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樹龍
近年來,中國領導人一再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促進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了解,促進中國與世界的和平發展。2014年11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提升我國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對外宣傳。”①新華社:“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京舉行”,《人民日報》,2014年11月30日。“講好‘中國故事’”意義重大,它是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首先,開放就是對外部世界開放,走出去,請進來,融入國際社會,就必須要使國際社會接受、認可中國和“中國故事”。其次,中國發展的目的和意義,不僅是使中國自己“國強民富”,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而且要隨著中國的發展,為世界和平發展、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也需要國際社會接受和認可中國。但由于中國近代以來較長期與國際社會隔絕,真正開始全面融入國際社會是從3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開始,要使中國在21世紀的頭幾十年的時間內讓世界和中國真正相互了解、相互接受、相互認可、相互促進發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中國和國際社會其他成員,包括各國、國際組織和各國人民,做持續、長期的努力。
講好故事,怎么講、講得好不好固然重要,但最重要、最基本的還是故事本身要好。如果故事本身不好,再花言巧語,再有三寸不爛之舌,再有本事也講不好故事。因為人們畢竟是不可欺騙、不被糊弄、被愚弄、被忽悠的。無論國內、國際,聽眾最終只相信事實和真理。所以,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講中國的事實,講真話,講真理,講關于中國的真理,以事實服人,以理服人。
首先,講好“中國故事”的根本基礎是創造真實的好故事。中國很大,歷史悠久,人口眾多,故事就很多。有很多是好故事,也有一些按國內外標準都不是好故事。在向國內和世界聽眾講述“中國故事”時,必須講述真實、全面、完整的“中國故事”,實事求是,不能弄虛作假,把“中國故事”都講成好故事,好像中國沒有壞故事,或否定中國有問題,有不足;更不能弄虛作假,胡編亂造,違反事實,把不好的故事硬說成、編成好故事,那只能適得其反。故事如果本身不好,那么怎么講也無法講好。
這就要求改變對內對外宣傳的宗旨和目的。國內很多人和機構認為,宣傳無論對內對外,就是要說好的,說自己的好事;說壞的,說自己不好,豈不是在糟蹋自己?其實,任何宣傳工作想要達到目的,要使人接受和認可,只能是講真話、講事實、講真理,講真實、可信的故事;而任何國家的故事都不可能全是好故事,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和問題。因此,只有告訴國內外一個真實、全面的中國,才會使國內外受眾看到和相信、認可一個“可信的中國”,否則故事編得再好、講得再好,時間長了,也只能是使國內外民眾認為那個宣傳出來的“中國”是個虛偽的、騙人的“中國”。我們長期在國內外民眾、公眾輿論中存在這類問題,與我們長期宣傳工作存在不講實話、不講真話的現象有直接的關系和責任。
比如北京和國內很多地方環境污染、霧霾問題嚴重是事實,是中國當前這一歷史發展階段不可跨越的、難以避免的,也是各國在某些發展時期都可能會有的。既然是事實就要承認,不要千方百計地否認。我們也不能在事實層面上做假故事、編假故事。北京和中國很多地方環境污染嚴重,很多時候天不藍,既然是事實,又是我們國家正在努力解決的問題,那就沒有必要為了二十幾位國家和地區領導人來北京開兩天會,就用大規模、大面積工地停工、工廠停產等辦法去制造幾天所謂的“APEC藍”。本來就不藍,用不自然的辦法人為地制造幾天藍,世界也不會相信北京的天是藍的,中國的環境是好的,問題不嚴重,或沒有環境問題。類似這類生編硬湊的“好故事”人家是不信的,除了一兩天天好看,對中國的國際形象沒什么真正的幫助,即使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也很難真正收到宣傳上的效果。如果中國總是在編造這類故事、向世界講述這類假故事,那么“中國故事”給世人的印象就只會是偽裝、掩蓋真實的故事,騙人的故事。
其次,講真實的故事,不講假故事,不否認、掩蓋一些事實上存在的不夠好的故事。人和國家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盡善盡美。我們國家在各個時期存在著各種問題,有些還相當嚴重,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既然不能改變,就要實事求是,真實地告訴國人,告訴世界,不需要否認、掩蓋和掩飾,那樣反而使人更加不信任,問題也沒有消除和解決。著名作家冰心老人說過:“說真話就是好文章。”①趙麗宏:“寫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人民日報》,2014年9月8日。照此我們可以說:說假話就是壞文章,說假故事就是壞故事,而不可能是好故事。
比如在人權問題上,幾十年下來,國內個別單位部門的做法是,國際上一有人拿中國人權的問題說事,就怒氣沖天,憤憤不平地否認。而我們政府幾乎每年都發表“人權白皮書”,大講我們的成就。成就、進步固然要講,但問題、不足也沒必要否認。正確的講法、做法應當是,當有人批評我們國家的人權問題時,我們完全可以坦誠地承認我們在人權方面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正像世界上所有國家一樣;同時要指出我們在采取措施、行動應對這些問題與不足,在努力改善中國的人權狀況。這么說,任何理性的人都會接受和認可。不承認自己有問題,甚至把自己說成完美無缺,沒有人相信和認可,反而暴露自己的問題和不自信。
我們國內外宣傳部門和官方媒體還經常有意地“不講故事”,不講該講的、國內人民關心的、國外報道、評論的真實“中國故事”;為了內政外交上的某些需要,裝作這些事不存在,結果別人在大講特講某種“中國故事”,唯有我們中國自己不講,讓別人的輿論占領陣地,主導輿論和看法。比如2014年底發生的朝鮮一士兵在中國吉林延邊地區非法入境,搶劫和槍殺4名中國邊民。這當然是有關中國的真故事,是中國人民關心的故事,是中國人民受害的故事,但在這起造成4名中國公民死亡的涉外案件發生一周多之后,由與此案不相干的韓國媒體報道出來,在此之前中方各個部門一點消息都沒有,這顯然不應該。不知各有關方面出于什么原因,把公眾早應知道的真故事拖了這么久。“中外之間發生糾紛,大多由外方或者第三者率先披露出來,中國各有關部門和主流媒體不應對此習以為常,甚至認為這是我們處事嚴謹、有原則的表現。中國各級政府機構需要有公信力,中國主流媒體也需要有公信力,但上述做法將造成這一寶貴資源的流失,客觀上推生了外部信息機構的強大……中國不斷強調要加強輿論工作和對外傳播能力的建設,但如果這樣一邊建議一邊丟,實現上述任務將是一句空話。”②“別讓韓媒告訴我們朝鮮逃兵進了中國”,《環球時報》,2015年1月6日。《環球時報》上述這篇社評的題目是“別讓韓媒告訴我們朝鮮逃兵進了中國”,講出了至今仍嚴重存在的我們不作為、不講故事、不講對我們不利的、負面的、真實的故事的頑癥。
我們長期以來這類事情太多了。如果我們的政府一直對國內外只講自己如何如何好的故事,不講在中國發生的、國內外關注的其他方面的故事,那誰會相信政府講的那些“中國故事”?如果宣傳只說自己好,不說問題和不足,別人只能認為你講的故事是片面的,不全面的;甚至對那些好故事也不相信,因為人們對別人進行判斷時,總是有“信用”意識存在,長期聽到中國個別部門、媒體片面宣傳的國際受眾,在聽到中國政府、官方媒體講的好故事的時候,可能會想起政府和官方媒體經常沒有講的壞故事,所以就認為你講的不對,不是事實。正常的做法是好故事壞故事都講,這才能使人信服,使人作出全面、正確的判斷。
我們個別部門、媒體這樣的做法也違背了中華民族長期的道德標準。中國人一直講人要謙虛謹慎,人不要自己夸自己,吹噓自己,自己有成績讓別人去說。但我們的某些部門和媒體每年花大量納稅人提供的公共人力、物力和財力去夸自己,把自己說得如何如何好,吹噓自己,這只能使國內外人民反感,不接受、不認可所講的“中國故事”。
我們只講有利于自己的好故事、不講自己問題、不足的壞故事這種“片面講故事”的辦法,給中國外交和國際形象帶來了極大的危害。2003年爆發的非典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非典來了,給人民生命帶來極大的危害,作為維護公共安全的政府應立刻全力應對,并動員社會和民眾一起抗擊非典。但我們長期理解中央“穩定壓倒一切”和慣于“報喜不報憂”的廣東、北京等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的衛生部,在非典到來的初期千方百計捂著、蓋著,不講事實上存在的嚴重的真故事,講假故事或不講故事,不向中央和社會公布真相,不給民眾真正的信息,結果使非典迅速傳播,造成更多的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也遭到國際社會的批評和指責。與我國相對友好的新加坡等國領導人也嚴厲批評中國政府沒有及時公布和應對非典疫情,結果導致疫情向亞洲地區擴散。我們這種長期性的不講真故事、講假故事、掩蓋、粉飾真相的做法給國內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給人民帶來由于不了解真相造成的極大的恐慌,給中國的國際形象和聲譽帶來極大的危害。相比之下,在隨后非典疫情發展過程中,中國政府清醒地意識到問題存在,每日如實公布疫情,使社會和民眾安定下來,與政府一起有條不紊地應對疫情,戰勝疫情,使國際上對我們的做法給予認可和支持。
多年來,我們的民眾之所以在國內外鬧出那么多出格、離普、影響極壞的“鬧機事件”等,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政府和政府管理、維護的國有企業、國有航空公司長期以來講假故事、掩蓋真故事、欺騙和愚弄廣大乘客和消費者。飛機因為各種原因晚點在全世界都是經常有的事。但在國外、境外飛行(筆者20多年來平均每月在國外、境外飛一個往返)遇有晚點情況時,機場、航空公司往往都把晚點的真正原因及時、明確地告訴乘客。人都是通情達理的,大家在了解真相后也都能理解晚點的原因,安靜、耐心地等待。但在中國坐飛機,飛機不但經常晚點,而且機場、航空公司極少把晚點的真正原因告訴乘客,動則用“由于空中管制”或“航路天氣原因”等這類乘客無法查實的理由愚弄乘客。而根據國家民航總局每年的總結,國內飛機晚點的原因由于空管和天氣的原因不到一半,更多的原因是航空公司自己飛機調度、一班晚點造成該飛機所有執飛的航班全天都晚點及機械故障等原因。①白天亮:“明天還飛不飛”,《人民日報》,2014年8月11日。在這些航空公司面前,民眾明知被欺騙被愚弄卻無可奈何,長期以往心中積怨至深,一旦爆發出來就顯得非常極端、離譜,給中國人和國家形象造成極大的損害。罪魁禍首仍是那些國有機場和國有航空公司,是它們長期講假故事、欺騙及愚弄民眾的做法把本來性情溫和、逆來順受的中國人逼得偏激、不正常了。
內容重要,形式也重要。長期以來,我們在國內外講“中國故事”的工作不盡如人意,有些是我們的故事本身就不夠好,但很多時候是我們的故事本身挺好,而我們的宣傳沒有把它們講好。中國是世界近200個國家中在宣傳方面投入、花費人力、物力、財力、精力、時間最多的國家之一,宣傳部門的地位相對也最高,但長期以來宣傳方面有時做得不到位,所全力宣傳的東西不但境外、國外人民多數不信,自己的民眾很多也不信。
第一,中文和外文哪個為主的問題。講故事當然離不開語言的運用,運用什么語言也是個重要問題,這取決于故事、語言的聽眾、受眾對象。對中國人講“中國故事”,受眾如主要是中國人,那當然是要使用中國的語言文字,而且要使用好的、有說服力的、形象深刻、優美的中國語言文字去講述“中國故事”。但當受眾對象主要是外國人時,則除要考慮中文母語外,還必須考慮、重視相關的外語問題。既要使故事用中文講好聽,也要考慮用外文講、翻譯成外文也要好聽,能被聽懂,能達到表達的目的。
我們的政府、領導人在對外講話時,往往中文水平相當高,“中國故事”講得清楚明確。但要注意的是,同樣的故事、同樣的話,中文講起來很好聽,翻譯成外文是否能夠達到和達到了同樣的效果?如果翻譯成外語效果不如中文原文好,那再好的中文對外國人、外國聽眾來說,用處都要打折扣。因此必須明確,如果對中國聽眾講“中國故事”,必然以中文為主;但如果對外國人講“中國故事”,必須考慮外文相應的話語,考慮、重視翻譯成外文的效果,甚至要以外文的效果為主。我們很多對外宣講的重要內容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一是外國聽眾因各種原因對中國的好話、好故事缺乏信任,二是中文原文中的這些好話翻不好,或者根本無法翻譯好,在外文中沒有對應的東西。所有學習、了解外語的人都知道,不同語言間有些東西是無法翻譯的,甚至是沒有完全能對應上的詞匯。如我們中國領導人最近幾年對非洲講“真、實、親、誠”、在亞洲講“親、誠、惠、容”、講正確的“義利觀”,這些都是非常好、非常重要、深刻的思想,富有哲理,是新時期中國外交的重要內容,表達了中國的真誠理念。但這里的挑戰是如何把這些深刻的中國哲理、理念翻譯成外文,翻譯得準確、到位,使這些積極、深刻的中國理念使外國人與中國人一樣聽得懂,理解到位,接受認可。
再比如中國很多領導人、政府官員對外講話、官方媒體愿意使用成語、典故、詩詞等,顯示出中國傳統文化高度的修養,令國人欽佩、感動和印象深刻,聽了、讀了大家一致認為是好文章,好的講演,好的故事。但翻譯成外文則大打折扣,中文好的效果完全顯示不出來。原因就是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特別是中文的成語、典故、詩歌,很多外文中沒有完全對應的東西,翻譯成外文就不是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和詩歌,而成為普普通通的一般的話,有些甚至會讓外國聽眾搞不懂什么意思。這里強調的不是在對外講話中成語、典故、詩詞不能用,而是在使用時要考慮翻譯成外文時會有什么效果。效果好就用,效果不好,沒有辦法翻譯好,就不用。要向外國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就不能只能想著中國話,要同時考慮和重視同樣的意識在外文中會怎樣,主要觀點的外文詞是什么,能否中文和外文表達都到位,準確、深刻、有力的表達中方的觀點,不能僅滿足于中文、中國人聽了能懂,覺得清楚有力,更不能只要中文表達好就滿足了,不考慮國外受眾對象的感覺。也就是說,要講好“中國故事”,也要像對中國聽眾的要求一樣,要使外國聽眾能對我們講的“中國故事”“入耳、入腦、入心”。這是對一切涉及外交、外事的政府工作人員、媒體、專家學者的共同要求。
這方面我們有些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媒體做得較好,有些做得不夠。僅舉一個今年初的實例:據《環球時報》2015年1月30日報道,1月29日中國某部門發言人在記者會上,發言人在針對外界對中國正常軍事活動的指手畫腳進行駁斥時說:“我感到國外有個別人士熱衷于炒作中方正當合法活動,也是‘蠻拼的’。但是這種‘蠻拼’是贏不得‘點贊’的。”①郭媛丹、馬俊、葉貝茜:“國防部開年回應多個‘敏感話題’”,《環球時報》,2015年1月30日。
熟悉情況的人都知道,該發言人回答中用的“蠻拼的”、“點贊”是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1月1日發表的《新年賀詞》中使用的話語。習主席說:“為了做好這些工作,我們的各級干部也是蠻拼的。當然,沒有人民支持,這些工作是難以做好的,我要為我們偉大的人民點贊。”①“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2015年新年賀詞”,《人民日報》,2015年1月1日。習主席這段話應當得到所有讀者的贊揚,他用最通俗的語言(蠻拼的)表達了對廣大干部一年來辛勤工作的肯定,體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廣大干部的工作的肯定和關愛,同時用流行的網絡語言(點贊)表達了對人民的贊揚。習主席這些幾十年來中國領導人較少使用的口語話和網絡語言,表明了我國領導人平易近人的樸實文風,身體力行地貫徹黨中央倡導的反對“四風”的精神,使人們讀后感到心理暖洋洋的。
但把中國領導人談國內工作時肯定、贊揚的話用于回應國外對中國的攻擊的場合,即使使用者本意想搞點幽默,但也顯得不合時宜,效果并不好。外國、特別是西方輿論對中國批評、攻擊是長期以來司空見慣的事,談不上拼不拼,其媒體對此“蠻拼”也是在履行自己的責任,沒必要用不尋常的詞匯去說明或嘲笑。這些西方媒體和官方在制造那些輿論時,根本就沒期待從中國方面、包括中國政府的發言人得到“點贊”,所以,我們政府說不說得到“點贊”對它們沒任何意義,因為對方根本沒想、也不重視你點不點贊。與其用這些不合時宜、幽默不起來的話,還不如用些有力的詞匯和事實回擊那么站不住腳的攻擊,反而會使真相更清楚,中國的立場得到更好的闡述和說明。我們在講“中國故事”時一定要清楚,別人在別的地方、針對不同問題和對象講的“好話”,不等于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針對任何問題和對象都是“好話”。還是要根據具體問題和對象,事實求是地講自己真實、有力的話,不要熱衷于模仿,熱衷于用流行的語言不恰當地套用。
第二,語言和方式上要用通俗、直接、具體、實際、平等的語言,防止假話、大話、空話、套話,防止說教、死板式的語言。講好中國的故事,語言要力求直接、簡單、明了,簡簡單單才是真,簡單、簡約充滿力量。要使用普通的、大家能聽得懂、容易理解、印象深刻的語言去說明重大、嚴肅的問題。世界上大家都公認,“把深刻的事情簡明化是本事,把簡單的事情弄復雜是沒事找事”。應避免使用隱晦、復雜、多面、混淆的語言,包括更多的專業詞匯。
國內很多人已認識到這一問題。如《環球時報》2015年1月27日就發表中國國際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的文章,建議“別動不動就使用軍事術語”。他認為:“我們不要把一些軍事術語用在對外工作上去。比如我們對內說上海自貿區就像工兵探雷一樣,要有犧牲,有可能探到被炸了。但對外我不太同意一些媒體和地方政府所說的,我們要打造中國經濟的橋頭堡,這樣說不好。還有人說我們要做進入俄羅斯的排頭兵,或者我們要把希臘作為進入歐洲的跳板,這些說法都不好。因為在雙方溝通不足、了解不深的時候,這樣說容易造成誤解”。②魏建國:“別動不動就使用軍事術語”,《環球時報》,2015年1月27日。
無論說什么話,說話的方式都很重要。不少外國人、在外國生活的中國人在外國一看國內制作的有關中國的電視節目就容易感到有問題,覺得許多新聞節目報道的形式過于正式,不親切,不友好,不像正常人在說話,給人以說教、高高在上、拒人萬里的感覺,自然就受到觀眾的排斥。國內某些新聞節目確實是在“報”新聞,相比之下,國外、境外的許多新聞節目是在“說”新聞,給人以親切感,平易近人,使觀眾、聽眾愿聽、愿看。曾任《紐約時報》駐華和駐非記者的博好文稱,中國新聞媒體主持人“古板、委婉”的表現風格,自然是中國新聞媒體在世界不受歡迎的問題之一。③布利·馮(王會聰譯):“中國電視劇努力走入非洲人心里”,《環球時報》,2015年1月9日。中國人如果總是這樣去講“中國故事”,那在國內外只能是沒人愿聽、愿看。誰愿聽和愿看一個總是板個臉的人講的故事?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孟威指出,中國既有的固守傳播思維,對受眾需要和接受心理不甚了解,使得中國媒體在不同文化理念的公眾面前缺乏針對性和可讀性,造成我們對外傳播特色不足,缺乏吸引力,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因此,要學會用世界的語言講中國的故事,也要學會用中國的語言講世界的故事;要把“講故事”和“講道理”結合起來,而不是依靠話語的強勢生硬推銷;要善于用生動地表述,而不是照本宣科、僵化地宣教。④孟威:“構建全球視野下中國話語體系”,《光明日報》,2014年9月24日。林偉也提出,加大對外文化傳播,需要結合國際現狀,從實際出發,以更具親和力的方式表達,“中國故事”要通過“國際方式”表達出來才能被世界接受。①林偉:“多管齊下講話‘中國故事’”,《光明日報》,2014年12月23日。
在使用通俗、直接、易董、易接受的話語方面,習近平主席不但多年來號召“文風革命”,而且身體力行,為全中國帶了個好頭。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一書,總結了習總書記的語言、話語風格。《文匯報》的編者按指出:綜觀習近平主席的系列重要講話,不難發現,他常用打比方、講故事的方式闡釋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話、大實話等俗文俚語來釋疑解惑;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來提綱挈領、縱橫捭闔。習主席的語言,平實中蘊含著大智慧,更有一種透徹、直指人心的力量。比如,“打‘老虎’、拍‘蒼蠅’”、“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既形象又深刻,引來百姓一陣叫好。“打鐵還需自身硬”、“有話要放到桌面上來講”,簡潔到位,生動有力。《文匯報》還引用了習主席其他幾段話顯示出簡潔、直接、通俗話語的力量和效果:
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在看望河北省正定縣塔元莊村干部群眾時的講話中說:“這里我很熟悉,當年下鄉就騎自行車來。今天就是來聽大家的,看看鄉親們,接接地氣,充充電。”
2013年3月1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說:“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理論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辯是非。”
2013年3月22日,習近平在訪俄期間會見中國駐俄使館工作人員和中資機構代表時的講話中說:“我不是痛并快樂著,是累并快樂著。”②“《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精彩內容選登”,《文匯報》,2014年11月20日。
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蔡名照認為:“習近平善于講故事。深厚的文化沉淀和豐富的生活閱歷,形成了他真誠坦率、平實生動的文風。”③蔡名照:“習近平講話讓世界了解中國”,《南華早報》,2014年10月8日。這種文風是與國內外交流、向國內外講好“中國故事”時必需的,有益的,能達到效果的。
第三,講好“中國故事”也給中國的外語教學、翻譯人員、外事工作者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用中外文講好“中國故事”。對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最終還是要通過外文的形式體現出來,作為學習、使用外語的中國教師和學生及其他工作者,承擔著在語言方面講好“中國故事”“最后一公里”的工作和使命。因為我們畢竟不能要求領導人、政府官員和機構都精通外語,都可以用極漂亮、到位的外語去講好中國的故事。他們如能把本民族語言寫好、說好中國的故事就完成了他們的工作,剩下的工作是外語工作者把領導人和政府、社會講得較好的“中國故事”翻譯好,向世界介紹好。因此,外語專業的學生、教師、翻譯和其他工作者及機構,一定要奮發圖強,用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中外理解和交流的使命要求自己。不但要學好、掌握好、運用好外語,而且要對語言對象國的歷史、地理、文化、政治、經濟、社會、風土人情有深入、扎實、真正的了解,與政府和社會一道,把中國的故事向世界講好,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促進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和進步。
上個世紀初,有一位中國人在國外講“中國故事”做得非常成功,值得現在中國人、特別是學者借鑒,他就是林語堂。林語堂的大量英文著作均屬創譯一體化的“文化變譯”之作。從20世紀30年代起,林語堂以其特有的“文化變譯”方式向西方讀者展示了一個全面的中國。他在國外的英文講演集《吾國與吾民》一直是在世界上介紹、說明中國的一部經典作品。林語堂的“作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所產生的影響,甚至比那些忠實于原文的直譯作品影響更大。這是因為林語堂順應了當時社會環境的需要,在譯介中國文化時,所選擇的文本基本符合西方文化的各種規范,能夠滿足當時西方人的文化心理要求,并采取了相應的變通手段和策略。也就是說,他用了西式話語來講述中國的‘京華煙云’。”④周鐵東:“文化變譯,影視傳播的有效手段”,《人民日報》,2014年9月1日。在21世紀中國崛起、融入國際社會的今天,我們需要更多的林語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