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 敏
讓“說‘民語’”成為新常態
文/吳 敏
習近平總書記經常會用一些普通群眾聽得進、記得住的“大白話”來表達思想,與群眾溝通。比如,“同樣一桌飯,即使再豐盛,8個人吃和80個人吃、800個人吃是完全不一樣的”。又如,“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等等。許多群眾說:“真希望更多黨員干部像習總書記這樣和咱老百姓說話。”
領導干部的“話風”連著作風、反映黨風、引領政風,關乎事業的成敗。黨員領導干部多說“民語”、擯棄“官話”,說話辦事就會有號召力,各級黨組織就會有凝聚力,黨和政府就會有公信力。
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是做好工作特別是基層工作的金鑰匙。對于握有一定話語權的領導干部來說,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考慮問題、指導工作,看起來是一個簡單的語言問題,反映的卻是領導干部心中是否想著群眾、情感上是否關心群眾、工作中是否服務群眾的大問題,是世界觀方法論的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說,講什么樣的話反映著思想水平,怎么講話則體現著工作作風。
要讓更多黨員干部常說“民語”,首先要培養愛民之情,不嫌棄土語民話,與老百姓心心相印,語言才能同頻共振;其次,要通過制度和機制保障,推動各級黨員干部多深入基層、常走近群眾,與老百姓面對面交流,熟悉并且學習老百姓的話語體系,積累和豐富自己的“民語寶庫”;再次,要嚴格整頓說話的作風,鼓勵常說“民語”,對那些愛說官話、套話、廢話的人要批評教育,在全黨形成說“民語”的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