠出口的經濟增長率高等,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制約性因素,一方面國際市場驟然收縮,另一方面經濟增長方式落后,傳統產業生存壓力加大,產業結構升級緩慢。產業結構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因素,既是以往經濟增長的結果又是未來經濟增長的基礎。當前,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優化產業結構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因而加快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之舉。
當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應成為實踐探索的主要方向?!翱萍歼M步尤其是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通過產業技術和市場需求變化不僅使第一產業發生革命性變革,使第三產業的發展成為可能,而且使第二產業本身發生結構性變化?!笨萍歼M步和技術創新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競爭的焦點和制高點。實施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化戰略,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競爭力,“高技術產業向主導產業部門的演變促使主導產業出現更替現象,推動產業結構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轉換?!币愿咝录夹g產業引領產業結構轉型是支撐一個城市、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永久動力所在。
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國“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手段
高新技術產業是由高新技術研究、開發、推廣、應用等所形成的企業群或企業集團的總稱,它把生產過程和最終產品建立在堅實的高新技術基礎之上的產業,是知識密集型、R&D投入高、附加值高、增長速度快、技術進步快的先導型產業。按照國際通行慣例,判定高新技術產業的標準有兩個:一是研究與開發強度,即研究與開發費用在銷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二是研發人員占總員工人數的比重。OECD在20世紀80年代將R&D經費占總產值的4%作為劃分高新技術產業的的標準,90年代后這一標準提高到8%。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技術集約程度明顯偏低,因此在確定高新技術產業標準時,采用的是低于國際水平建立起相應的評價指標:以R&D支出占總產值比重和R&D人員占職工人數比重都高于制造業平均水平的50%作為衡量標準。
高新技術產業是新技術時代的先行產業部門,它主導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方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新的科技成果在生產建設方面的推廣和應用,許多高新技術產業部門不斷涌現出來。這些新的產業部門隨著時間的推移,又將被更新的產業部門所取代,它又變成傳統產業部門的一部分。從時間上看,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偟膩碚f,高新技術產業具有技術密集、智力密集、資金密集的特點,對信息資源要求高、依賴大,對資源和能源消耗少;傳統產業的勞動力密集程度高、資金和技術密集程度小,對資源和能源消耗大。高新技術產業產出經濟效益高,其產品的附加值高、競爭力強;而傳統產業相對而言經濟效益低,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弱。就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而言,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并存發展,各自所占比重和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戰略。大多數國家成立了高層次的科技發展領導機構,制定了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科技政策,選擇對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國家安全有重大作用的關鍵技術領域進行重點突破,大力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興辦科技園區、重視培養和吸納科技人才,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強高新技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等。盡管我國在高新技術產業上已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制約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影響著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大力發展科技創新能力、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我國“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手段,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客觀要求,是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途徑。
二、產業結構調整依賴于產業技術升級和創新
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的過程。根據形勢變化和發展需要,適時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各國經濟發展中的普遍現象。產業轉型升級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是產業結構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再到第三產業的轉型,是工業內部制造業從低端向高端的升級,是生產要素從簡單的資本、勞動力等初級投入向技術、知識、組織、管理等高級投入的提升,發展目標從滿足基本生活需要擴大到增強核心競爭力、節能環保等更多元社會目標實現的階段性演進過程。
1.從“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轉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錢納里提出的“產業結構轉換”理論,認為按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進行排序可劃分出低、中、高三個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隨著經濟發展不斷變化,而轉變的過程遵循的規律是“一二三”→“二三一”→“三二一”,這意味著產業結構越來越優化、經濟發達程度越來越高。進入工業化中期,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型,工業產業向服務產業轉型的趨勢和特征日益明顯。生產性服務環節成為制造業價值鏈增值的一個主要驅動力。當服務在產業環節占比越來越大時,服務產業與制造產業水乳交融,其邊界也變得難以分辨。三產結構總體呈現農業所占比重顯著下降、工業比重先升后降、服務業比重持續上升的態勢,形成以服務業為主,服務業內部又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產業布局。
2.從勞動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再到創新密集型產業的更替?;诠I化起點低、科技創新能力有限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情,新興工業化國家通常采用優先發展輕紡、皮革、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戰略。等到技術、人才、資金積聚一定實力后,再轉而發展鋼鐵、石化等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基礎設施產業,推動工業結構重心由輕工業向重化工業轉移。進入20世紀70、80年代,具備較強創新性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相繼發展,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的經濟體致力于發展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
3.從生產鏈低端依附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領域的延伸。如由加工制造環節向上游的研發、產品設計、技術專利、技術集成、融資、投資延伸,向下游的品牌構建、商業模式創新、流通體系、系統服務、物流、產業鏈管理等延伸。這些上下游的經濟活動是現代服務業的主要內容,期增加值率更高。相比于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制造產業在GDP中比重呈下降趨勢,但是從世界范圍觀察,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的份額變化甚微,歸其原因,發達國家牢牢抓住制造業高端環節,將低附加值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把高附加值的環節留在本國,制造業趨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的產業結構。
4.從依賴擴大要素投入規模到注重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的升級。新興工業化國家發展之初,憑借著巨大的人口紅利、廣袤的土地、廉價的資源以及高儲蓄形成的高投資率,經濟突飛猛進增長。經濟增長很容易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擴大生產規模,形成相對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隨著經濟發展進入一定階段,普遍面臨勞動力成本提高、土地資源稀缺、環境約束趨緊等問題,繼續增加要素投入的空間日趨有限,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壓力增加的背景下,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擴張向主要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特別是科技創新的貢獻率轉變,主動放慢經濟增長腳步,由高速走向平緩。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主體是企業。對企業而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意味著要創建自主品牌、擺脫簡單技術、建立差異化優勢,這是企業突破發展的艱難爬坡,是企業保持和提高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其實現途徑主要包括:產業技術更新換代、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新興產業等。
一是產業技術更新換代。產業技術更新換代是指企業采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以及新的商業模式和管理方法,改進和替代舊的技術、裝備、工藝、商業模式和管理辦法,提高產品附加值,降低物耗能耗水耗,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例如由一般加工制造升級為關鍵工藝、關鍵零部件、關鍵裝備制造的技術升級;由軟盤存儲器升級為U盤和光盤,由氟冰箱升級為無氟冰箱,由彩色顯像管升級為液晶顯示器的產品升級。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從傳統的OEM模式向自主創新的ODM模式延伸,從資源粗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延伸,從制造商向服務商轉型等,通過技術進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核心競爭力。
二是淘汰落后產能。與先進產能相比,落后產能占用資源多,破壞環境大,加劇了無序競爭和產能過剩,經濟成本高昂。通過淘汰落后產能,騰出資源用于質量效益更高的先進產能,能夠有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在目前我國多層次生產力和多層次需求并存、資源環境約束緊的情況下,完全依靠市場機制淘汰落后產能進展緩慢且有反復,必須在完善市場機制和尊重市場規律的同時,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來推進。
三是發展新興產業。新興產業是指基于重大發現和發明而產生的,將改變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產品,以及由此產生的新產業群。根據內涵的界定,同時結合我國的國情,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7大領域: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如果說,產業技術進步、淘汰落后產能、產業衰退轉移主要是存量的改造提升,而發展新興產業主要從增量的角度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具有技術密集、資源消耗少和利用效率高、對環境破壞少,以及輻射帶動效應強、成長性好的特點,符合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符合搶占國際科技經濟制高點的戰略需要,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引領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產業結構調整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具有支撐、促進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程度能夠反映出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效,其持續、穩定、健康增長,有利于產業結構趨于優化,在高新技術產業引領作用下,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開發和培育新興產業,進而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并帶動整個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1.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催生新的產業和產業部門。新的產業和產業部門的形成是產業結構優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技術進步是新的產業與產業部門的直接推動力。高新技術發展不僅能帶動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整體提高,還能促進生要素在各生產部門進行重新配置,創造出新的產品和服務。例如,能源的革命,使照明、動力等工業產生了突破性飛躍,引發了電機電器產業、通信產業等一系列新興產業的誕生,使產業結構發生了巨變;以微電子技術、原子能技術、光學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高新技術為基礎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導致了電子計算機工業、核能及核工業、電視工業、航天工業等一系列新興產業的興起,傳播媒介等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高新技術產業化使生產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智能化產品的新興產業不斷涌現,加速推進產業結構高度化進程。
2.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使之煥發勃勃生機。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已成為提高傳統產業產品質量、降低消耗、更新產品結構、提升性能和競爭力的主要手段。例如,電話以及移動電話的普及使郵局的傳統信件郵遞業務大大減少;信息技術使每個人都可能成就導演和演員的夢想;無性繁殖技術目前已經成功地應用到現代農業生產領域,大大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進程。高新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在促進新興產業形成的同時也在傳統產業鏈條中加大高新技術的比例,逐漸縮小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之間的差距。
3.刺激消費需求結構變化,帶動產業結構優化。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密切相關。一方面,產品和服務供給是消費的基礎,產業結構的調整影響著消費的質量和水平,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提供更多又好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進而推動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和高級化;另一方面,消費需求的升級是產品和服務發展的前提,消費結構的改變決定著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新技術、新產品的誕生刺激著人們產生新的需求,促使消費需求向著更高的水平發展。此外,技術進步降低產品生產成本,進而推動市場規模擴大,促使消費品升級換代,提升需求結構,帶動產業結構的變動和提高。
總而言之,我國開始進入科技創新活動的活躍期,高新技術產業呈加快發展態勢,并日漸成為產業結構轉型的強大推動力。通過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并利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改造,進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能夠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山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高新技術產業引領山東產業結構轉型研究”(項目編號:2012RKA06009)]
參考文獻:
[1] 羅肇鴻.高科技與產業結構升級[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
[2] 林善煒.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戰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 逯宇鐸,兆文軍.高新技術產業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4] 陳清泰.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5] 莊巍.投資結構與消費結構的比較分析[J].經濟科學,1991(1)
[6] 黃穎.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途徑和思路.中國經貿導刊,2011(11)
(作者單位:中共煙臺市委黨校 山東煙臺 264003)
(作者簡介:謝麗威,中共煙臺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