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市扶貧和移民辦
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有過這樣一段批示:“為了探索農村教育改革的路子,永海同志帶著對農民的深厚感情,嘔心瀝血,奮斗八載,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的事跡是感人的。”
溫家寶總理批示中肯定的永海就是全國九屆、十屆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書記處原書記、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江西省會昌縣老區建設促進會名譽會長李永海。

李永海傾情關注扶貧事業,關心老區發展。從2004年至今的八年間,他多方籌集資金物品達5000余萬元,先后80次從首都北京來到革命老區縣——江西省會昌縣,牽頭創建了江西革命老區會昌珠蘭示范學校。學校以教學、科技和農業生產勞動相結合,基礎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三教統籌的鮮明辦學特色,為革命老區培養著一批批有用人才。
李永海,這位年過七旬的老共產黨員,以對革命老區的深厚情懷,開創著一條教育扶貧的新路,譜寫著革命老區發展的新篇章。
他,年過七旬;他,從2004年結緣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珠蘭鄉,歷時10年,深切關注貧困地區扶貧開發事業,開創了教育扶貧新路,牽頭創建了江西革命老區會昌珠蘭示范學校,建成了江西省唯一一所以教學、科技和農業生產勞動相結合,基礎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三教統籌辦學模式的農村特色學校。他就是全國九屆、十屆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書記處原書記、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江西省會昌縣老區建設促進會名譽會長李永海。
80余次,深入老區走訪調研
李永海先后80次從北京來到會昌。2005年11月中旬,他用了幾天的時間,跑遍了會昌縣13個扶貧重點鄉鎮和珠蘭鄉的13個行政村的學校、屋場、貧困家庭,走遍了珠蘭的每一個村,看望了每一所村小。車不通他就步行,頂烈日、冒寒風,收集了大量的數據、資料,親眼看到農村的貧困落后狀況:孩子們在危房教室里上課,“三九”天孩子僅蓋一條薄被,用一瓶咸菜作為一周的下飯菜,六、七歲的孩子寒冬里要跑十幾里山路趕到學校上課,不少孩子十幾歲就輟學在家或是早早跟隨父母外出打工。他經常提醒大家:教育落后是最根本之落后,教育扶貧是根本之扶貧。于是,他決定牽頭籌建一所適合農村人才培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學校。為此他先后召開了幾百次不同類型的座談會,共同探討江西革命老區會昌珠蘭示范學校的建設發展。
3000余萬元,以校為媒凝聚扶貧力量
為籌建學校,他四處奔波。在他的愛心感召下,全國各地有近40個單位和200多愛心志士為學校捐資捐物達5000余萬元。歷經10個年頭,學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分三期建設,建成一所集幼教部、小學部、初中部、職高部、成教部于一體,能容納60個教學班、3000名學生、160名教職工的環保、節能、生態的新型學校,并率先實現貧困農村的孩子享受12年免費義務教育。
以校為媒,智力支持強“造血”。近20名博士、百名碩士和企業家先后來到會昌提供智力和資金支持。中國國藥集團、福建海東藥業首先在珠蘭鄉杉坑村與示范學校一起建設萬畝積殼中藥材基地;國家沼氣研究所的專家在會昌講授沼氣的應用和推廣,并在示范學校由國家補貼100萬元建起300立方的大型桔桿沼氣池;北京萬國經典書城向示范學校捐贈價值1000萬元共15萬多冊圖書。
以校為媒,綠色銀行惠民生。幫助學校建了100畝“紅土娃”綠色臍橙園、年出欄700頭商品豬和存欄50頭母豬的養豬場及8畝現代農業大棚等基地,成為了學生的實踐基地、農民的示范基地和學校的創收基地。
經過他的努力,會昌珠蘭示范學校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同時也帶動了該縣尊師重教的風氣的轉變,2013年會昌縣被評為“省級教育均衡發展示范縣”。
100余名,老區人才初長成
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在他為老區發展回信中批示:“江西會昌珠蘭示范學校的辦學經驗值得重視。為了探索農村教育改革的路子,永海同志帶著對農民的深厚感情,嘔心瀝血,奮斗八載,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的事跡是感人的,他對農村教育改革的思考是深刻的。”
通過農村教育改革,走教育扶貧新路,在會昌珠蘭的探索和實踐,成果已顯現。珠蘭鄉的許多工作在全縣排名前列,珠蘭鄉上照村幾千畝的農地都整理一新,新修的道路和灌溉水渠、大棚蔬菜和苗木呈現一派現代農業的景象,一排排經過改造的住房錯落有致、明亮整潔;全鄉二萬多畝的臍橙掛滿枝頭一片金黃;圩鎮面積擴大了二倍。
創建學校歷經三屆,169名職高生已經畢業,全部走上了令人羨慕的崗位,成為企業的中堅為量;324名幼兒在衛生整潔、設施齊全的幼兒園學習生活;初中三年鞏固率由過去的56.7%上升為88%,職高鞏固率達96%;行成了成人教育與鄉村技能培訓相結合。鄉村變化翻天覆地,聯系村現在每年戶均增收1600元以上。
十一年來,在李永海鍥而不舍的愛心鼓舞下,今天的成果讓人看到一個貧困地區通過教育扶貧發生的深刻變化,教育扶貧之路并不是夢。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