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阿餅sunpie
祈福還是擊掌,WTF說了算
文_阿餅sunpie

在天津塘沽爆炸事件發生后,很多人竟然出乎意料地特別關注一件小事—究竟那個兩只手的表情符號是表示擊掌慶祝,還是祈禱?
這兒有個非官方答案,來自一個叫 WTF的民間組織。
這個表情符號,原本設計意思為“give me five(擊掌打招呼或慶祝)”,在經歷了之前的尼泊爾地震后,已經徹底被解釋為“祈禱”,并且特別用了尼泊爾語“Namaskar(合十禮)”來解釋該詞。
所以,在天津爆炸事件后,用這個符號來表達祈福之意是沒有一點兒問題的。但是,在災難性大事件發生時,這個符號的含義很重要嗎?
這個今年一再出現在我們視線里的emoji,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爭論?
WTF又是什么?
讓我們先從emoji的歷史說起。
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當今世上大約有6900種自然語言,而大約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消失。50年后,世界上可能只剩下6種語言:漢語、西班牙語、北印度語、孟加拉語、阿拉伯語和英語。
在1 9世紀5 0年代,麥維爾·貝爾發明了一套以符號標記發音的系統,希望能夠成為國際通用的“可視語言”;其子格拉漢·貝爾青出于藍,發明了電話。毫無疑問,emoji作為一種視覺傳達的表情符號,猶如一場“快樂的小瘟疫”,已在世界范圍內實現了貝爾老爹的理想。
這門語言包含了3 0 0個12×12像素的字符表情,由日本人栗田穣崇發明。自從2011年蘋果公司發布的iOS輸入法中加入了emoji及Instagram允許其作為獨立標簽后,這種表情符號就開始了一場跨越地域和人種的語言革命。
作為視覺主導的圖片分享社區,Instagram從一開始就支持在評論和文字說明中使用 emoji。如今用戶可以用單獨的emoji作為標簽,這意味著在Instagram 工程師的眼中,emoji離成為一種真正的語言又近了一步。
實時統計T w i t t e r使用e m o j i表情數量的數據網站Emojitracker聲稱:“在Twitter上,人們平均每秒發出250至350條帶有emoji表情符號的消息?!?/p>
蘋果公司將為其操作系統的emoji鍵盤增加300個新圖標,使其在種族、性取向等方面更加多元化。
不過,藏在emoji圖案背后的,是一個改變你交流方式的“陰謀”組織—emoji辭典即World Translation Foundation(簡稱 WTF)。
這個網站類似于維基百科,是一個開放、對等、共享及全球運作的平臺。無論是代表不同種族的膚色表情、同性戀表情,還是根據你“最近使用”的30個表情來算命,任何人都可以來詮釋、定義及補充一個或一組 emoji 表情的含義。普通大眾的智慧將會成為這場語言“陰謀”(或革命)最有力的推手。
在emoji辭典的網站頁面上,隨意點擊一個表情就可以進入該表情的含義詮釋頁面。
Emoji作為一門新的圖像語言,存在著種種缺陷與優勢的悖論。例如它數量有限,卻可無限理解;虛擬化,卻又是客觀數據化。比如一個涂指甲油的表情,便可理解為“關我屁事—我寧愿刷個指甲也不想理這事好嗎”。
WTF 想做的,無非是讓人類重返象形文字時代,用字符集來一統世界語言和文字的“霸權”。
2009年,眾籌網站Kickstarter的數據工程師Fred Benenson主持將《白鯨記》用emoji翻譯了出來,取名為Emoji Dick。書中大約有1萬個句子,超過800人在這部作品上花了3795980秒的時間。
2015年1月18日,一位布魯克林的少年在Facebook上發布了一張槍的照片,隨即又補上了一個警察和三把槍的emoji,然后就淪落到了被警察逮捕的下場,罪名是涉嫌恐怖主義威脅。之前在對美國著名毒品交易網站Silk Road的審判中,emoji也被當作重要的證據,除了當堂讀出證據之外,辯方律師還要求陪審團閱讀聊天記錄,以便理解表情文字和標點符號的含義。
2015年1月,英國《衛報》在Twitter上開通了@emojibama的賬號,將美國總統奧巴馬發布的國情咨文翻譯成了emoji混合英文的版本?!缎l報》對于這個典型英式冷幽默的解釋是:“奧巴馬向國會強調‘這一年,要找到我們達成共識的領域’,如果世界上還有一件事是我們都能統一意見的,也就只有emoji了。”
還出現了“奇葩”的emoji算命網站,根據你“最近使用”一欄中的30個表情,網站就可以分析出你的個性以及生活里的困擾。
整體看來,21世紀是表情語言成長的鼎盛期。雖說emoji目前只有300個“單詞”,還被語言學家詬病其缺乏嚴格的語法以至于無法成為一門真正的語言,但運用現有的表情資源,再配合創意創造新含義,emoji語言已成為潮流所趨。
所以,用emoji造句、聊天45分鐘、策展、客串MV,就都不算什么了。
那么,當emoji和WTF稱霸全球了,人類“相對無言”,會發生什么?
W T F的創始人之一Niki Selken曾參加一個叫作“Captivated by HER(為她著迷)”的短期神秘組織。這個“她”,指的是一部講述人類與人工智能操作系統OS1談戀愛的電影《她》。
該組織便是由這部電影出發,由微軟、VICE、Smart Design及華納兄弟贊助,召集了美國最有想法的一群年輕人,以兩周時間密集地“頭腦風暴”一個問題: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的情緒互動以及未來關系。
這群年輕人討論之后認為,未來,人與人之間可以通過在手上涂抹一種膠質實現遠程握手、擁抱及更多肢體接觸體驗;而人類與人工智能操作系統之間不只可以發生性行為,還會出現數碼寶寶、組建虛擬家庭等。
有些人預測,未來世界會是語言的烏托邦,人們會以更直接的方式來溝通。道格拉斯·亞當斯早在《銀河搭車指南》(1979年)中就構想過有種“巴別魚”,會像水蛭一樣吸食人的腦波,再排泄到別人的心靈,讓語言不通的人也能自由溝通。
用一部已全球化的表情辭典來傳遞信息,只是我們邁向未來虛擬世界的小小一步。而那個把世界市場作為銷售對象的宜家家居,它們的產品說明書里就沒有文字,只有簡單易懂的數字和圖畫。這些年來,他們就這樣一言不發地把商品賣出去了。一般歐洲國家的產品說明書,通常會用到5-13種語言。
愿我們能平平安安,活到世界安靜無瑕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