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吳曉波
醬鴨
文_吳曉波

從2010年開始,每到春節前后,家里總會收到一個從四川寄來的大包裹,里面是滿滿的臘腸、醬鴨及曬干的花生。寄件人叫周開洪,是四川安縣黃土鎮方碑村的農民。
方碑村地屬綿陽,在2008年的“5·12”大地震中,全村95%的房屋毀滅性倒塌,13人死亡,190名學生無處上課。在災后重建中,我的師友、時任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的何志毅教授自告奮勇,決意用“教授的辦法”幫助方碑村的農民。在近半年時間里,他10余次趕赴方碑村,前后調研數月,拿出了一份“一幫一”災后鄉村家園重建計劃。
何志毅的這個重建計劃不是簡單的慈善捐款活動,它的核心內容是:發動一個城市家庭以1萬至2萬元的無息借款,幫助一戶受災家庭重建倒塌的房屋,受助家庭在5年內還清這筆借款。出借人、借款人需簽訂借款協議,而方碑村的村委會則作為第三方擔保人。
根據協議,借款人必須承諾將款項用于災后房屋重建,并在借款時自愿將自家宅基地的土地使用證和新建房屋的房產證抵押給村委會,如果不能按時還款,自愿把自家的可耕田地全部上交村委會管理,直到還清借款。此外,村民之間還制訂了“五戶聯保”的制度,讓大家結成5人小組進行貸款,利用一層層的信任提高還貸率。
何教授設計的這個協議,跟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國搞鄉村銀行的制度設計有異曲同工之處,而“五戶聯?!敝贫葎t是直接受尤努斯的啟發。
“一幫一”重建計劃不僅僅是簡單的扶貧,而是立足于重造農民的生產自救能力,建立借款雙方的經濟契約關系,并通過建立鄉村信用的方式來提高其可行性。何教授在方碑村調研時發現,雖然村民受了災,但他們都是有自尊的人,他們更能接受“借”,而非“給”。
何教授對我說:“那些愿意借款的城里人大概都沒想要把錢拿回去,所以,5年后村民還回的錢將成為方碑村的共同建設基金。”
在中國的經濟學界,何教授一向以行動力強出名,這一次的方碑村重建計劃也完全有賴于他的奔忙與鼓動。何教授在自己主編的雜志中刊登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信中說:“我懇請我的朋友、我的學生、我演講的受眾、我的書和文章的讀者,懇請你們加入‘一幫一’災后鄉村家園重建計劃……我懇請你們,還因為他們是中國最基層的人群,其實我們所有人的祖先都是農民;還因為,中國計劃經濟造成的城鄉二元結構至今仍未改變,其實我們城里人在某種程度上都虧欠著農村人。有人說,農民借了錢不會還,我相信他們一定會還。如果有人不還,我可以替他還,但我相信這種情況不會發生?!?/p>
在大半年的時間里,很多人跟著何教授為此事奔波,而我則成了他招攬來的捐助人之一。我認捐了2萬元,收到了一份紅色的聘書—方碑村的村民委員會聘請我為榮譽村民。
2009年1月22日,由這個計劃援建的首批永久性住房舉行了交付儀式,我帶著太太和女兒前往方碑村見證這一時刻。
在方碑村,我第一次見到了對口援助的周開洪。他是一位1966年出生的農民,在大地震中,他的房子和農田被徹底摧毀,幸好家人無恙。在政府幫助新建的臨時磚瓦房里,老周家僅有一張破舊的方桌和兩床舊棉被而已。他的兒子周強將在這年參加高考,但是一切的經濟來源都被切斷了,我太太當即答應,每年再捐助1萬元學雜費,直到周強學業結束為止。
何志毅教授還在綿陽招募了兩位年輕的志愿者,負責聯絡方碑村和各位捐助者,每年通報重建和資金使用情況。到2013年,100%的方碑村農民按協議交還了借款,而100%的捐款人又承諾將所有資金滾動投入方碑村的新一輪建設中。
周開洪的新房子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成了,他養豬、養鴨,在灘涂地上種花生,日子漸漸富足了起來。周強也順利完成了4年的大學學業,輾轉在成都、長沙以及貴陽等地打工,有一年他把腿摔斷了,弄得大家一陣緊張。現在,小伙子是一家深圳科技公司在湖南和貴州的銷售代理。
現在老周用上了智能手機,去年秋天,我去四川講課,突然接到他的電話,他操著那口難懂的綿陽方言,聲音很大:“你啥時候再來方碑村看看呀,村口的大橋快要通車了。”
每到過年,看著周開洪寄來的臘腸和醬鴨,心里都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