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鵬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2014年是一戰爆發100周年和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聯系到烏克蘭危機和中日較量,“一戰重演論”、“甲午再戰論”一度甚囂塵上,占據國際國內輿論場。意識是存在的反映。這些輿論與其說是某種情緒的宣泄,不如說是對現況的憂慮。畢竟,2014年的國際形勢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混亂、混沌,國際秩序最突出的現象就是無序、失序。
2015年恰逢二戰結束70周年及聯合國成立70周年,又將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年。戰后70周年既可能成為各國靜下心來重理國際亂象、重塑國際秩序的契機,也可能成為進一步撕裂國際社會、加深國際分化的導火索。因此,一種岌岌乎可危的國際秩序究竟是因此而否極泰來還是繼續走向深淵,是觀察2015年國際形勢的起點。
然而2015年開年傳來的卻似乎都不是好消息。法國《查理周刊》慘劇預示歐洲反恐形勢惡化,各國領導人攜手并肩走上街頭的場面頗有幾分悲壯之氣,只有他們內心最清楚,在全球化、信息化大潮裹挾之下,自詡為“后現代”的歐洲絕非世外桃源,也存在所謂“戰爭與和平”的問題。“戰爭與和平”的問題自然包括烏克蘭局勢。烏克蘭局勢2014年幾乎牽動國際戰略全局,2015年不僅沒有好轉,而且有惡化的跡象。烏克蘭政府與反政府之間的武裝沖突,俄西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一個也沒有解決。美國國務卿克里訪問烏克蘭進行政治打氣,美國國防部暗示有可能向烏政府軍提供軍火,給本已危險的烏克蘭局勢火上澆油,法德領導人趕緊奔赴俄羅斯晤見普京,力促和平解決爭端。下一步烏克蘭局勢的演變,除了要受到烏本身國內政治的演變影響外,將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美歐對俄制裁是否繼續加碼,抑或還有制裁之外的其他手段跟進;二是美歐之間是否依然團結。從最近的表現看,歐美之間在對形勢的判斷或對俄態度上已然出現分歧;三是俄羅斯國內經濟形勢。遭遇美歐制裁和油價慘跌的俄經濟能否撐得住,是影響烏克蘭局勢的一大變量。
2015年的中東局勢是以沙特老國王去世及沙特政局變化開始的。迄今為止,中東之亂主要亂在伊拉克、敘利亞、巴以關系和伊朗,海合會國家雖也受到沖擊,但相對還算穩定。沙特作為中東第一大國、全球最大石油生產國之一以及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盟友,其政局變動自然牽一發動全身。聯系到此前有關全球油價慘跌背后有沙特與美國博弈的“陰謀論”傳言,沙特未來的政治走向及政策動向值得關注?!耙了固m國”(IS)斬日本人質、燒約旦飛行員,激起公憤。約旦報復性轟炸,美國組織空襲,到底是會將IS打垮,還是會招致更猛烈反彈,尚未可知。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今日中東之亂,與當年小布什不負責任地擴大反恐戰線、對伊拉克開戰有關,也同奧巴馬不負責任地倉促從伊拉克抽身有關。換言之,對美國而言,無非是個戰略失誤與戰略調整問題,而對一個被打亂的中東而言,則是無盡的災難。伊拉克、敘利亞被內戰和IS攪得“國將不國”,巴以和談遙遙無期,伊朗核問題仍處擱置爭議階段,能否如愿和平解決,也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國。如此看來,中東局勢依然堪憂。
回眸亞太,危險性、動蕩性雖不如烏克蘭和中東,但博弈的復雜性和深刻性卻非其他區域可比。其中,中美之間的競合博弈最為關鍵。中美元首“莊園會晤”和“瀛臺夜話”后,兩國就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達成重要共識。但愿景與現實之間還有巨大差距。領導人的政治意愿能否在外交實踐中得到貫徹落實、能否在兩國民眾間獲得積極呼應,還需要做艱巨的工作;兩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博弈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還將加劇和深化。美國橫下心來決定在亞太永駐,中國崛起首先也是從亞太出發,這種結構性矛盾的化解雖無歷史經驗可循,卻有歷史教訓可鑒。囿于自身實力與戰略之間的局限性,美國在亞太更多依靠盟國、伙伴及其努力拼湊的關系網對中國進行所謂軟制衡,無形中加大了中國同亞太相關國家間的矛盾,使得中美與所謂“第三方”之間的關系剪不斷理還亂,錯綜復雜,需要高超的外交技巧和十足的戰略定力才可化險為夷。東海、南海沖突的引信一個也未根除,2015年無非是在新的時空條件下繼續演變,要想畢其功于一役也不現實。曾經沉寂的臺灣海峽和朝鮮半島則極可能在新的一年掀起風波,有可能成為亞太局勢最大的變數。
沒有人希望國際一片亂象,各國都著眼于拼經濟、強民生。2014年全球經濟形勢的總體低迷,給2015年投下濃重的陰影,也逼使各國將發展經濟作為重中之重。但顯然,各個國家的戰略選擇和政策杠桿是不一樣的。美國攜美元霸權的獨特優勢,借量化寬松的進與退,在國際國內兩個大局間游走,加之頁巖油氣革命天賜良機,2014年經濟發展在西方世界一枝獨秀,令美國戰略界歡欣鼓舞,也使美國領導世界的底氣再度大增。但冷靜分析,美國全年2.4%的增速并非如此前許多人預測的那般驚人,甚至低于IMF預估0.2個百分點。它提醒我們,既不能因一場危機輕易斷定美國將走向衰落,也不可因一時的經濟復蘇而再度陷入對美國的頂禮膜拜。畢竟,美國的政治、社會問題之嚴重為近20年來之最,它們對美國經濟長遠影響如何,還要繼續觀察。
令人擔心的是,美國借量寬的進與退獲得重大收益,卻未帶動西方國家整體經濟復蘇,更遑論全球經濟面貌與美國經濟復蘇形成鮮明反差。美國這種“吸入式”增長凸顯了美國霸權的自私性,但反過來卻誘導歐日紛紛效仿。目前,“歐版量寬”又開始粉墨登場,國際媒體普遍預測,這勢將觸發全球新一輪貨幣競相貶值,不僅將助推美元霸權進一步強化,而且可能促使大宗商品價格不確定性增強。姑不論歐洲央行大規模量寬能否像美國那樣刺激歐洲經濟復蘇,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對世界經濟決不是福音。
這就不能不提到中國經濟“新常態”。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7.4%引發全球熱議,唱衰中國經濟論者再度沉渣泛起,尤其是對比美國經濟的強勢回歸,許多人斷言中國對美國的經濟追趕可能永遠可望不可即。事實上,放在世界宏觀經濟發展的大局下對比中美經濟增長,可以得出幾個初步結論。其一,美國經濟表現搶眼,中國經濟增速也依然不俗,7.4%相較于此前30年每年10%左右增速雖顯低迷,但在全球仍獨占鰲頭。其二,美國經濟增速依靠的是美元霸權、能源及科技優勢,結構性、體制性變革則差強人意,后勁如何還須觀望;中國經濟減速則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主動作為,是中國經濟走向健康穩定發展前的“刮骨療傷”,前景似乎更值得期待。其三,美國經濟是與西方陣營“抱團取暖”的結果,暖了自己,涼了別人,所以被稱為“吸入式”增長;中國經濟則是“發散式”增長,無論是中央周邊外交工作會議提出的“親誠惠容”之“惠”(指中國發展要惠及他國),還是“一帶一路”戰略旨在將中國發展同多國發展聯結起來,體現的都是新時期中國大戰略的新風格和新氣派,其中核心要義,就是“命運共同體”意識和“正確義利觀”指引下的“合作共贏”理念。
這種新思想、新理念乃至“新常態”在中國才剛落地生根發芽,卻給亂象紛呈的國際社會吹進了一股暖風。如果各大國都能秉持合作共贏的思想,謀劃全球共同發展,則2015年有望成為新一輪世界秩序重塑的開局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