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榮+邵猷芬
地處祖國中南部的江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描繪的是這里;“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贊美的也是這里。
這里還是一塊紅色的土地,八一軍旗在這里升起,共和國搖籃在這里誕生。
這里,更是一塊充滿渴盼的土地,由于戰爭創傷、自然稟賦、區位條件等因素的制約,這里仍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截止2012年底,全省仍有農村貧困人口438萬,貧困村3400個,貧困發生率達12.59%。渴盼脫貧、渴盼致富、渴盼與全國人民一道如期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成為了老區人民的最大夢想。
“面對貧困,不能等待。貧困群眾的需求就是共產黨人和各級黨委政府努力的方向。”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終把扶貧開發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出重拳、出實招,描繪了一幅“政府主導扶貧攻堅和社會參與扶貧濟困相得益彰、片區規劃實施與精準扶貧到戶互相促進”的生動畫卷,以最大的扶貧力度創造出令人驚喜的減貧速度。
力度空前——政府主導 政策給力
立足新形勢,江西省各級黨委、政府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到,扶貧開發不僅是經濟問題、民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必須不斷加大對扶貧開發工作的投入力度。
江西省委書記強衛強調,扶貧攻堅是江西“五年決戰同步全面小康”征程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要以對黨和人民的責任感,對歷史的使命感,把扶貧責任緊緊地扛在肩上,找準扶貧的“康莊道”,育好增收的“搖錢樹”,讓貧困群眾早日過上美好幸福生活。
江西省省長鹿心社指出,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加快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步伐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要堅持推進區域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打好扶貧攻堅戰,讓百姓日子越過越紅火。
近兩年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江西加快發展的傾斜政策,如《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含金量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位推進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羅霄山特困片區規劃的實施,積極主動對接和協調52個中央部門和單位結對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31個縣(市、區),以及10個中直單位定點扶貧全省21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工作。
2013年以來,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三次專題聽取全省扶貧開發匯報,研究部署并出臺《關于全面推進農村扶貧幫扶到戶工作的意見》、《關于實施貧困群眾搬遷移民扶貧工程的意見》、《關于加強扶貧攻堅促進小康提速的意見》、《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實施方案》、《省領導定點聯系38個貧困縣(市、區)扶貧開發工作機制》、《江西省定點包扶工作制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省級領導率先垂范,攜同定點扶貧的省直部門和國有企業,深入定點扶貧聯系縣調查指導,許多省直部門打破常規、特事特辦,政策、資金、項目、人才,紛紛向貧困地區聚集。
2015年年初,江西省委又統一部署34位省領導深入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專題調研,足跡遍布贛鄱大地,問民情、訪農戶,探討脫貧致富途徑,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同時,更多的資金投向扶貧開發領域。2012年起,省財政預算連續十年集中支持國定、省定特困片區和原中央蘇區每縣每年1000萬元;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近50億元,整合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投入超過160億元。2013年以來,落實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中央預算內投資48億元;省財政安排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特困片區發展資金5.3億元,每年統籌資金50億元支持其新農村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為加強扶貧資金監管,在完善項目管理的基礎上,江西省扶貧和移民辦新增設稽查處,聘請會計事務所作為第三方對資金使用重點區域開展內部審計(稽查),用制度筑牢反腐“防線”。
當然,僅靠政府推進扶貧,已不能適應新形勢,江西精準扶貧工作的典型經驗還包括致力動員社會廣泛參與。愛心包裹、筑巢行動、溪橋工程,一個個扶貧項目,讓社會捐助熱情高漲。
近三年來,每年社會參與扶貧投入資金超過10個億,僅2014年10月17日首個“扶貧日”的活動,全省就募集社會扶貧資金2.23億元。定點扶貧、駐村幫扶、結對幫扶,一個個扶貧措施,實現全省貧困村定點扶貧和結對幫扶全覆蓋。
政策的推動正在給江西的貧困百姓敞開一扇扇新的機遇之門。不喊口號,不定好高騖遠的目標,不搞盆景式扶貧。瞄準目標、對癥下藥,缺什么、補什么,江西把扶貧工作做在細處、做在實處,看真貧、真扶貧、扶真貧,以最大的力度,只為更廣大的貧困百姓早日過上幸福生活。
速度空前——改革創新 創造“江西樣本”
傾注最多的心血,加以最大的投入,近年來,江西扶貧工作精彩紛呈,脫貧速度不斷加快,交出了令人矚目的反貧困“成績單”。
——貧困人口大幅減少。2013年和2014年,全省一共減貧百萬余人,是歷史上減貧力度最大、老區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全省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385萬減少到2014年的276萬,貧困發生率下降到7.7%。
——貧困群眾收入穩步提高。近三年,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7%,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升。
——貧困地區發展條件不斷改善。通過實施移民搬遷,16萬貧困群眾結束了在深山區、庫區和地址災害頻發區生活的日子。大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飲水安全、道路硬化、農網升級改造等工程建設,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總結其原因,就是敢于突破陳規,在扶貧方式上進行大膽探索與創新,扶真貧、真扶貧,激發了扶貧工作的生機與活力,促使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大幅提升,創造了一個個精準扶貧“江西樣本”。
通過“雨露計劃”幫助貧困家庭“兩后生”接受中高職業教育,另一方面安排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據統計,2014年江西省共培訓5萬人。江西的標準、操作規程已上升為國家規范,在全國推廣。
對居住在深山區、庫區和地質災害區的貧困群眾,與新型城鎮化結合實施搬遷移民扶貧,探索出了搬遷移民扶貧進城鎮進園區集中安置新模式。2013年12月19日,全國扶貧搬遷工作交流研討會在江西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和扶貧移民部門的工作者對江西扶貧搬遷工作進行了實地考察,充分肯定了江西扶貧搬遷契合城鎮化,互動工業化,引導農村貧困人口有組織地流向小城鎮、工業園區的成功做法。自實施搬遷扶貧以來,全省共有90萬貧困群眾走出大山,邁上了擺脫貧困的康莊大道。江西省進城鎮進園區搬遷移民扶貧模式被譽為“江西樣本”,受到全國的關注和肯定。
對有愿望發展產業的貧困戶加以扶持。2014年,江西省安排專項產業扶貧資金的縣由41個增加到58個;探索出“四位一體”的產業扶貧新路,即圍繞一個本地優勢高效主導產業,組建一個支撐有力的合作組織,設立一個放大貸款的風險補償金,創建一個部門配合的幫扶機制。2015年,還將在33個縣開展產業扶貧風險補償貸款試點,進一步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在發展中,江西省上下形成了一個共識,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
在新一輪扶貧開發中,江西省適應扶貧對象、扶貧階段、扶貧任務的新變化,創新創造,推動扶貧開發由“輸血式”、“粗放式”、“被動式”、“分散式”向“造血式”、“精準式”、“參與式”、“整體式”轉變。
各級政府按“三位一體”模式,全面推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各項措施綜合作用,各方力量合力攻堅。
拔窮根,換窮業,挪窮窩……我們看到了重槌敲鼓,漸次開花。機制的創新為發展理順了通道,廣大民眾在日益豐裕的生活中升騰起色彩斑斕的夢想,他們的脫貧致富意識迅速覺醒,致富自信日益增強,致富步伐越邁越大。
新征程,新謀劃,新舉措——精準扶貧再發力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我們決不能讓老區群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
習總書記的殷切囑托,飽含著對紅土地的赤子深情,飽含著對老區人民的無限掛念,讓老區人民看到黨和政府對消除貧困的決心。
當前,江西全省仍有農村貧困人口276萬,貧困村2900個。這無疑是江西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中的“短板”與“軟肋”,也是省委、省政府“五年決戰同步全面小康”戰略目標實現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為此,今年5月底,江西省委、省政府印發《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全力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的決定》,將精準扶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鎖定確保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共奔小康不掉隊的目標,著力打好產業扶貧、保障扶貧、安居扶貧三大攻堅戰。
6月9日,江西召開全省精準扶貧攻堅現場推進會,省委書記強衛,省委副書記、省長鹿心社,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莫建成等省領導帶著省直部門負責同志,全省11個設區市、100個縣(市、區)委書記或市、縣長奔赴吉安縣,實地考察學習交流精準扶貧經驗做法,動員全省上下再鼓干勁,再出實招,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各項工作。
在江西,新一輪精準扶貧攻堅戰役已打響。江西省扶貧和移民辦黨組書記、主任章康華表示,江西省扶貧和移民系統要進一步增強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要用行動回應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新向往,讓貧窮不再是一個家庭的難題,讓困難不再是一個人獨自面對,2015年力爭確保實現60萬人脫貧的目標。
新征程,新謀劃,新舉措。經歷了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欣慰著全面播種次第開花,我們相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江西革命老區一定能繼續激發廣大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凝聚一切發展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五年決戰同步全面小康”的宏偉藍圖也一定會變成美好的現實!
責任編輯:劉忠林