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紅發
江西省吉水縣地處江西省中部、贛江中游,既是農業大縣,又屬原中央蘇區縣和特困片區縣。全縣轄18 個鄉鎮,249 個行政村,總人口52.6萬,其中農業人口為41.1萬人。該縣有“十二五”貧困村41 個、省“四個一”組合式扶貧村1 個,占全縣行政村的16.8%;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254 戶18711 人,貧困發生率4.6%,貧困人口分布在全縣18 個鄉鎮,大部分在贛江兩岸和深山區,主要靠耕地種植水稻維持生計,大多數貧困戶體弱多病、大病纏身,沉重的醫療開支,導致家庭返貧或長期陷入貧困之中。
2015年,為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西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根據“一個希望、三個著力”要求,該縣出臺了《關于全力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的意見》等“1+N”文件,提出“高定點,大推進,像搞庫區移民一樣推動扶貧攻堅”的扶貧思路,發出了精準扶貧攻堅的行軍令,決戰同步全面小康。
2012年以來,吉水縣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圍繞省委“十六字方針”,奮力搶抓蘇區振興發展、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吉泰走廊建設三大歷史機遇,圍繞全省“五年決戰同步小康”戰略部署,把扶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和“政治工程”,定準戰略導向,瞄準扶貧對象,精準發力,久久為功,以更實的工作和更實的作風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第一,目標定位。從2015年起決戰三年,保持貧困村和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縣平均增幅,遏制收入差距擴大趨勢。穩定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實現全縣基本消除農村絕對貧困現象,實現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全面脫貧,無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全面保障,不讓一個貧困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
第二,任務細化。根據總體目標,細化三年扶貧攻堅任務。定減貧任務:2015-2017年全縣每年減少貧困人口5600 人,到 2017年底全縣貧困人口降至2000 人以下,貧困發生率降至0.5%以下。定增收任務:到2017年底,藍卡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縣平均水平的70%左右,黃卡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縣平均水平的50%左右,進一步強化紅卡戶的重點保障,提高標準,兜底扶持。
第三,緊扣“六大扶貧工程”。產業扶貧上,實施“十百千扶貧工程”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每戶都有1個長效增收的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扶貧上,到2015年底,“十二五”貧困村基本實現通自然村的主干道硬化,到2016年底,力爭完成“十三五”貧困村水電路、土坯房和危舊房改造、水利設施、農網改造等任務。智力扶貧上,每年計劃完成貧困戶實用技術培訓1000 人以上。確保貧困戶子女完成義務教育不輟學;到2017年,力爭每個貧困村都建有一個衛生室、一間文化活動室,自然村互聯網實現全覆蓋。保障扶貧上,確保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設立貧困戶大病救助專項基金,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將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全部納入政府兜底保障。搬遷扶貧上,三年計劃搬遷移民1000人以上。勞務扶貧上,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至少有1 人外出或在家務工就業。
要精準扶貧,先得精準識別。該縣把精準識別作為實施精準扶貧攻堅戰的“第一戰役”。通過精準識別找準貧困戶,了解基本情況,分析致貧原因,摸清幫扶需求,以便因戶而異落實扶貧政策。
分清類別。將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按貧困程度由淺至深,分為藍卡戶、黃卡戶、紅卡戶等三類:藍卡戶為有勞動能力、家庭經濟收入處于貧困線邊緣的貧困戶,有4173 戶8516 人;黃卡戶為有一定的勞動能力、家庭貧困程度比較深的貧困戶,有3239 戶6610 人;紅卡戶為年老體弱或因病因殘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有1842 戶3585 人。各鄉鎮按以上類別數逐級識別到各村組。
入戶調查。鄉鎮干部按照“一訪、兩核、三清”的方式會同村組干部,逐村逐戶開展摸底排查和精確復核,摸清貧困程度,精準識別貧困對象。一訪,即深入貧困戶家中,開展調查走訪;兩核,即依據貧困戶的建檔立卡信息,核查信息是否遺漏,核對信息是否準確;三清,即摸清貧困戶家庭基本情況,摸清貧困原因,摸清貧困類別。調查核實后,按照分解的紅、黃、藍卡三類貧困戶的規模數,識別到戶到人。
民主評議。對紅、黃、藍卡三類貧困戶擬定名單,各行政村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進行民主評議。根據評議結果,經村兩委集體研究,由村支部書記、主任和村民代表核實簽字后,確定初選名單,并上報鄉鎮審核。
分類制卡。各鄉鎮將藍卡、黃卡、紅卡分類后的統計表,上報至縣扶貧和移民辦核定并備案。縣扶貧和移民辦分類統一制作藍卡、黃卡和紅卡作為標識,分發至每個貧困戶手上。
完善檔案。定期更新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資料,并將相關信息及時錄入全國扶貧對象信息管理系統,實現“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縣有電子檔案”,做到資源共享。
習總書記強調,扶貧要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吉水縣瞄準貧困村、組、戶和人口,根據藍卡戶、黃卡戶、紅卡戶三種不同貧困類型,堅持宏觀扶貧和微觀扶貧相結合,在實施“六大扶貧工程”上精準施策,扶貧政策惠及民生,扶貧舉措推動有力。
策應宏觀扶貧政策。該縣在基礎設施扶貧政策上,全部遵照省、市政策執行,側重要求2015年所有通自然村公路全部修通。由涉及到的職能部門負責制訂好計劃,爭資立項,按年度目標任務實施到位。
調整微觀扶貧政策。結合省、市產業扶貧、智力扶貧、保障扶貧、搬遷扶貧和勞務扶貧等五大扶貧工程政策,該縣在全部落實上級政策的基礎上,出臺了縣內政策,側重在四個方面出臺新舉措:一是產業扶貧摘“窮帽”。圍繞井岡蜜柚、花卉苗木、黑木耳、牛、蔬菜等七大特色產業和其他富民產業,發展“一村一品”,縣財政預算3000萬元產業扶持資金予以獎補;建立了“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發展鏈,探索出加盟式、股份式、聯營式的“三式合作法”,推行“一賒銷四提供一回收”合作模式,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二是智力扶貧助教育。對考取縣內普通高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除享受國家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外,全部免除學雜費和住宿費;而招錄高中“萬里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每人每學年再給予生活補助1000元。三是保障扶貧重救助。由縣財政預算500萬元建立貧困戶大病救助專項基金,對貧困戶大病醫療進行第四次救助。貧困戶大病醫療在享受新農合、商業醫療險和民政大病救助三次救助后,可再次享受最高額2萬元的救助。四是勞務扶貧出實招。考慮到發展井岡蜜柚等種植業的產業扶貧周期長、見效慢,而勞務扶貧見效快,縣財政每年預算50萬元設立貧困戶勞務獎補基金,對吸納貧困戶務工的企業、公司、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個體工商戶進行獎補,以此撬動貧困戶務工脫貧。
突出庫區移民扶貧。吉水縣是峽江水利樞紐工程主庫區,搬遷移民2.3萬人,有100 個移民新村,分布在15 個鄉鎮,移民搬遷戶中有貧困人口2190 人,占全縣貧困人口總數的12.3%。全縣41 個貧困村中,有19 個同屬移民村。該縣在推進扶貧攻堅過程中,做到與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移民搬遷相結合,做到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借助庫區移民帶動扶貧攻堅。通過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提升人居環境,完善服務功能;通過移民新村建設推動貧困村村莊整治,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特別注重在產業發展、農田水利設施改造、技能培訓等三個方面謀劃移民長遠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特別注重在環境建設、基層組織、社會治理、文化建設等四個方面推進新村長效管理,帶動貧困村管理升級。
“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習總書記的話為吉水老區人民加快扶貧攻堅步伐注入了強大動力。吉水縣第一時間召開了全縣精準扶貧攻堅動員大會,成立了全縣精準扶貧攻堅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黨建、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勞務扶貧五個工作小組;成立了精準扶貧攻堅指揮中心,統一調度,統一指揮,掛圖作戰。
1.實行掛圖作業。該縣圍繞扶貧規劃,明確目標任務,實行縣、鄉、村三級掛圖作業,列出解決問題的任務書、時間表、責任人,掛圖上墻。縣級掛圖放在精準扶貧攻堅指揮中心,掛圖調度,掛圖指揮,作業圖具體到鄉鎮及貧困村。鄉級具體到行政村,村級掛圖則具體到貧困戶。同時,各駐村扶貧工作組為貧困村制定幫扶計劃,實施“一村一策”,協調解決脫貧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結對干部為貧困戶制定脫貧計劃,實施“一戶一法”,在產業項目、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為貧困戶提供發展平臺。
2.整合扶貧資金。決戰3年期間,縣財政整合1 億元以上資金用于精準扶貧,按計劃每年整合資金3000萬元以上;整合各部門相關扶貧資源,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計其功”的原則,整合財政、發改委、農業、林業、水利、農開辦、交通、城建、人社、民政、教育、衛生、文化等相關部門涉農資金,每年切出30%以上向貧困村重點傾斜。通過財政專項投入的杠桿作用,扶貧攻堅決戰期間投入扶貧資金3 億元以上;同時縣財政安排縣領導每個扶貧點每年5萬元的扶貧資金,駐村扶貧工作組每年落實幫扶資金不少于10萬元。
3.實施精準幫扶。該縣建立了“縣領導掛鄉包村、部門單位蹲村駐點、鄉鎮街道牽頭推進、各級干部結對幫戶”的精準幫扶機制。組建了42 個駐村扶貧工作組,結合峽江水利樞紐工程駐村移民工作組的組合方式,牽頭單位不變,成員單位不變,組成人員3-5 人,到全縣41 個貧困村和“四個一”組合式扶貧村開展定點扶貧,實現所有貧困村定點扶貧全覆蓋。組織全縣黨員干部,采取“322”幫扶方式,即縣級領導結對幫扶3 戶,科級領導干部結對幫扶2 戶,科級以下黨員干部結對幫扶2 戶。幫扶干部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雙學雙用雙服務”活動,堅持做到縣領導每月進村入戶1次以上,部門單位干部每月進村入戶2次以上,駐村扶貧工作組每周駐村指導1 次以上,鄉鎮干部和幫扶干部每周進村入戶1 次以上,村干部隨時上門入戶。
1.注重分類考核。為促進扶貧攻堅落在實處,該縣建立了全縣精準扶貧攻堅工作目標考核體系,分類精準考核。鄉鎮是精準扶貧攻堅的責任主體,重點在組織領導、基層組織建設、完成目標任務等方面進行考核;駐村扶貧工作組是幫扶責任主體,重點在基礎設施、產業培植、幫扶資金、污水垃圾處理等方面進行考核;考慮到宏觀扶貧涉及面廣,對財政局、交通局、水利局、供電公司等13 個職能部門實行單獨考評,重點在爭資立項、幫扶計劃、組織實施落實上進行考核;為激勵扶貧隊伍的工作熱情,提升干部駐村能力,對駐村扶貧工作組成員和其他幫扶干部實行差異化考核,貧困戶減貧脫貧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
2.注重長效管理。在加強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注重抓好村級長效管理。一是抓好環境建設,在貧困村開展了污水垃圾處理試點,每年組織開展環境衛生創評活動。二是抓好基層組織建設,省委強衛書記在全省精準扶貧攻堅現場推進會上提出,“給錢給物不如建一個好支部”。該縣著力基層組織建設,派出了42 個“第一書記”到貧困村任職,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三是抓好社會治理,健全綜治維穩機制,建立多層次、多方參與的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格局,突出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四是抓好文化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聚攏地方健康文化底蘊,精神上鼓勵貧困戶,文化上帶動貧困村,增強脫貧信心。
3.注重資金監管。建立了扶貧資金年審機制,每年組織財政、扶貧和移民辦、審計等部門開展一次扶貧資金審計,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確保扶貧和移民資金用在刀刃上。通過加強扶貧資金監管,杜絕了扶貧資金管理使用上出現的違法違紀行為,切實提高了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
扶貧攻堅,時不我待。吉水縣委、縣政府曾創造了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庫區移民的吉水范例。如今,該縣將進一步提振移民精氣神,像搞庫區移民一樣推動扶貧攻堅,凝聚正能量,齊心協力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啃下“硬骨頭”,在扶貧戰場上再次書寫無愧于時代的新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