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晚睡姐姐
一對與一家
文_晚睡姐姐

小時候,我家小區里有一對老夫妻,他們的兒子去了外地工作,長年不在身邊,所以他們對別人家的小孩特別好。我們在院子里玩,他們總是笑瞇瞇地看著,偶爾提醒一句:“慢點兒跑,當心摔著。”我們都喜歡去他們家,因為每次都能得到點兒稀罕的零食。
大概每一年,他們的兒子都會風塵仆仆地回來一次。那是一個衣著筆挺的青年,戴著頂時髦的鴨舌帽,拎著大包小包,對在院子里玩得灰頭土臉的我們視而不見,徑直走向自己家。
我不希望他們的兒子回來,因為只要他一回來,老夫妻就會足不出戶地守著他,偶爾出來買菜也是小跑著往回趕,面露掩飾不住的喜色,逢人就揚起手里的東西說:“孩子回來了,今天做點兒好吃的。”有熱心的鄰居想拉住他們嘮嘮家常,他們說不了兩句就著急地說:“我那火上還燉著東西呢,得趕緊回去看看。”我覺得他們都有點兒陌生了。
不過只要兒子一走,他們就又變成了我們喜歡的爺爺和奶奶,會把兒子送給他們的點心和糖果分給我們吃,還要千叮嚀萬囑咐:“省著點兒吃,吃完就沒了。”雖然那會兒我還是個小孩,但也能隱約地感覺到,說這話的時候他們很傷心。
糖果、點心吃完想再吃,兒子走了想再見,都是需要盼上一年的事情。
他們成為我童年記憶中很溫暖的一部分,前幾天我又想起他們,突然,有一個從來都沒有想過的問題浮現出來:“他們叫什么名字?”我使勁想,翻找記憶的所有角落,還是一無所獲。
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名字。在小孩的眼里,他們只是被我們叫作“爺爺奶奶”的人。郵遞員送信,也是在樓下喊:“二樓三號,下樓取掛號信。”鄰居叫他們“小軍他爸”“小軍他媽”,而他們互相稱呼時也不叫名字,而是說“孩子他媽,晚上吃啥”“孩子他爸,家里的煤氣罐該換了”。這個并不在身邊的孩子,成為他們每天都掛在嘴上、標記著他們身份的重要角色。
他們經年累月地生活在一起,擁有了天長地久,但從來沒有給人親密的感覺。每次看到電視里以年邁的父母在家里翹首期待孩子的凄涼晚景為噱頭的廣告,我都會想起他們。他們就像那些演技浮夸的演員一樣,明明是夫妻,卻從不深情對望。
在那一代的中國人當中,有了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名字,簡直是生活的常態。孩子,是他們世界的核心。他們活著就是為了撫養孩子、照顧孩子、送走孩子、等待孩子—一切有關孩子的事情在消耗著也在支撐著他們的生命。
不僅是那一代人,即使現在也是一樣。有的中國家庭,如果沒有孩子,是斷然過不下去的。沒有孩子,他們就是游魂,不知道自己是誰。只有有了孩子,日子才有奔頭、有眉目、有方向,孩子是他們的精神追求和唯一的信仰。
還有一些夫妻,只要生了孩子,就會將青春和愛情放入保險箱,余生都不必再拿出來。他們對彼此的使命已經結束,從此以后,只有孩子才是婚姻中最重要的事情。有位新媽媽曾經對我說:“自從有了孩子,老公就變成了可有可無的人,我完全不會再關注他,我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她說起孩子來興致十足,每當丈夫想把話題引到自己身上,說點兒自己的事情時,不超過三句,她就會繞回來。
她成了一個最稱職的母親,但她愛人的落寞她卻看不到。
一對與一家,是兩種愛在今生的相逢,是兩束光在夜空的交匯,誰都不應該遮蓋誰的光芒,誰都不應該忘記彼此對對方的意義。
養育后代是婚姻里的大事,需要兩個人在一個階段內集中精力、全神貫注。但孩子是另一個生命,他們終會離開,只有愛人,會相伴很久。
這一對要很相愛,這一家才能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