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剛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執行所長、副研究員)
經過近兩年的探索實踐,中國新時期的對外戰略全面展開,迄今已基本形成以“中國夢”為統領,以堅持黨的領導、獨立自主、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等原則為基礎,以“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正確義利觀”等理念為指導,以一系列新機制、新機構、新倡議為支撐,以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和“命運共同體”為主線,以形成真正的“全球伙伴關系網絡”為目標的系統全面的戰略布局。這是中國政府在世界深刻轉型、中國深刻轉型、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深刻轉型的背景下,為進一步維護、用好“戰略機遇期”,鞏固、拓展發展空間而采取的必要舉措,是中國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尤其是第二個百年目標做出的長遠部署,是中國立足當前歷史方位和未來大國責任做出的重大決定。在這一布局下,中國對全球治理的進一步參與,是中國追求自身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亦是助推全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應該說,這一布局是高瞻遠矚的。面對金融危機后的全球巨變,世界各國都有很強的緊迫感,都在加緊調整變革。與其他主要力量相比,中國的反應是敏銳的,行動是迅速的。兩年來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對外戰略,使中國的主動性大大增強,運籌空間更加廣闊,各方對中國都高看一眼,對中國的期待也進一步強化。
如果2013年是開局,2014年是布局,2015年的任務就是對外戰略的進一步貫徹落實了。對布局的落實更考驗中國的戰略智慧。為真正搞好落實,應謹防四種可能的風險。一是精神松懈的風險。認為搞好了布局就是完成了任務,大功告成,進取的動力有所減退,這種思想要不得。應看到中國由世界大國邁向世界強國的路還很長,在全球治理中要有所擔當的地方還很多,布局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二是急躁冒進的風險。希望立竿見影,急于曬成績單,不注重別國的心理感受,對各種困難估計不足,這種做法行不通。應充分重視現階段我國國際地位的微妙性,充分重視對外工作的長期性、復雜性和特殊性,力爭大事辦細,好事辦好。三是教條主義的風險。一切按既定方針辦,對外部世界的各種漸變和突變反應遲鈍,難以搞好動態調整,這不是“戰略定力”。應看到新時期中國的對外工作是一個與外部重新磨合、復雜互動的過程,需要中國不斷校正創新、出奇制勝。四是能力不足的風險。對各種開拓性的對外工作構想,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撐和行動保障,在落實過程中大打折扣甚至扭曲變形,落實難以到位。應盡快形成更高標準的戰略認知、運籌與行動能力,適應世界大變局,適應中國從順勢而為到積極進取的戰略轉變。
為此,2015年在落實中國對外戰略過程中,似應注重以下幾點。一是堅持進中求穩的總基調。既要繼續銳意進取,又要更加謙虛謹慎;既堅定不移,又隨機應變;既立志高遠,又理性務實;既設定階段性目標,又確保循序漸進,不求一時一事之功;既狠抓落實,更注重培育條件、營造氛圍,夯實基礎,防止打折、反彈和走樣。總之,拿捏好調子、分寸和節奏,把看似矛盾的目標和品質集于一身,是成熟大國的重要標志。中國應在落實新時期對外戰略的過程中,駕馭好自身不斷增長的綜合實力,處理好同外部世界的復雜關系,進一步提升運籌對外戰略的嫻熟度,牢固樹立積極、穩重、可靠的強國形象。淡定自若,恰到好處,才是真正的“中國氣派”。
二是搞好深層次的思想啟蒙。對外戰略布局中有一系列嶄新的提法。這些提法并非權宜之計,而是孕育了很多寶貴的思想,反映了一個新型大國在全球化背景下對國際關系的深入思考;若善加發展,有可能為構建更加合理的世界秩序做出獨特的理論貢獻。但既然是新的思想,如果尚未做到滴水不漏,或者各界仍有觀望懷疑,那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為了盡可能擴大體制內部的共識、爭取全社會的支持以及國際社會的認可追隨,讓中國對外戰略布局的理論基礎和民意基礎更加踏實,就必須對這些新的思想深入打磨論證,使之成為一種有強大說服力和感召力的話語體系、思維方式和共享價值。為達到這個目標,必須有官、民、產、學、媒等多方力量深度互動和協同努力,并真心真意地同國際社會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探討。這將遠遠超過媒體宣傳的范疇,是中國成為現代國家和新型大國過程中的一次多層次、多領域人士都廣泛參與的思想啟蒙,也應成為一次由中國牽引的各國共同啟蒙。
三是進一步加強對布局的優化。中國當前經濟優勢非常突出,對外經濟合作比較容易開展;中國的體制特征和外交傳統也可以確保高層政治交往的順暢開展。相較之下,在新的對外布局中,開展對外安全領域互動、人文領域互動和社會領域互動的難度相對較大,效果也不易衡量。新時期中國對外布局應既用足自身經濟優勢,又盡量補足安全、人文和社會方面的短板,使中國成為素質更加全面的大國。這方面布局還需進一步細化。同時,還要精心強化對事關全局成敗的關鍵地區的布局,力保周邊不亂,尤其是管控朝鮮半島局勢的不確定性。
四是搞好全方位的對接工作。首先是在推進各類雙邊和多邊合作過程中,搞好同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確保相向而行、合作共贏,特別是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因各國國情和需要不同,更應特別強調這一點。其次要搞好同美、俄、歐、印、日等幾個主要力量關于地區發展的構想的對接,重視這些國家在其自身周邊地區的影響力和發展訴求,確保大國之間彼此協調,避免相互踩腳和相互消耗,盡可能減少地區合作的阻力。此外還要搞好同現有規則體系的對接,力爭原有好的規則制度繼續發揮作用,不合理的規則制度逐步得到校正,各國的不同規則訴求盡可能相互包容,確保全球規則體系有序演進。
五是搞好系統性的能力建設。其一是加強認知能力建設,大力加強智庫體系建設,提升智庫專業化水平,強化對內外形勢的認知和預判能力,加強認知判斷的精準程度和對實際行動的指導能力,特別是加強前瞻性、預警性判斷的意識和能力。其二是加強決策能力建設,基于中國國情并吸收各國經驗,不斷優化決策模式,提升對外戰略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其三是加強行動能力建設,除繼續加強傳統的外交和經濟部門外,還要著眼長遠,參照其他全球強國的能力要求,搞好戰略預置和能力儲備,大力強化其他涉外各部門的能力建設,并注重提升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快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